当密云水库遇上“南水”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京城东北,燕山脚下,苍翠群山之间,环抱一汪碧水。
这里是密云水库,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也是北京最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和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如果从天空中俯瞰,能明显发现近十年来密云水库水面大小的变化:与2014年相比,2024年的密云水库水面不仅大了许多,还长出了许多毛细血管般的枝枝杈杈,那是水库的支流也丰沛起来。
密云水库曾承担着向北京城区供水的重任,但随着气候干旱和城市快速发展,水库一度超负荷运行。2014年“南水”进京后,密云水库得以休养生息。10年间,更有近6亿立方米“南水”被存进密云水库。
密云水库遇上南水,北京水资源调配这盘“棋”一下活了。
初冬时节,登上密云水库大坝远眺——深蓝色的水面绵延辽阔,与远处的天际线相接,群山如黛,层林尽染,仿若一幅山水画卷。
自1960年竣工至今,密云水库已走过64载春秋,累计向京津冀供水超410亿立方米,其中向北京供水近300亿立方米,是北京人民的“大水缸”。
但从1999年起,华北地区进入干旱期,密云水库的来水越来越少,而随着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供水量却只增不减,密云水库蓄水开始入不敷出。
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调度运行科副科长王泽勇在水库工作了快20年,他清楚地记得,2013年时,密云水库的蓄水量只有8亿立方米左右。什么概念呢?“密云水库的死库容也就是4到6亿方,到了死库容,水就放不出来了。”王泽勇直言,那时候北京的供水压力很大,他常常看着水库里因水位下降而露出的大大小小的库中岛,愁得直叹气。
得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将会有一部分“南水”存蓄进密云水库,王泽勇几乎是日夜盼着“南水”早日到来。
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通水,“南水”开始取代密云水库成为北京城区供水的“主力军”。到2015年初,密云水库的水位停止了下降,王泽勇和同事们大大松了一口气。
2015年9月11日,北京南水北调配套密云水库调蓄工程第一次启动反向输水,将一部分“南水”送入密云水库储存起来。自此之后,供水“支出”减少再加上“南水”的支持,密云水库蓄水量开始稳步上升。2018年,密云水库蓄水量达到22.004亿立方米,创下1999年以来的历史新高;2019年,密云水库蓄水量又突破了26亿立方米。
2021年,北京迎来丰水年,那年汛期的“超长待机”,让密云水库蓄水量经历十连跳,跃升至35.793亿立方米,相应水库水位达到155.30米,创造了历史纪录。今年汛期,密云水库流域降雨来水明显偏多,10月29日,密云水库蓄水量再次突破35亿立方米,达到35.81亿立方米,水库水位155.31米,超过了2021年的纪录,密云水库蓄水量时隔三年再创新高。
“南水”从位于北京西南的房山入京,如何到达京城东北的密云水库?
这就必须说到北京建设的南水北调配套密云水库调蓄工程。这是一条起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终点——团城湖调节池,终至密云水库的“输水长廊”,利用京密引水渠和20余公里的管道,将部分“南水”一路输送至密云水库。
团城湖调节池在城区平原,密云水库在山区,让水逆流而上的秘密,是工程沿途设置的9级泵站。“南水北调配套密云水库调蓄工程全长103公里,沿途的9级泵站层层加压,就能让水‘爬高’133米进入密云水库。”北京市南水北调团城湖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15年工程首次启动反向输水以来,几乎每年的3月到10月,北京市水务局都会根据城区各水厂“南水”的调配情况,适时启动反向输水。
王泽勇还记得,2015年密云水库调蓄工程第一次反向输水,全年共有0.52亿“南水”被送入密云水库。当时,“南水”出团城湖调节池,先利用前6级泵站提升至怀柔水库,一部分用于回补密怀顺水源地,另一部分继续通过后3级泵站加压输送到密云水库。密云水库调蓄工程的进水口位于水库水面以下,虽然看不见水头,但得知“南水”已经入库的那一刻,王泽勇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北京‘大水缸’再也不怕没水了!”
据统计,“南水”进京10年来,累计有5.57亿立方米“南水”被存入密云水库。
为确保南水“融入”本地水,密云水库管理处特别开展了专项监测,增加水质监测点位,加密监测频次,从原来的每月一次监测变为每周一次。密云水库管理处还在调蓄工程的进水口位置设置了围网装置,放置了适合在水库中生长的鱼类,通过生物预警的方式,监测水质情况。
在北京市水务局的办公楼里,有一间特别的会议室,是北京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的调度大厅。大屏幕上显示着水资源调度计划示意图,“南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水库、自来水厂、输水线路等全市水资源实时动态一目了然。
北京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今年也10岁了。“可以说我们这个单位就是为了‘南水’进京后水资源的统筹调配而成立的。”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王俊文说。
“南水”进京前,北京在水资源方面,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老百姓虽然没有感觉到用水紧缺,但对像王俊文这样的水务工作者来说,内心其实非常焦虑,“那个时候北京可利用的水资源很少,几乎是无水可调的。”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全线通水,被王俊文形容为“一水入京,五水连通”。“南水盘活了北京的水资源格局,让这盘‘棋’一下活了。”王俊文说,“南水”进京后成为北京的主力供水水源,将密云水库等本地地表水替换出来,同时水务部门大力压采地下水,扩大再生水使用范围,科学精细化调度外调水、本地水、地下水、雨洪水、再生水,有序开展生态补水、回补地下,最终促成五大河流连续四年贯通入海。
至于将“南水”存入密云水库,“这就是南水‘节、喝、存、补’用水原则中的‘存’。”王俊文说,“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存于地表,就是存进水库;另一种是存于地下,就是通过给河道补水,缓慢下渗回补地下水源地,增加水资源战略储备。
“南水”进京,极大缓解了首都水资源紧缺形势,但怎么用水,依旧要精打细算。比如密云水库,尽管十年来入京的“南水”量逐渐增加,但存入密云水库的“南水”却不是越来越多。2015年至2020年,由于密云水库蓄水量相对较少,南水“入库”较多,累计5.36亿立方米;2021年至今,由于水库降雨和上游来水多,水库蓄水量多,“南水”向密云水库反向输水量就比较少,累计0.39亿立方米。
据统计,截至目前,密云水库已存蓄“南水”5.57亿立方米,另有怀柔水库、十三陵水库、亦庄调节池等存蓄“南水”约3亿立方米。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