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帮父母协议”悄然走红网络 你家老人对此怎么看?受助和助人时又要注意什么?

2024-06-26 07:01:23 - 媒体滚动

转自:南湖晚报

“互帮父母协议”悄然走红网络 你家老人对此怎么看?受助和助人时又要注意什么?

N晚报记者韩瑜超漫画张利昌

近日,一则视频和一个话题冲上热搜,成为大家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视频内容是一位山东的大叔由于首次乘坐高铁不知如何调节座椅靠背,全程只能笔直端坐,邻座的陌生女孩主动为其调整座椅。

由此,“出门在外互帮父母协议”在互联网上悄然流传开来。在嘉兴,记者也对此话题进行了一番采访,结果发现交通出行、医院问诊、电子设备使用是老年人遇到困难最多的场景。对年轻人释放的善意,老人有感谢,有怕添麻烦,也会有顾虑存在。而律师也对“出门在外互帮父母协议”提出了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这些场景老人最容易遇囧

走进南湖区南湖街道南湖社区百姓茶室,茶香氤氲,一片热闹。提到“出门在外互帮父母协议”,老人们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现在不用手机软件都很难打到车了。上个星期,我去医院配高血压药,黄梅天的嘉兴大雨倾盆,嫌坐公交麻烦,我就想着打个车去吧。我采用最原始的‘招手’来拦停出租车,结果,好不容易看到车了,但人家已经接了网上的预约单,只能等下一辆车。”张老伯很是无奈,他撑了把伞,在小区门口愣是等了近半个小时。

与张老伯有相同遭遇的老人占了大多数,他们哪怕有智能手机,但没有下载打车APP,也不会使用导航软件、小程序等其他线上方式打车。

“现在医院里挂号、取报告都是在自助机器上操作,我眼睛视力很差,而且也根本不会弄这些。”85岁高龄的王奶奶常常在面对这些设备时感到无所适从。

“虽然医院的自助机器旁边有志愿者,他们也会很热心地为我们这些老年人提供帮助,但像一些专家号,当天是根本挂不到的,都得提前在手机上面挂好。”年近七旬的韩老伯正考虑种牙,他想去三甲医院的特需门诊,可连着半个多月去医院都吃了闭门羹。

六十出头的王阿姨是茶室里的年轻老人,平时她的子女都不在身边,在使用智能手机、智能家电时常常会遇到困难,“最开始我打电话给孩子们,向他们问过方法,但没有现场操作指导,总归学起来很费劲啊。”最近,她开始逛起了直播间,在直播间里买东西还算容易,但如果收到的货品不满意要退换货,对她来说就属“超纲”了。

对于他人的帮助有不同理解

家住海棠苑的姚老伯最近特别想感谢一个人,虽然喊不出对方的名字,但发生在生活里的这个小插曲,对于当时遇困的他来说,真是无比的温暖。

“这个小伙子应该是住在我们小区里的,那天我坐95路公交回家,坐着坐着突然开始头晕冒冷汗,这个时候我后座的一个小伙子给了我两块巧克力华夫饼干,吃了之后人就慢慢缓过来了。”姚老伯说,他有低血糖,很感谢当天这个小伙子伸出援手。

后来,小伙子和姚老伯一起下了公交车,前后脚走进了同一个小区,老伯在情急之下忘记要对方的联系方式,但内心的感谢却久久无法忘怀。

庄大伯与社区工作人员小鲁是在一次烟雨社区举办的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培训课上认识的。“上个月,老战友给我寄了点他家乡的特产来,出于礼尚往来,我也买了点嘉兴粽子准备给他寄去。可要在手机上喊快递小哥上门来取件,这就难倒我了。”独居老人庄大伯一下子就想到了小鲁,他便急匆匆地跑到小鲁的办公室求助。三下五除二,小鲁就帮忙完成了下单,他还告诉庄大伯,一会快递人员把快件取走后如何操作付款。

此后,庄大伯一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就跑去寻求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久而久之,他也觉得难为情:“虽然他们每次都让我不要有顾虑,能帮得上忙,他们都很乐意的,但长此以往,每当我看到他们手里的活忙到停不下来,我就觉得是自己给年轻人添麻烦了。”

张阿姨的遭遇恐怕是不少老年人对来自陌生人的帮助顾虑最多的一种情况。

大概在一年前,她家楼下开了一家生鲜超市,张阿姨经常去光顾,也趁着促销活动买了不少东西。“有一次,我听旁边其他顾客说,下载他们店的APP能获得优惠券,在支付时就能使用了。可我不会搞,这时从柜台里走出来一个年轻人,说可以帮我下载。我看他穿了超市的工作马甲,就把手机给了他。”

没过几分钟,这个年轻人就帮助张阿姨搞定了优惠券,顺利享受到几块钱优惠的张阿姨很是高兴,便与对方加了微信好友。不久后,张阿姨收到了对方发来的一条促销信息,说有一款足疗机是他们店的线下特供产品,比网上买还要便宜两三百元。“我一点都没怀疑他,就花了一千多块钱购买了,后来我跟儿子说起这事,他觉得不太对劲,因为在网上根本查不到这款产品,反而查到不少相关骗局的新闻。”张阿姨第二天就冲到超市去找她的“好友”要求退货,但发现对方早在一个星期前就不在这上班了,微信也把她给拉黑了。之后,她几乎不再相信任何亲人以外的人提供的任何帮助,在心里防御性地筑起了一道厚厚的壁垒。

善意也需正确引导和支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是一句出自《孟子》的金句,“出门在外互帮父母协议”可以理解为它的白话版本。

那么,在当今社会,“出门在外互帮父母协议”承载着怎样的社会情感图谱,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来听听普通市民和法律人士的说法。

“我从江苏来嘉兴已经快10年了,父母仍生活在老家,看到网上的视频和倡议我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我一下子就共情到自家父母在远方无依无靠的样子,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也终将老去,如果能让助老敬老的氛围更浓厚,那真是一桩美事、乐事。”在嘉兴一家养老机构工作的刘小姐说。

三十出头的小马在农翔社区工作,工作中她接触过不少老年人,“他们出于内心是不想给年轻人添麻烦的,但有时候他们也确实是无能为力。我个人是非常希望这个协议能真正落地,让更多老年人受益,因为帮助别人的父母就是帮助自己的父母。”

“年轻人的这份‘出门在外互帮父母协议’是来自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这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传统互助互惠精神的体现和再生,是一份爱意的传递。”北京盈科(嘉兴)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慧说。

张慧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老年人同意,赡养人之间可以就履行赡养义务签订协议。赡养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的规定和老年人的意愿。”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为法律义务。网络自发形成的“出门在外互帮父母协议”应视为对现有社会福利框架的增量补充,而非“减负”工具。此类互助协议不能成为子女推卸或减轻法定赡养责任的借口。

“其实,这份协议的性质更像是一份倡议书,而非民事契约。”张慧说,对于一些年轻人“做好事反被讹”的担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针对这一问题设立了一系列“好人条款”。比如《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同时,《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即做好事自己受损可要求补偿。

对于老年人来说,若担心遭遇诈骗,平时可多了解、获取相关方面信息,提高甄别能力,同时,作为子女、社区等方面,平时也尽可能多与老人沟通,防止其陷入骗局。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