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李志强:心怀国之大者 为航空强国发出最强音

2023-02-26 20:14:07 - 中国青年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崔丽孙庆玲

全国政协委员李志强:心怀国之大者 为航空强国发出最强音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政协委员李志强比以往更忙碌了。作为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院长的他,是航空制造技术领域的一名“老兵”。3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为战机造中国“心”、为导弹“掌舵”,和航空人一起托举起多个国之重器比肩世界。

心怀国之大者,以锻造国之重器为使命,李志强委员已准备好多份提案上会,将再次为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发出最强音。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把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作为主题。李志强注意到,这次集体学习提到,要“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联合基金资助效能,建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他准备提交的《关于建立“稳定+竞争”的混合式科研投入机制的提案》正是关于这一话题的。

“我国国家科研计划科研经费投入主要以项目竞争的方式进行资助,有的科研人员为了获取资金支持、完成项目验收要求,往往以满足项目指南目标和指标为基本要求,规避更加前沿的高风险研究和探索,研究方向也囿于项目申请指南文件,影响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涌现。”李志强在准备提案进行调研时发现,科研人员花在项目申请上的时间占比高达15.4%,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

李志强期待,针对国家科研计划构建竞争与稳定投入的混合式支持模式,稳定支持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长期性、基础性、探索性和高风险性研发活动等。

始终瞄准科技创新最前沿,开拓更多从0到1的颠覆式创新,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航空强国梦,是李志强的不懈追求。

1986年,李志强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毕业,来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的前身——记者注),从事超塑成形/扩散连接技术(SPF/DB)的研究。30多年来,李志强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带领科研团队瞄准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不断创新,一次次挑战工艺极限,为飞行的导弹“掌舵”。李志强说,他们的工作重点就是为航空装备“减重”,创造出更轻、更坚固的结构。

全国政协委员李志强:心怀国之大者 为航空强国发出最强音

像对待科研工作一样,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对写提案以“科学、精准”为高标准、严要求,即精准切中问题,为解决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让提案更有价值。

“提交提案不仅仅是个人发声,更是要为群体代言。”在李志强看来,作为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更多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研究国家政策,深入基层一线进行调研,“把脉”阻碍科技创新的症结所在……李志强说,准备提案是一件“烧脑”的事。他认为,政协委员在立足本职工作的同时,要积极关注国家政策,对行业上下游有充分的了解,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并进行广泛调研交流,凝练更具共性的问题,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更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言资政。

自2018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以来,李志强已提交10份提案,涉及科研项目管理改革、研发费用税收政策、数据产权立法等多个方案,着力为解决科技创新的痛点、堵点建言献策。这些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反馈,有的作为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参考。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培养更多青年人才。李志强至今还在科研一线带团队、培养博士生,作为高科技人才汇聚的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有哪些“人才经”?

对于这一问题,他认为对年轻人的信任是第一位的。对于新入职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会拿出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他们自选课题进行独立研究。其次是要宽容,科研上要对年轻人“容错”,“科研工作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不要过分苛责。”在他看来,注重培养年轻人的综合能力也非常重要,“尤其从事工程技术研究,需要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多方面的能力,这样将来才能走得更远”。

记者手记:

科学求实让提案更“精准”

崔丽

记者面前的李志强,标准的国字脸,身板挺直硬朗,给人的感觉“很上镜”。实际上,作为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院长的李志强曾走上央视“开讲啦”舞台,潇洒从容讲述大国重器背后的传奇故事,让人从中看到以航空报国、航国强国为初心使命的航空人,勇毅前行,不断超越。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李志强在参政议政的舞台,同样饱有一份热情与执着,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鼓与呼。

李志强委员的提案不仅聚焦身处一线的切身感受,更着重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力求所提问题“精准、到位”。对待每一个提案,他都拿出搞科学研究的严谨、认真的劲头儿,把“科学、求实”作为首要原则,要求自己的提案要“精准”,聚焦真问题,精准切中问题,并且要为解决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每次提案如果能推动解决问题前进一小步,都是很有意义的。”李志强希望通过提交高质量提案,助力实现航空强国“迈出一大步”。

责任编辑:刘世昕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