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中国经济:此时艰难,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连麦分享会嘉宾观点汇总

2022-05-26 18:29:08 - 媒体滚动

外需环境已经发生变化。

不停止生长。

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需要持续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

要关注那些受疫情影响的弱势群体。

5月16日晚,第一财经·大V流水席对第一财经研究院最新宏观经济报告《从数据看疫情影响下的中国经济:“保市场主体”依然是重中之重》进行发布,并以“疫情下的中国经济:此时艰难,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为主题召开连麦分享会。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未来?受到疫情影响的市场主体该如何面对现状,如何走出来?就这些话题,进击波财经主理人沈帅波、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银科控股首席经济学家夏春、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分享了他们的观点和经验。本次分享会由第一财经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于舰主持。

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刘昕首先结合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报告《从数据看疫情影响下的中国经济:“保市场主体”依然是重中之重》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进行了解读。她表示,关于外部环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份将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3.6%,美国第一季度GDP增速环比下降1.4%,许多发达经济体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由扩张转向收缩,今年中国外需走弱的确定性较强。从内部来看,拖累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的最大风险还是新冠疫情的影响,这在4月份的经济金融数据中有所体现,从目前来看,预计5月份的经济数据也可能难以迅速回暖。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政府已经相应地实施了一系列调控政策。相对于货币政策,今年财政政策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更大的发力空间。

以下为连麦分享会嘉宾的观点实录(嘉宾按字母顺序排列),有删节。

1、沈帅波:不停止生长

“疫情下的中国经济:此时艰难,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连麦分享会嘉宾观点汇总

进击波财经主理人沈帅波

2022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不少人陷入了对未来的悲观情绪之中。虽然在某个时间点人们的情绪会非常悲观,但是中国人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只要有机会,就能不停生长。

疫情期间发生在身边的两件事或许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和启发。

例子一:我的一位邻居以前做的是牛奶、啤酒、饮料供应链生意。在上海疫情开始后生意就受到影响了,但之后很快根据新的情况进行了经营上的调整——开始联系团长。最近的数据显示,牛奶销量的增加弥补了啤酒销量的下降,总体情况较此前一个月增加了不少。

例子二:我的另一个邻居是做以色列进口化妆品生意的。在大家的建议下,他在小区开团销售肥皂和沐浴露等。过去对于品牌需要许多介绍、好的陈列和场景才有人购买的认知在此时被颠覆了,基于对邻居的信任和对产品的需求,参团的人非常多。

我们应该看到,一些中国人内心深处永远有创业、做生意致富的想法。他们呆在家里没事干就觉得自我愧疚,不会就彻底躺在家里的特征,正是中国经济最大的希望。

同时,我们可以先不去观察宏观数据,通过发现此时那些生活中细微的变化,寻找商业机会。以华熙生物旗下的男士护肤品牌珂岸为例,这个品牌虽然是在化妆品“内卷”严重、大盘增长不快的品类中,但是它作为个体,依然可以通过使用华熙生物技术,初期积累私域流量,抓住目标受众的特征等方法,使其经营数据在2020-2021年有颇为出色的增长。

也就是说,即使总体性的数据增长是趋缓的,各个品类都进入了饱和状态,但是每个品类依然会出现新的机会。这是一个洗牌和结构性变化的过程。

比如,从房地产行业来看,虽然目前房地产装修的大规模建材采集时代要结束了,营销模式也随之改变,但存量房改造又成了当前商家最关注的增量市场。

所有这些变化,从宏观数据上,未必能够看出各种各样巨大的机会在哪里;甚至看一个笼统的数字,根本找不到什么机会。

对于受困于疫情的企业来说,最重要的还是靠自救,而不是外界的帮助。

现在的市场,因为疫情、地缘政治、需求减弱等问题,不确定性越来越多,进入了一个与过去四十年不一样的周期,所以过去流行的一些逻辑,可能已经出现问题了。

适者生存,企业需要去适应这个新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来进行自救。活下去,穿越周期才是最重要的。德国企业讲究利润,讲究做一个链条上不可替代的隐形冠军,值得国内企业自救时参考。

