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总统杜达第三次访华:中波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稳致远三重动力

2024-06-26 12:32:41 - 澎湃新闻

2024年6月22日至26日,波兰总统杜达应邀对中国开展为期4天的国事访问。此访是继2015年杜达就任总统的元年之访和2022年冬奥之访的第三次访问,访华次数乃波兰转型以来历任总统之最。波兰不仅作为欧盟和北约成员国,也是举办2012年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的东道国,这意味着此访不仅关涉中波双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行稳致远,同时也对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持续推进和中欧关系的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波兰在北约东翼扮演的不可替代角色,使得此访对于乌克兰危机的和平解决将带来积极影响。

波兰总统杜达第三次访华:中波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稳致远三重动力

互利共赢是重要基石

波兰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地理位置突出,是中欧班列进入欧盟的门户。转型以来波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连续多年位居欧盟第一,被誉为“中东欧之虎”。中国自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在对外投资方面开始超过美国和欧洲国家,已经成为了波兰在亚洲最大的经济伙伴。经贸领域的互利共赢进一步夯实了中波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启动以来,波兰稳居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最大贸易伙伴。2020年,中波经贸顶住疫情压力逆势上扬,双边贸易额达到321.8亿美元,同比增长15.7%,约占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总额的1/3。2021年,中国已经成为继德国之后波兰第二大货物进口来源国和第十九大出口目的国。从增速来看,近三年来中波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速超过10%,2023年双边贸易额达420亿美元。

与此同时,波兰已经仅次于法国、意大利等国成为中国第24大出口目的国,近90%的中欧班列过境波兰或经波兰中转到欧洲各地。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经成为波兰企业扩大在华市场的重要平台。数据显示,自2018年首届进博会起,波兰已在进博会中组织超过170家波兰企业参展。2019年以来,首届国家级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宁波拉开帷幕。在2023年第三届博览会上,累计超过400家境外展商参展,展品涵盖六大品类,展品数量5000余种,聚焦中东欧国家农产品、食品和特色消费品,为以波兰为代表的中东欧国家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经济机遇。

需要指出的是,贸易赤字作为长期存在于中波双边经贸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杜达总统和前任政府对此常有提及,希望中国能够从波兰进口更多产品,降低双边贸易逆差。正如杜达在访华的行前演讲中所强调的:“经济议题非常重要。我们希望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特别是对我们的农产品。”在具体层面,他还表示希望中国能够对波兰家禽养殖和牛肉产品开放市场。因为该行业涉及波兰广泛的农民和养殖户利益。

除此之外,扩大在波投资也是杜达此访的一个重要的经济目标。事实上,上述目标与中国自十八大以来坚定不移地走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道路基本契合。在2021年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线上峰会期间,中方提出“计划今后5年从中东欧国家进口累计价值1700亿美元以上的商品”。而在此次两国元首会谈结束后,联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波兰共和国关于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行动计划(2024—2027年)》,计划指出“双方愿在新设立的中波贸易畅通工作组机制下,积极探讨扩大自波兰进口的方式和步骤,共同便利波兰产品对华出口,推动更多波兰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这一经贸合作计划凸显了中波双边经贸合作中的互利共赢理念。

战略互需是主要动力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也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始终践行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的联合国宗旨,新中国自成立伊始就把本国利益同人类命运和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在一起。波兰作为欧盟第六大经济体、北约成员国、以及中东欧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其在中东欧乃至欧洲的地区安全与稳定事务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重要角色。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是两国共同的外交愿景。两国在利益交汇点上,彼此尊重,坦诚对话,兼顾彼此的战略关切,为中波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良好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波兰总统访华显示了波兰外交的战略自主性和独立性,凸显了中波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稳固性,也是波兰基于当前所处的国内外战略环境,结合自身利益做出的应有之举。

从安全利益来看,波兰毗邻乌克兰且处在北约的东部前沿阵线上,由于波兰-俄罗斯关系的特殊性与乌克兰安全紧张局势的升级导致波兰的地缘不安全感程度加深。安全是杜达访华利益考量中的重中之重。与2022年杜达顶住欧盟和美国压力出席北京冬奥会相似的是,杜达此访最重要的政治诉求莫过于寻求乌克兰危机解决之道,以及危机结束后欧洲安全秩序的建立方案。

