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属于哈尔滨的文化视觉符号

2024-06-26 09:25:45 - 媒体滚动

转自:哈尔滨日报

打造属于哈尔滨的文化视觉符号

本报记者张鸣霄

对于观众来说,一场演出最直观的视觉冲击来自于舞美。自6月12日晚《遇见·哈尔滨》江上沉浸式演艺在太阳岛岸畔启幕以来,这种创意性地以驳船为载体的江上沉浸式演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观众在赞叹“灯光秀现场太震撼了”“这个舞台太有‘尔滨’特色”时,也对创作团队充满了好奇。那么,《遇见·哈尔滨》的幕后创作团队是如何打造属于哈尔滨的文化视觉符号的?

舞台造型选择哈尔滨“地标”之一阳明滩大桥

在江上搭建舞台,对于哈尔滨来说是第一次尝试,极富挑战性。

《遇见·哈尔滨》舞美总设计、全国杰出青年舞美设计师叶鹏告诉记者:“我们的设计主旨是为观众带来一场全新的与众不同的观演体验,融入哈尔滨的元素,通过看演出把哈尔滨的文化推广到全国各地。选择在江上用驳船搭建舞台,舞台造型选择了让外地游客印象深刻的哈尔滨标志性元素之一阳明滩大桥。”

叶鹏说,特殊的地理环境,要求搭建时须充分考虑舞台的重量、水流的速度和风力的大小等因素,舞美组最终选择使用竖条形格栅屏,透风性好、安全性高,且可以充分保证展示效果。舞台大屏幕上下高低错落形成流畅的弧线,犹如松花江水波动的形态,无论是高空俯瞰,还是从松花江两岸远眺,这个独特的舞台都已成为冰城夏都新晋的文旅地标。

加班赶工,白净青年变“黑脸大叔”

为给观众呈现高标准的完美演出,“江上大舞台”的搭建时间紧、任务重,舞美施工人员加班加点、昼夜奋战。

那几天哈尔滨气温高,很多人都晒黑了,用叶鹏的话说,“搭建前是白净青年,后来大家都开玩笑地叫他们‘黑脸大叔’。”舞台搭好了,还需要不断地调试、排练,“要看灯光效果,就得等天黑后才能进行。我们的灯光师白天调配设备,晚上七八点钟开始灯光彩排,一直到凌晨两三点,甚至到天亮了才结束。”

叶鹏说,那几天他们在调控室一待就是十多个小时,但是大家都不觉得累,因为每个人都充满干劲,对这场演出充满期待。

哈尔滨历史文化给舞美设计带来灵感和启发

“当舞台完美落成时,我心潮澎湃,非常感动,感动于我们的团队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感动所有工作人员的付出,更感动于所有观众喜欢我们的演出、赞扬我们的舞台。”《遇见·哈尔滨》江上沉浸式演艺取得成功,观众对炫酷的舞台造型赞不绝口,叶鹏觉得自己也收获和成长了许多。

叶鹏以前对哈尔滨的历史了解不够完整,通过这段时间和导演组、节目组的沟通学习,让他对金源文化、哈尔滨的风土人情等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这些历史知识和文化底蕴,对他今后的舞美设计灵感启发很重要。叶鹏希望《遇见·哈尔滨》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喜爱。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