目前,企业应该怎么做?两点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努力把生意做到盈利。有了营业额才有税,这样“减免税费”才会有帮助。第二,如德鲁克所说,延迟判断,守住本金、基本盘,追求适当的扩大和良性的发展。依然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案例一是一个做消费品的客户,当其竞争对手大量融资,在各个渠道铺货时,因为这个客户多年都是靠老本做,自己也了解自己的边界,知道铺货价格很贵,如果产品不好根本无法回本,所以并没有因为铺货会立即得到非利润型销售额而跟进。当危机来临时,竞争对手没有熬过去,这位客户的企业活下来了,反而实现了“衰退型成长”。

案例二是一位开了围棋培训中心的粉丝,因为这些年一直将成本很好地控制住,不盲目开分店,最后成了附近唯一一个存活下来的围棋培训中心,收入上反而有了高增长。

2、温彬: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需要持续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

“疫情下的中国经济:此时艰难,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连麦分享会嘉宾观点汇总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

市场对今年能否实现GDP增长5.5%左右的目标关注很高,讨论也很多。政府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目标,是综合考虑了我国潜在增长率、稳就业以及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等因素。当前,我国内外部环境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4月份主要经济金融指标明显回落,市场开始担心今年的增长目标能否实现。我们认为,稳增长首先要把稳就业放在首位,只要能稳住就业、控住风险,经济增速低一点儿也是可以接受的,经济就是运行在合理区间。随着新增感染人数的下降、复工复产的推进、物流运输的畅通,5月份以来部分经济指标出现边际改善,预计二季度经济增速触底,下半年GDP增速会逐季走高。

如何看今年疫情影响下的中国经济?我有三点看法:

首先,中国经济是有韧性的。无论是2008年的次贷危机还是2020年的疫情,中国经济都成功应对了,体现了经济韧性和发展潜力。

其次,当前工作重心应是着力扩大总需求。过去两年,外需对经济贡献率超过20%,今年一季度下降到3.7%;从内需来看,消费和房地产投资出现负增长,稳外需、扩内需非常急迫。一方面,稳外贸、稳外资政策需要加大力度,确保国际收支基础性顺差的稳定;另一方面,因城施策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防止硬着陆,同时,发挥好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以投资促消费,有效推动社会经济体系的良性循环。

再次,对下阶段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有信心。我们政策空间大,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协调发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就可以实现稳增长、稳物价、稳就业的目标。

从最近两个月的金融数据看,当前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信贷结构也不理想。居民部门的短期消费信贷、中长期按揭贷款较去年同期均有显著回落,企业部门中长期信贷增长缓慢,反映市场主体信心不足,投资和消费意愿下降。需要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建议如下:

一是发挥好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的双重职能。前段时间,多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接踵落地,对于支持经济中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及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和个体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针对当前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仍需要用好总量政策工具。在数量型工具方面,4月25日央行降准25个bp,下阶段还有空间;而价格型工具的使用,比如降息的效果会更好,可以激发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消费热情,增加有效信贷需求。随着存款利率报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即使央行政策利率不变,银行负债成本的下降也可以推动LPR利率下降,从而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二是银行机构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当前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信用等级高、资金雄厚的市场主体不需要贷款,而很多需要贷款的中小微企业因为缺少必要的担保和抵押又无法贷到款。因此,银行要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创新风险管理模式,完善绩效考核,提高首贷率和信用贷款占比。

针对消费不足,不少学者建议发放消费券提振消费,并为困难个人和群体提供生活、看病补贴。这些都非常必要,重点还是要畅通经济循环,稳定就业,增加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去年这个时候,我到浙江浦江一家生产挂锁的出口型小微企业调研。这家企业属于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原材料涨价、汇率升值等因素,经营非常困难。我问企业主为什么不考虑转行。他说自己已经衣食无忧了,如果不干企业了,10多位工人马上就会失去工作和收入。想到这背后10多个家庭就靠这份工作谋生,自己再难也要坚持下去。我听后肃然起敬。这体现了一位普通小微业主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或者他创业失败了,或者企业撑不下去倒闭了,但只要他曾经给员工发过工资,就是值得尊敬的。正是这些千千万万中小企业撑起了就业,维系了社会稳定,才能使我们的经济顶住各种冲击。因此,怎么强调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都不为过。下阶段仍要坚持把稳企业保就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3、夏春:帮助那些受疫情影响的弱势群体

