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戏风的再现

2024-04-26 07:01:10 - 北京日报

张叶

莎士比亚戏风的再现

《暴风雨》威廉·莎士比亚著傅光明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英语世界各种莎士比亚全集不断推陈,多种堪称权威的注释本各有优长,共同演绎出传奇剧《暴风雨》丰富的版本世界,如“皇莎本”以“第一对开本”为据,侧重表现剧场感;“新牛津版”偏向学术,长篇导读和丰厚注释呈现出早期莎评史中的代表性成果;“贝文顿版”的解读、诠释更显现代、鲜活,且展示美国人视阈下的莎剧研究。可以说,繁复的莎剧版本自身,即为一种莎研现象。

读者若想穿越语言文化的时空,领略、体味剧中的彼情彼景,注释本堪称不二选择。相形之下,汉语世界的既有主流译本鲜有注释,毋庸讳言,缺了注释,势必造成阅读和理解障碍,遑论研究。注释不可或缺!试想,研究者若仅基于某一汉译本做出阐释,极难产出富有学术洞见的成果,甚至引发偏误。

傅光明新译《暴风雨》注释丰富、导读翔实,展露出“亦悲亦喜、亦魔亦幻”的莎式戏风,受到读者青睐。透过三百多条注释,笔者切实体会到新译在切合“原味儿莎”、再现双关语、呈现文学性等方面带来的阅读和理解上的强烈愉悦感,及多元新释、研析莎剧的可能性。

切合“原味儿莎”:达成与古罗马神话的互文

《暴风雨》一幕二场,精灵爱丽儿遵从主人普洛斯彼罗指令,凭强大魔法掀起一场暴风雨,将主要仇敌那不勒斯国王阿隆索、米兰公国篡位者安东尼奥等人抛入大海。莎士比亚这样描绘暴风雨的猛烈:“周甫的电闪,可怕的霹雳的先驱,不会比我更短促,眼睛跟不上。地狱火般咆哮的火焰和爆裂声,好似要围攻最强大的尼普顿,叫他勇敢的浪涛颤栗,对,叫他可怖的三叉戟发抖。”此处,译者对“周甫”与“尼普顿”分别注有:“古罗马神话中的主神朱庇特。在此将电闪喻为雷霆的先驱。‘电闪’‘雷霆霹雳’是朱庇特的天神利器”;“古罗马神话中的海神,以三叉戟为武器”。在此,莎士比亚施展非凡的语言驾驭功力,描画出这幅比周甫的雷霆更迅疾、足以让海神为之“颤栗”的图景。注释充分发挥出扫清理解障碍、丰厚译文的价值;有助于读者调动想象力、沉浸式体验暴风雨。

随着终场大幕落下,“尼普顿”换上平和的面容再次登场。普洛斯彼罗深知更罕贵的是美德,由此决定宽恕阿隆索等人的罪过:“你们这些丘陵、小溪、宁静湖泊和树丛中的精灵……以无痕的脚步在沙滩上追逐消退的尼普顿。”查阅注释可知,普洛斯彼罗意在“以消退的尼普顿比喻大海退潮”。两相参照,莎士比亚以细腻、灵动的戏剧之笔刻画出尼普顿的多面性。傅译完整保留源语意象;注释在文化背景等方面做出补充。概言之,“译文”与“注释”相互补充、彼此强化,二者携手不仅有益于趋近“原味儿莎”,亦可让读者(包括研究者)更好领略、论析剧作与古罗马神话的互文。

再现双关语:集多元解读于一身

四幕一场,普洛斯彼罗得知巫婆之子卡利班怂恿管家斯蒂凡诺、弄臣特林鸠罗谋害自身性命,命爱丽儿提前备好花哨衣服,挂在晾衣绳上,好放出诱饵,抓住这些贼人。他们浑身湿透,从晾衣绳上取下坎肩、长袍。特林鸠罗借机打趣道:“我们就按照铅垂线和水平仪来偷。”对此,傅注融汇多种释义加以相互参照,呈现出“集注”特点:择取皇莎本中的引申义“有方法、有条理地偷”;纳入新牛津版中的“木匠做家具时使用的铅垂线和水平仪”;选用贝文顿版里“偷”与“妓女”的谐音双关、“铅垂线”与“晾衣绳”的同音异义。由此,傅译以“译文+注释”的形式,清晰、完整呈现剧中随处可见的双关、语言游戏、多重语义等;折射出莎式语言艺术蕴含的精巧构思和文学性。

呈现文学性:贴近莎式诗剧

在某种程度上,《暴风雨》的深厚戏剧力、经久艺术感,源于“亦魔亦幻”的“浪漫诗意性”。如一幕二场,普洛斯彼罗这样唤醒女儿米兰达:“升起你流苏般的眼帘。”对此,注释标明英文,列举、比对不同时期译文,读者可感知时代变迁对译者发挥主体性的影响。相形之下,“抬起你的被睫毛深掩的眼睛来”“抬起你的眼睑”显得短了一口“诗”气。随后,爱丽儿用歌声将那不勒斯王子斐迪南引到一洞窟,他以为父亲已死,悲伤自语:“从瞧见父王遇难,我这双眼迄今没退过潮。”透过注释得知,莎士比亚意在将“退潮”与“哭干泪水”作比。足见,傅译因紧贴源语、做注补偿,“浓得化不开”的莎式诗剧韵味得以存留。

剧终,普洛斯彼罗决定不再复仇。他命爱丽儿前去释放安东尼奥等人,发誓放弃魔法:“符咒飞速解体,好比清晨偷袭夜晚,溶解黑暗,因此,他们正苏醒的感官,开始赶走笼罩清晰理智的蒙昧烟雾。”由译者导读可知,《暴风雨》看似遍布魔法、精灵等超自然力量,实为人间的故事。或许,莎士比亚试图借这座有魔力的荒岛来解决实际问题,不乏讽刺性和“非现实性”。

不难发现,若要让当下的读者感知莎翁在剧中描绘的或如梦似幻、或蕴藏讽刺、或诗性十足的场景,须借助注释,其作用绝非可有可无。就迄今已出版的“傅译莎”来说,每个译本至少有三百条注释,并附数万字长篇导读,这对译者能力、文学修养和知识储备等形成挑战。一言蔽之,傅译不失为理解、解读、诠释《暴风雨》的一把钥匙。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