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溪锅烟墨涂成的黑院墙 曾云集中国画坛一代巨匠

2023-04-26 01:35:14 - 上游新闻

校长潘天寿(右)与教务长谢海燕合影

陈之佛(中)与丰子恺(右)等人在黑院墙里合影

吴燮勋1987年寻访黑院墙在盘溪边

□姜孝德

很早就知道,抗战时,重庆江北大石坝有一个教画画的中专。民间传说,那些学生晚上偷偷翻出院墙,到学校周围的馆子吃碗小面,或喝点小酒,下酒菜是胡豆、盐煮花生……

真的、假的,无从考证。某天,读到一段历史,惊掉了我的下巴——大石坝那个教画画的学校,是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简称国立艺专),是大学,更是当时中国水平最高、名师最多的美术大学。

躲避战火,国立艺专辗转西迁

国立艺专的出现,源于抗日战争。

1937年冬,战火迫近杭州,杭州艺专奉命撤离。最初迁往浙江诸暨吴墅,而后转移至江西龙虎山。龙虎山治安极差,土匪甚多,让人不寒而栗。不久再次接到命令,迁至湖南沅陵老鸦溪。与杭州艺专相比,北平艺专似乎要简单一些。他们从北平迁移出来后,流浪到了江西九江牯岭。不久,南京失陷,日寇威逼九江,他们沿江而上到了汉口,再迁就到了沅陵老鸦溪。

是时,杭州艺专有教师34人、学生100余人,北平艺专有教师14人、学生40余人。1938年春,两校在沅陵合二为一,成立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杭州艺专的校长林风眠任校长。不过,北平艺专的一些人心理不平衡,于是闹了起来。国民党教育部为消除矛盾,于是撤销校长制,改设校务委员会,相当于实行集体管理。林风眠任主任委员,北平艺专校长赵太侔等任委员。但还是有人不满,林风眠只得辞职。

最终,教育部聘请留德的美术史博士滕固任校长。秋天,武汉告急,沅陵已非世外桃源,学校不得不匆匆上路,经贵州入云南。1939年春,学校迁到了昆明,由于城里房屋紧张,加之日机时常轰炸,于是迁到呈贡县安江村。不久,日寇由南入侵,滇池边的安江村已可闻到硝烟的味道,学校不得不考虑再次搬迁。但是,迁往何处呢?

落户重庆,首站搬进璧山天上宫

滕固的身体不好,担任校长几月后,就感觉身心俱疲力不从心,于是提出辞呈。教育部四处寻找校长,最后选中了吕凤子。吕凤子当时正在重庆璧山管理私立正则艺专,脱不了身,他就玩笑地说了一句“除非把艺专搬迁到璧山来”,教育部听后,真的就将艺专迁到了璧山。

1940年,国立艺专开始搬迁,学校没有车辆,每人发点交通费,学生自行前往璧山。战争年代,无车可乘,运气好的,偶尔可搭乘一段路的车。据说,有的学生走了四十多天。

1940年5月,最早一批学生到达璧山。学校落户在县城里的天上宫。天上宫是一座道观,并不是很大,房屋不够用。于是学校就决定让高年级同学每天到30里外的松林岗上课。因日机轰炸璧山县城,1941年3月,全校又迁至青木关松林岗。松林岗原本叫梯子岩,艺专的人觉得名字很土,于是改了名。学校利用山顶的一个三层大碉堡做学生宿舍,在山下搭建了50间简易的草顶罩壁(竹筋抹泥墙)房,做教室、饭厅、会堂和厨房等。吴冠中后来回忆,“每天在数百级高的石梯上下数次,倒是非常锻炼身体,就是感觉肚子总是饿。”

艺专迁至璧山后,聘请了不少名教授,如吕凤子、潘天寿、吴茀之、陈倚石、虞开锡、张书旂、庄子蔓、关良、宗白华、刘开渠、江丹书、黄君璧等人。

1941年,为了便于教学,艺专将音乐系移交给国立音专,只办美术专业,设有工艺美术、雕塑、中国画和西洋画,虽还叫艺专,事实上却是美专了。

艺专地处璧山,尽管还算宁静,但较为偏僻,无法请到更多的高水平教授,学校发展遇到瓶颈。没过多久,身兼数职的吕凤子深感力不从心,提出辞职,并推荐了中央大学艺术系的教授陈之佛接替。

迁往盘溪,草堂国专建起黑院墙

陈之佛乃国内现代工艺美术先驱,著名工笔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曾先后担任上海东方艺专、上海艺大、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上海美专教授。面对邀请,陈之佛百般推辞,还提出了三个自认为苛刻的条件:一、迁移学校到主城附近;二、增加经费;三、改学校为学院。本以为如此条件,教育部不可能答应,没想到教育部全部应承下来。

陈之佛接任之前,在沙坪坝中央大学任国画教授,学校的不少教授堪称全国一流水平,于是,他选择国立艺专校址时,就希望能靠近这里,便于聘请兼职教授。最终,他把校址选在了江北盘溪。这里风景优美,不论去沙坪坝,还是去重庆城区都很方便。