“疫情下的中国经济:此时艰难,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连麦分享会嘉宾观点汇总

银科控股首席经济学家夏春

目前来看,全年要达到年初制定的5.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的难度是比较大的。鉴于一季度GDP增速为4.8%,假设二季度能达到2%~3%,三、四季度发力,分别达到5%、6%,全年大概可以达到5%左右。但是,如果上海到6月中下旬才能真正实现复工复产的话,那么第二、三、四季度分别达到上述假设的数字依然存在难度。

与上海等城市相似,中国香港在今年一季度受到了意料之外的疫情冲击。参考中国香港一季度的GDP数据和将GDP目标从2%~3.5%下调到1%~2%的举措,内地或许也会对GDP目标进行调整,或者在不调整目标的情况下,出台一些非常大的刺激政策。

与2020年疫情对中国有短暂且小的冲击不同,2022年奥密克戎突然的到来,让人们都很意外。作为财富管理行业的从业者,我发现客户的确对未来的预判产生了很大的转变,情绪普遍相对悲观。

我认为人的本质就是悲观的,但实际上可能事情会变得越来越好。

在疫情的冲击下,我认为经济上的GDP增速到底是多少可能意义并不是太大,即使今年只有像2020年的2.2%也可以,毕竟2020年也这么过来了。相比之下,更需要重视实际的弱势群体,从社会学角度来帮助他们。以中国香港为例,虽然当地看起来生活已经正常化了,但是实际20%的GDP的来源——进出口,几乎还是不能如往常一样进行。因此,依赖进出口、旅游行业的人现在都很困难。关注目前陷入困难的人的生活状况就很重要。

扩大内需方面,目前有很多提议发消费券的声音。中国香港曾对每一位18岁以上的永久居民,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发放过1万港币和5000港币的消费券。今年还将分两次分别发放5000元的消费券。

如何让发钱和发券更有效果?

首先,消费券要起到不错的效果,需要很多条件配合。2020年疫情开始蔓延时,中国香港居民拿到钱后大多是将钱储存起来不敢花。2021年,疫情控制得好,疫苗普遍接种了,居民对病毒不再那么担心,同时经济也稳定下来,再配合发消费券时的夏季商场促销,研究发现,最终1元的消费券可以带来0.8元的额外消费。

其次,虽然中国香港发钱的难点——支付平台,在内地可以解决得比较好,但如果内地要发消费券、发钱,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讨论。除了是否能达到且如何达到消费券理想的效果外,发钱给哪些人群也是值得探讨的,人们更倾向于发给弱势群体。给受到疫情冲击特别大的人群发放消费券是政府值得考虑的部分,但是这只能是应对疫情的一个效果不会那么大的政策。更重要的可能还是如何平衡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以及尽快与全球连接起来。

对于受到疫情冲击的企业,我想说的是:

第一,政府自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方法基本是有的,但能否真正执行下去与其财政状况也有比较大的关系。中国香港能够为满足不解雇员工等要求的企业直接提供补贴,是因为它有足够的财政盈余。但是,企业面临更大的难关时,政府可能也只是起到帮扶一把的作用,最终还是要靠企业自己的造血能力,所以复工复产很重要。

第二,疫情下,大企业可能比中小微企业面临更大的困难,也需要政府的重视和帮助。即使没有疫情,中小微企业也有存活率的问题,一批倒下又起来一批,是其本身的特点,但大企业一旦倒下,产生的连锁反应会更大。

这几年中国企业遇到的困难,有些可能是前几年就积累的问题,或是对重大问题错误判断等因素造成的,而疫情又叠加上一个困难。首先,企业家在经营中还是要遵循一些基本原理,比如决策时考虑负债率问题和扩张的合理性等;其次,疫情之后,活下来的企业需要增加对外部冲击和所在行业特殊情况的研究,大企业可以相应地建立一个内部的智库;另外,在面对疫情这样的重大问题时,我们也许不仅仅是听取经济学家的看法,比如要听一下历史学家的建议,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当下遇到的问题,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生存的帮助可能会很大。

