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700年前马可·波罗足迹,看看他眼中的中国和世界

2024-11-26 16:36:34 - 第一财经

纪念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11月上海有两场大型展览开幕。

今年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他与父亲、叔叔在13世纪的商旅行动,和他返回欧洲后的著作《寰宇记》(《马可·波罗行纪》,也称《马可·波罗游记》),对世界历史进程和东西方交流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为纪念马可·波罗曾经的伟业,让更多人重温他书中的有趣故事,了解东西方交流的影响,最近上海先后有两场大型展览开幕,包括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的“寰宇东西: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和世界”特展和上海图书馆东馆的“虚实之界:《马可·波罗游记》主题文献展”。

追随700年前马可·波罗足迹,看看他眼中的中国和世界

追随700年前马可·波罗足迹,看看他眼中的中国和世界

海船与香料见证的交流史

走进上海博物馆展厅,还没看到展品,香气先把人带回了海上贸易的时代。

11月23日开幕的“寰宇东西: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和世界”特展,由中国、意大利两国团队联合策划,展出来自28家中意文博机构的204件/套展品,既有珍贵的马可·波罗遗嘱原件,也有现代复原制作的元代刺桐海舶模型等。

追随700年前马可·波罗足迹,看看他眼中的中国和世界

展览的每个单元与主题搭配策划了香氛,让参观者可以闻到“历史文明的气息”。“像第一单元‘商业之城’是讲威尼斯历史的,我们就可以闻到,有太阳的味道飘出来。”在开幕导览中,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副主任王樾如此介绍。威尼斯是繁荣的商港,太阳是启航和财富的象征。

这次展览分为五个部分,按照《马可·波罗行纪》所述顺序,带参观者穿越世界东西两端。从元朝的首都大都,马可·波罗称之为“汗八里”(意为“可汗的都城”)的北京启程,向西游历至欧洲的繁华都市威尼斯。

第一部分“商业之城”展示威尼斯的政治、经济、航海、贸易、制造业、生活方式与文化。第二部分“双向交流”加入船只、商队等,展现双边贸易与交流。第三部分“三都所见”运用国内史料与展品介绍元代都城的建筑、政治体制和商业模式。第四部分“世间熙攘”展现杭州、泉州等地的文艺与宗教生活。第五部分“远行者”则有马可·波罗同时代的东西方远行者的身影。

追随700年前马可·波罗足迹,看看他眼中的中国和世界

威尼斯人雅各布·德·巴巴里1551年后绘制的纸上木版画《威尼斯城市图》,长2.82米,宽1.345米,是留存至今、时代最早的大型城市鸟瞰图之一,充分展示当时威尼斯的城市发展成就。画家率领助手,爬遍钟楼等城市制高点,借助几何与透视法则并适当运用想象力,将每座建筑、广场、河道等城市景观记录下来,绘成一幅城市全景画。港湾中停满了商船,告诉我们海上贸易对这座城市是多么重要。这幅来自意大利科雷尔博物馆的画作,在这次展览中以原件原尺幅呈现,十分震撼。

追随700年前马可·波罗足迹,看看他眼中的中国和世界

在第三部分,观众切莫错过一对重要展品——上海博物馆藏元代“至元通行宝钞”贰贯钞版、内蒙古博物馆藏阿拉善盟出土的“至元通行宝钞”贰贯纸币。“至元通行宝钞”1287年开始发行,是元代使用时间最长的纸币。元代大部分时间实行单一的纸币流通制度,这不仅能减轻商队大范围活动的荷载负担,也是强大政治军事权威的象征。包括马可·波罗家族在内,当时的东西方商人在空前广大的交通通行范围和便捷的金融制度支持下开展经商活动。

王樾告诉记者,展览重点不在于马可·波罗个人的事迹,更希望通过文物来展现那个时代的特别之处,从陆路到海洋,很多人踏上过这条路,这样的人物现在所知的也不多,我们应该对那个时代燃起更大的兴趣。

