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农项目帮房山的老乡把山货卖进城,能挣钱了,笑模样都跟着多了

2022-04-26 08:46:47 - 北京日报

驱车奔京西南,沿108国道经涞宝路盘山而行,一路胳膊肘弯、Z字弯接连不断。距离房山城区90公里,雀鸣山脚下,群山环抱间,是常住人口只有124人的蒲洼乡议合村。

助农项目帮房山的老乡把山货卖进城,能挣钱了,笑模样都跟着多了

上周五上午8点,记者到村里时,村民们正拿着布兜、拎着水桶、推着小车,往村中央一处小院汇聚。院里最大的一间屋,是乡政府在议合村设立的农产品收集站。

走进屋,春天大山里特有的香味扑鼻而来,戴着口罩也能闻得着。正中间一条长桌上,村民大清早从山上摘下的香椿,叶片上油光锃亮;桌旁水桶里,嫩绿色的木兰芽正在山泉水中泡掉苦味,留下甜味;村民送来柴鸡蛋,会在包装盒上郑重签下名字,达到“产品可追溯”的目的……

这些产自市级自然保护区的绿色山货,通过蒲洼乡“我在深山有远亲”助农项目,当天就能送到房山城区的居民家里。香椿每斤15元、木兰芽每斤12元、柴鸡蛋每斤20元……这个助农项目从去年7月开始在议合村试点,之后陆续扩大到全乡8个村。10个月的时间,全乡已有150户村民参与,累计增收超10万元。

“今天订单量又破纪录了!香椿、木兰芽,准得断货。”村妇联主席毛爱军手里有个小账本——香椿105斤、木兰芽86斤、茼蒿22斤、鸡蛋25斤……50岁的刘文莲,当天早上5点就往东山上爬,摘回两大包香椿。称重前,她把每一棵香椿上的老芽去掉只留嫩芽;包装时,每一包还要比标准重量多装点。

村民们一边择香椿,一边和记者聊起“我在深山有远亲”的缘起。这事儿得从去年春天说起,几位城里游客走进了村民毛玉忠家。

“我看您家屋后有好多香椿,我们能买点儿吗?”

“这玩意儿也不值钱啊,您要多少,我送你。”

毛玉忠拿起采摘工具,很快摘下了大约10斤香椿,分给了游客们,但拒绝收钱。“这东西山里有的是,每年都吃不完,不值钱!”毛玉忠说,几位游客还是硬塞给了他200块钱。

“城里人花200块钱买走10斤香椿”成了村里的新闻,不少村民琢磨着,家里的小院、房前屋后,要是种点菜,是不是也能增加收入?

蒲洼乡妇联专职副主席刘玮听说这件事后,决定在创建“美丽庭院”的过程中让更多家庭种下种子、育好苗子,再对接上稳定的买家,形成订单销售模式,说不定是增收的新路。

借着到区里开会的机会,刘玮认识了长阳镇嘉州水郡北区的社区党支部书记李雪东,两人一拍即合。

毛爱军的小账本上记录着这笔“首单”:时间是去年7月9日。刘占云、赵喜珍、张术成、毛玉忠四户村民,把自家的豆角、黄瓜、鲜杏卖到了嘉州水郡北区,合计收入262.5元,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订单量往上涨,村民们的想法打开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其中还有不少老人。鱼斗泉村的王老太太将掉在地上的山杏收集起来,几天时间手工砸取杏仁就卖了385元;议合村一位80岁的大娘,在自家院子里种了十几平方米的蒲公英,收拾干净晾晒好,也已卖了几十块钱。毛爱军说,助农项目让村里老人们也可以挣到钱了,“笑模样都跟着多了。”不仅如此,村里的环境也越变越好,曾经搭建在房前屋后乱糟糟的柴火垛,如今全都开辟成了可以增收的菜园,路边也都种上了一棵棵香椿树。

乡里给这个助农项目命名为“我在深山有远亲”,意思是城里居民和山里的村民,就像亲戚一样,互帮互助。之后,项目逐步推广到全部8个村,乡政府还把各村的30多种农产品信息汇总在一起,号召全体机关干部给蒲洼乡农产品找销路、打广告。

蒲洼乡的机关干部中,有30多位的家都在房山城区,利用每周两次下山回家的机会,干部们当起了义务快递员,把深山里的农产品运送到家附近的社区。

“我在深山有远亲”助农项目还有更长远的打算。刘玮说,现在蒲洼香椿已经在“中国邮政菜单”小程序上线了,全北京的市民都可以采购,“我希望打造一个值得信赖的农产品销售平台,接下来还要开发出香囊、盆栽蔬菜等文创产品,让山里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

(原标题:助农项目帮房山区蒲洼乡的老乡们把山货卖进城能挣钱了,笑模样都跟着多了)

来源:北京日报|记者 陈强

流程编辑:U016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