4、杨宇东:我们也许不能仅从经济学角度来观察这场疫情

“疫情下的中国经济:此时艰难,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连麦分享会嘉宾观点汇总

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再次审视今年3月定下的GDP全年增长5.5%左右的目标,达成这个目标的挑战很大,尤其二季度应该是很艰难的。这场没被考虑进GDP目标制定的疫情,对上海本地、长三角乃至全国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最终是否能够达标,后半年能否弥补,取决于两点:第一,疫情是否能够尽快得到控制,做到疫情、经济两手抓;第二,能否有一些更彻底、更有力度的政策出台,作为经济增长的强力助推器。

其实最关键的就是从微观主体到政府宏观调控部门,上下同心,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出台有效政策措施。

2020年疫情后和现在这轮疫情后的中国经济环境面临最大的不同就是外需的变化。2020年,中国当时果断采取封控措施成为最早实现生产有效恢复的经济体。其他经济体均受到疫情较大冲击,产能受到影响,供应链出现不同程度的断裂;同时,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当时采取的大规模财政、货币刺激政策,拉动了他们的经济需求,也拉动了中国的外需。因此,2020-2021年,中国进出口占世界的份额较以往有非常显著的上升。然而,2022年一季度中国的外贸数据,尤其是出口数据,已经显示在往下走了(虽然也有前两年高基数的原因),而此时国外的产业链、供应链已逐步复苏,新一轮疫情给中国的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外需这个发动机的推力在今后可能会下降很多。

内需方面,疫情下,3月、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有所下降。消费的下降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消费的背后是居民消费能力,消费能力主要来自就业,而4月的城镇调查失业率较3月的5.8%又上升了0.3个百分点至6.1%;第二,政府部门的一些开支也涉及消费,而疫情静态管理后,政府发放物资、方舱费用、加班费、核酸检测费、转运费等,可能会使财力透支较严重。

消费的问题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发放消费券是一种方法,但主要还是要让更多经济主体恢复活力。市场主体好了,就有就业,有就业就有收入,有收入居民就有消费了。

保住市场主体,使其恢复活力,首先从政策角度来看,疫情以来,出台的很多纾困政策都是针对市场主体的,但要关注这些政策能否落地,能否直接、有效地帮助到微观主体。比如降息,对于目前一些生存艰难的企业而言,可能带来的帮助不如财政方面直接通过减税降费降低企业成本更加有效;其次,相比一些减免,目前企业对加快复工复产的愿望很强烈。因此,复工复产方面,还是要继续增加白名单上的企业;同时,在“伴疫复工”下,防疫会增加复工复产企业的成本。为了加速他们的复产,我们还需要为他们提供更精细化、科学的管理方案。当前经济面临困难,保证绝对安全的单维度目标是不够的,需要一个更两全的方案。

最后想说的是,已经吃过了这场苦,那就不要浪费这一场危机。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企业可以在危机中学到什么呢?过去很多年,国内大的经济波动非常少,中国企业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一个相对顺风顺水的大环境中发展,而这次相对影响面广、时间持续长的疫情无疑是对企业的一次大考。

当下艰难,可以放眼长远,不放松核心能力建设。特别是对于制造业和高科技企业来说,持续的技术创新非常重要,不能放弃。当市场与环境发生改变时,科研方面的投入与创新此时也许就是枕戈待旦之际。

这次疫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也许不能只从经济学角度来观察,也要从社会学、人类学角度研究社会的变化,以更宽的视野发现疫情中的机会,帮助企业适应后疫情时代的发展。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市场环境会因疫情而发生变化,这时邻里、社区等社会结构和一些特定服务变得至关重要。在这样的环境下,除了医药、疫苗,远程技术、社区商业及特殊人群服务都会有较大的市场。

——

文字整理|李嘉怡

联系我们|yicairi@yicai.com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