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救助是留得住、过得好”

2024-06-26 09:25:48 - 媒体滚动

转自:哈尔滨日报

“有温度的救助是留得住、过得好”

本报记者李玥

近日,哈尔滨市救助站在中央大街举办“携手相助让救助更有温度”主题开放日系列活动。吴波作为救助站街面巡查二科科长在现场异常忙碌。

56岁的他,鬓角已白了,手机字号每年都往大了调。但他依然腰杆拔得笔直,走起路来带着风。

吴波每天的工作是坐着面包车,辗转于城市的大街小巷,车里装满了崭新的衣服、干净的被褥、药品、矿泉水、方便面、面包。现在,他还有超百人的“信息员”,发现临时遇困人员会第一时间把信息告诉他。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38年来,吴波和同事们每天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劝导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困难人员接受救助。丰富的工作经验让吴波深刻领悟到救助工作是特别有温度的,精准救助让这些临时遇困人员不再屡送屡返,让他们能够留得住过得好,成为对生活充满憧憬和希望的人。

用心“扫街”

练就一双“捡人”的慧眼

吴波有一双“慧眼”,大街上一站一扫,基本就能在人潮人海中锁定谁是临时遇困的人,无须多问,一看一个准。

家里人都挺“烦”他一点,去外地、景区、逛街……别人看美食、美景,只有他不断扫描哪个旮旯“猫着”流浪乞讨人员。年轻的同事追问秘诀,每到此时,吴波总是傲娇地嘴角上扬,“哪有秘诀,干的年头儿多了,还得加上用心。”夏天就找高架桥墩子下、工地附近、公园长椅旁,秋冬就找银行自动取款机旁、老旧小区的楼道里,平日里早市要散市时……这些区域都是吴波脑子里的重点地带。

指着路旁的面包车,吴波说每天有七八个小时他和同事们都靠着这个伙计“扫街”。

“大爷,您怎么一个人在这呀,冷不冷?先上车暖和暖和吧。”在南岗区征仪路天桥下的简易木屋中,吴波看到了一位老者独自坐在那里。在征得老人同意后,吴波和同事立即将老人搀扶上车,为老人端上一杯热水、泡上一碗热乎的方便面。逐步放下戒心的老人慢慢说出了自己的难处,在外流浪快二十年,前几年还能靠打零工维生,现在岁数大了,干不动了,就想回家乡。吴波先将老人送回救助站,洗了热水澡换上新衣,又联系公安部门,通过户籍平台查询比对老人自述的姓名、年龄、住址等信息,终于核实了老人的身份,并与当地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后,将老人送回家乡。

个人电话号成热线

建信息库发动群众“捡”群众

“大众出租车司机小于”“安红街环卫大姐”“客运站摊主”……吴波的手机通讯录里存着一些名字非常长的联系人,这是他倡导建立的信息库。这些平日里也因为工作常奔波在街面、繁华地段的人员,在吴波的努力下,都成为了救助站的信息员,一旦发现需要救助的人员和流浪乞讨人员,都会第一时间给吴波打电话。

“咱哈尔滨人真是热心肠!”吴波很有感触,从2021年开始建立信息库,发展义务信息员,他每次张口和这些工作人员互留手机号时,没人拒绝过他。“我们不整微信,大家都在街面工作,看手机没那么及时,一个电话简单快捷。”吴波给沿街商户和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等发放救助引导卡,把自己的手机号当成了热线电话,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发现、报告等救助工作,让每一名流浪乞讨人员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目前,加入信息库的信息员已经超过百人,经常给吴波和同事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线索,极大提高了救助工作效率,甚至还有信息员会在电话挂断前叮嘱一句“你们路上慢点开车,我在这儿帮你们看住了!”

链接社会资源

精准救助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自从2003年开始实行自愿无偿救助,来去自由、门槛低、人性化成为救助的特色。吴波明显感受到,这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更高了。阴天下雨来救助站住几天,天气一好就直接走人的问题一直很难破解。要想解决这个难题,无论是排查,还是建机制,都得下一番“绣花功夫”。

打心眼里得尊重人,这是吴波几十年一线工作的经验。“大家看到流浪人员穿得破、吃不饱,就以为让他们吃饱穿暖就是他们想要的。”吴波却不这么认为,这些目前身处窘境的人群也有尊严,他们要的不仅仅是吃住,还有尊重。2022年10月,吴波和同事们在街面巡查时发现升平街一栋居民楼台阶上躺着一位60多岁的老人,“老哥,家住哪儿?”这么多年来,对于遇困人员,吴波总是用最接地气儿的称呼“拉近乎”。老人警觉地收拾被褥就要走,一个劲说自己有家,不需要帮助。吴波明白这是碍于面子,于是中午他拎了4个热乎的大包子又找到了老人,谁知老人包子吃了,还是不愿多说一句自己的信息。吴波丝毫不着急,笑呵呵地叮嘱老人一定要注意安全,以后每天的一日三餐他都给送来。从那之后,吴波天天早中晚各“打卡”一次,两人约定的地点不是第一排台阶上,就是第三棵树下,但每次吴波都不多问一句。终于有一天,老人绷不住了,拉着吴波的手开始抹眼泪,自己年轻时因盗窃被判刑,近期出狱后不慎丢失了释放证明,不知道咋能恢复户籍,只能靠偶尔打零工和流浪拾荒维持生活。

吴波将这个情况汇报给了站里,大家觉得老人一直漂泊在外也不是办法,最好能帮他把户籍恢复了,再协调属地政府给他办理特困供养或者是低保等政策帮扶,这样他的后半生也就有了着落。市救助站马上联系公安部门,帮助老人查找户籍注销记录、办理集体户口……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部门通力合作、协同配合、不懈努力,去年年底,老人终于拿到了盼望多年的户口本和身份证。可是,吴波和同事们救助服务并没有按下“终止键”。他们趁热打铁,还为老人协调办理特困供养手续,将老人安置到了敬老院颐养天年。前不久,老人专程来到救助站,送来一面锦旗表示感谢。

“呵护尊严的善举更暖心”,在科里最年长的吴波,很愿意和同事们交流心得,每次有年轻同事追着吴波问工作怎么能干好,他都会哈哈一笑,答道“这份兜民生底线的工作,要让帮助‘无声’抵达,才会温暖人心。”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