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方:思政教师应思考形式与内容“如何搭配”

2024-11-26 17:24:53 - 中国青年报

周荣方:思政教师应思考形式与内容“如何搭配”

周荣方党的二十大代表、2022年全国“最美教师”、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一位前辈曾告诉我:“讲思政课,跟着内容‘走’的表情是最真实、最有吸引力的!”内容是根本,但是表情是最先被看到的“形式”。所以我上课总是从内容中找到最触动情绪的元素,直接表达出来,让真实触动人心。

在与高中生、大学生交流时,我观察到他们总会问到一些现实中的困惑:“思政课可以解决我实验室里的难题吗”“别人不喜欢我怎么办”“人际关系和学习哪个更重要”“高考与前途挂钩吗”“为什么要读书”“我总是在内耗怎么办”“梦想究竟有什么用”等。

在我与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李艳丽一起创新的“原生态对话会”中,我们邀请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榜样,共同面对学生们的这些问题。一个个真心的困惑从孩子们成长的“背包”中冒出来,也在颠覆着我们对这代年轻人的认知——原来,高中生已经在成长的各个方面需要我们引导方向,大学生要在各行各业的联系中明确责任,而曾经我以为是“内容”的一次简单提问,现在却成了我读懂他们内心世界的“形式”。当然,这一场场“原生态对话会”带给我们的还有答疑解惑后的表情:释然、开怀、思考、热泪等。学生们对我说,“我会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无可替代的人”“心中有目标、有信念才能找到独一无二的自己”“用快乐面对生活”“思政课太酷了”……这个时候,我们以为的“形式”激发着“内容”的魔力!

每个人都可以面对青年的问题,从自己成长的“背包”中拿出一个个不同的答案。我突然发现,原来“道理”不是死板的、无趣的,而是可以让人欢乐、让人解渴、让人惊喜的;我也意识到,学生的思考是“内容”,但也是思政课教师让“道理”走进他们内心的“形式”。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行走的思政课”。还记得在一次大学生电视节中,白岩松老师问我:“行走,只是走到吗?”当“行走的思政课”队伍越来越庞大,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后来,我所带的研究生刘天香给了我答案。她在学校担任兼职辅导员,也一直参与“行走的思政课”,有一天她给我发了一条信息:“导儿,想跟你分享一个最近比较有感悟的事,你提到‘笃行’不是‘独行’,而是跟学生‘同行’,原来我有些不理解。但是这几天我感悟特别深,我鼓励班里学生在群里学习打卡,一开始大家没兴趣,我就主动分享自己一天的学习、运动故事,我发现他们开始跟我互动了,并且打卡的人也多了,他们也分享自己每天学习心得:有的喊累,有的说要继续加油。逐渐地,我自己都发生改变了,跑步一口气跑7圈!这个时候我真正明白了你说的‘和学生同行’,我觉得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这条信息我读了很多遍。原来,我以为的“行走的思政课”是在行走中讲道理、讲内容。其实,“行走的思政课”在用“行走”激发探究与思考,也是我们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形式。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思政课教师用问题意识拨动青年思想心弦,用行业交流带动沉浸授课氛围、用团队拓展驭动教学思路融合,用知行合一调动社会育人合力,这就是我们团队探索的“四动”,与“联系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学生”形成了“三联四动”,也是我们首创的高校思政课“联动教学法”,已获得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特等奖。

如果现在再问我:这是“内容”还是“形式”?我想说,这是我们探索教学改革的内容,也是我们不断走进青年内心,让道理向下扎根、让青年向上成长的形式。

新时代是一个奔跑的时代,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道理“行走起来”,乃至“奔跑起来”。这时,“内容与形式谁更重要”这个事情就不再纠结,大家会侧重思考“如何搭配”更合适。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