这次展览脱胎于2024年4月上海博物馆与威尼斯市政博物馆基金会在威尼斯总督府联合主办的展览“马可·波罗的世界:一位十三世纪威尼斯商人的旅行”。

上博文创围绕威尼斯飞狮、圣马可大教堂等符号,融入帆船、运河、祥云纹、丝绸图案等元素,配合展览推出香氛系列、帆布袋等6款文创产品。展览将持续到2025年3月30日。

从古书回看“马可·波罗热”

在第一财经此前的报道中,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国内研究马可·波罗的资深学者马晓林曾表示,研究马可·波罗相对比较难,要求学者不仅要懂中国历史,也要懂13世纪欧洲尤其是威尼斯的历史,要掌握马可·波罗行程中“丝绸之路”上各地的情况,涉及的语言特别多,还要面对马可·波罗《寰宇记》文本传抄特别复杂的考验,每一个环节都要花大量时间去研究。

11月3日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开幕的“虚实之界:《马可·波罗游记》主题文献展”,立足上海图书馆和徐家汇藏书楼的丰富文献馆藏,着重从《马可·波罗游记》的版本流传、中外历代学者的研究等角度,结合700年来东西方文化思想交流等方面,展示历史的丰富性和多面性。

展览通过包括马可·波罗游记抄本在内的大量文献,展现马可·波罗在17年行程中的观察力、敏锐性和想象力,并提示与他同时代活跃在中国的卢卡隆哥、乔瓦尼等意大利商人,方济各会士柏朗嘉宾、孟德高维诺等宗教人士在北京、泉州、杭州、扬州等地的行迹。这些文献讲述了一段中意两国数百年交流互通的故事。

展览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奇迹之书”包括四件《马可·波罗游记》传抄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性抄本,以及马可·波罗叔叔老马可的遗嘱。第二部分“沙舟海帆”展出五个语种十余个不同版本的《马可·波罗游记》印刷本,展现这本书的印刷与翻译历史脉络。第三部分的众多中文书籍、报刊,介绍马可·波罗形象和故事怎样一步步进入中文世界,成为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的研究材料,并衍生出大量的成果。

追随700年前马可·波罗足迹,看看他眼中的中国和世界

一些上图馆藏珍贵手稿,则是中意两国文化使者投身马可·波罗研究与传播的证明。展览首先以列表形式呈现了《马可·波罗游记》抄本的概况,包括20个版本(抄本系统)的144个抄本。其中,来自佛罗伦萨里卡迪纳图书馆的P抄本(14世纪上半叶,拉丁语)和VA抄本(14世纪早期)、佛罗伦萨老楞佐图书馆的TA抄本(14世纪上半叶,托斯卡纳语)和TB抄本(14世纪晚期、托斯卡纳语),来到了本次展览的现场。

记者在现场看到了上海图书馆馆藏1941年《文史杂志》,第47页刊载了历史学家杨志玖《关于马可·波罗离华的一段汉文记载》。文中提到,一则汉文史料中记录了马可·波罗陪同归国的三位波斯使臣的名字,后来,学者发现波斯文史书也记载了这件事情。而《马可·波罗行纪》对这件事的记载最完整,补足了历史细节和线索,将中国、波斯看似不相关的史料连接起来。因此,杨志玖的这篇文章成为中文学界研究马可·波罗的重要节点性成就,他也被称为“力证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先锋”。

追随700年前马可·波罗足迹,看看他眼中的中国和世界

1906年,传教士李佳白(1857~1927)在上海做了关于马可·波罗的专题讲座,《申报》报道后,在社会上引发“马可·波罗热”。民国时期,很多马可·波罗传记和周边作品出版,展览中展出了1933年出版的《马可波罗(小学生文库本)》《文化建设》杂志1935年的介绍文章、1939年电影周刊社《好莱坞(上海)》杂志影迷来信和电影剧照、1918年《青年进步》杂志关于《马可·波罗游记》介绍苏州内容的文章等。

本次展览的古书文献达131件,在展厅末尾还可以看到一座展示羊皮纸抄本如何制作的装置。上图文创也为这次展览发售一些定制款文创,如书签、便签本等,展览现场还有马可·波罗和丝绸之路主题的中外文书籍销售。这次展览获得了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书研究院等机构的支持。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2月28日。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