艺专的教学场地在黑院墙。据原艺专学生回忆,黑院墙是有钱人家的院子,原主人姓杨,后卖给了郭家,因此叫郭家院,艺专师生将其改名为“果家园”,后来许多回忆录里都用的是这个名字。郭家院是一个三进的大院子,共30余间房。尽管如此,房子仍不够用。学校便在附近的苏家湾租了一苏姓地主的院子做宿舍。还是不够用,于是又在学校四周搭建了一些简易茅草屋供年轻男老师居住。因为有这样的茅草屋,国立艺专又有了“草堂国专”的美称,也因此有了李可染“有君堂”一名由来的美谈和丁衍庸“此贼不识‘八大’”的故事。即便如此,住房也紧张,因而一些师生就租住在邻近一些农户家里,李可染与邹佩珠结婚后,就租住到了学校附近的八卦园。

有了郭家院,并搭建了草房,为方便管理,学校便建了一道围墙,将郭家院与草房圈到了一起。围墙是土筑的,怕雨,于是抹上了石灰。白色的围墙在田野里显得格外扎眼,怕被日机轰炸,于是就到老乡家讨要锅烟墨(锅底灰)来涂,于是成了黑院墙。画家们是从事视觉艺术的,他们觉得黑院墙这一形象很美,黑院墙便成了国立艺专的代名词。

大师林立,盘溪四年堪称经典

此后,陈之佛辞职,教育部选中了潘天寿。此时,潘天寿还在浙江西南云和的英士大学任教。潘天寿也不愿当校长,几度推辞不就,直到1944年夏才赶到盘溪就职。

因为有陈之佛的前期聘任,再加之潘天寿后来的盛情邀请,艺专盘溪时期的教师队伍可谓空前庞大,且精英云集。曾任校长的有陈之佛、李超士(代)、潘天寿、林风眠,曾任教务主任的有丰子恺、谢海燕;国画系有黎雄才、李可染、傅抱石、黄君璧、陈倚石等;油画系有关良、丁衍镛、吕霞光、胡善余、李剑晨、方干民、蒋仁、倪贻德等;图案系有王道平、邓白、徐文熙、李毅夫、周绍淼等;雕塑系有刘开渠、曾竹韶、王临乙、赵蕴修、朱培钧等;理论方面有秦宣夫、常任侠、史岩、李长之等。这些人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他们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一些学生毕业后,又成了黑院墙里的教师,譬如赵无极、朱德群、闵希文、李际科、高冠华等。总的来说,国立艺专的学生,大多数都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中坚力量,少数步入了大师行列,譬如赵春翔、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苏天赐、席德进……

1945年抗战胜利后,教育部决定恢复北平艺专与杭州艺专,后来又指示国立艺专迁往杭州。也就是说,国立艺专分离一部分出来,去北平恢复北平艺专,其余的迁往杭州,以杭州艺专的校舍为国立艺专的校舍。国立艺专一直延续到1950年才终止。但是,大多数人都错误地把东迁后的国立艺专称为杭州艺专。

国立艺专一共存世12年,璧山两年、盘溪四年、杭州四年,其它两年,因而盘溪时期的国立艺专,不论是在国立艺专历史上,还是在中国美术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诚如潘天寿先生所说:“20世纪中国美术史绕过国立艺专就黯然失色,而绕过盘溪就定然会支离破碎。”

余音绕梁,黑院墙精神永存

抗战胜利后,国立艺专分离出了北平艺专,北平艺专与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合并,发展成了中央美术学院,国立艺专本部则发展成了中国美术学院。而这两所美术学院,无疑是当代中国最优秀的美术学院。从这个意义上说,黑院墙是中国现代美术的摇篮,应该也是恰如其分的。

被誉为美术家身价风向标的胡润艺术榜,好几年都由艺专的师生占领。毕业于国立艺专的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三人,大多数时间都排在前十名以内。2010年最为典型,赵无极以23972万元的成交价荣登榜首,吴冠中以21671万元的成交价屈居第二,朱德群以9707万元成交价排名第四。尽管有人指出胡润艺术榜不能代表真正的美术评价,正如诺贝尔文学奖不能代表真正的文学评价一样,但它至少应算是一个方面的美术评价吧。

国立艺专从江北盘溪搬迁走之后,黑院墙一名一直存在。1949年后,农村公社化时,这一带叫黑院墙大队;公社改为乡之后,又改名叫黑院墙社。黑院墙一名一直沿用到2008年这一带大拆迁,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艺专迁走后,不断有人回来探望,李可染、吴燮勋、黎雄才回来过,吴燮勋还拍了好些照片。中国美术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还曾组织过集体性质的寻访。

让人惊奇的是,在江北区大石坝的大开发中,黑院墙那块地皮竟然神奇地被保存了下来!据说,江北区正在着手将此地打造成“艺专遗址公园”,或者叫“黑院墙遗址公园”。届时,重庆将会有更多的人认识国立艺专,认识黑院墙。

黑院墙虽然消失了,但黑院墙的精神将永存!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图片由作者提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