乌克兰危机爆发导致波兰对北约和美国盟友的硬安全保证需求史无前例地提升,北约和美国自2022年以来也均在波兰扩大了驻军规模和前沿威慑力量。从波兰利益来看,不论从实力对比或历史经验角度,战争从来没有绝对赢家。尤其对于波兰这样处在缓冲地带的国家,军事介入乌克兰危机将带来不可控的安全后果,甚至有将波兰自身乃至北约拖入战争泥潭,以及推高核战争的风险。这显然并不符合波兰真正的利益,北约和美国也不会想看到局势失控至此。

在此背景下,乌克兰危机的结束方式极大概率是采取政治手段。中国向来作为一个和平维护者和建设者,根据是非曲直,秉持客观中立立场,呼吁使用政治手段解决此次危机。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的两轮穿梭外交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波兰看到了中国劝和促谈的诚意和努力方向。在此次两国元首会谈中,双方也就乌克兰危机交换了意见。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和重申了,中方在乌克兰危机上的立场就是劝和促谈、政治解决。当前应努力避免冲突扩大激化,努力推动局势降温,努力创造和谈条件。

此外,波兰作为新欧洲代表,不仅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也对中欧关系的健康、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论是中波关系还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都是中欧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前者的良性互动是推动后者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中方期待波兰能够持续扮演领头羊角色,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持续推进和中欧关系发展贡献积极力量。这一期待在波兰方面得到了积极回应。

2021年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线上峰会期间,杜达亲自参加,并将该平台视为双边关系的补充,以及波兰外交政策的优先事项之一。在2022年2月访华时,杜达再次表示,波兰始终积极参与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愿继续为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和中欧关系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杜达在上述事务中的立场在此次访华中得以延续。在6月24日的中波两国元首会谈中,杜达表示2025年上半年波兰将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波方愿为推动欧盟同中国关系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并继续促进中东欧国家同中国合作”。

相互支持助推剂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背景下,波兰作为欧盟中的中等强国能够从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核心利益,杜达总统先后三次出访中国,不仅对中波关系的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持续推进和中欧关系的高水平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正如波兰前副总理科沃德科近日在《中国日报》旗下的中国观察智库撰文指出的,未来“一带一路”将进入竞争与合作交织的新阶段,应加强与其他倡议和项目的协调兼容。波兰应在东西方关系中发挥协调作用,避免“选边站队”,以务实的态度加强与中国和欧盟的合作。从全局来看,此访所体现出的以下多重意义,将进一步助推中波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向新高度。

第一,体现了中波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牢靠性,也反映了两国在涉及彼此重要利益关切问题上相互支持的国际关系准则。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方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架构。中方愿继续以自己的方式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发挥建设性作用。作为回应,波兰总统杜达表示,波中建交75年来,双方关系发展始终基于平等和相互尊重。波方高度赞赏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高度评价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秉持的理念以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波方坚定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愿同中方继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合作。

第二,有利于打破西方固有的以意识形态划分敌我的“冷战思维”。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对华政策始终未能摈弃意识形态偏见。尤其自美国特朗普政府开始,美国以信息安全为由多次向波兰、捷克等国发出“警告”,胁迫这些国家在5G问题上站队美国一边,其本质旨在将中国排挤出中东欧。2021年12月,拜登政府以所谓“人权问题”为由,表示不会派出美国官方代表团参加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并号召其盟友联合抵制这一盛会。此外,美国还试图说服欧盟一起抵制北京冬奥会,但并未得到积极响应。英国脱欧之后,作为欧盟重要成员国之一,杜达此访对于共同反对冷战思维、阵营对抗,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推动构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注入了新动能。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欧地区的实践方案已经步入第13个年头,取得了显著成果。它扩大和促进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的关系发展与利益融合。它不仅成为强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的有力支撑点,也树立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大国与中小国家跨区域合作的典范。2021年以来,在美国和欧盟的双重压力和支持下,个别中东欧国家打出了“挺台反华”的旗帜,对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行稳致远带来了恶劣的负面影响。波兰作为中东欧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杜达此访无疑进一步夯实了中波两国关系的政治根基,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注入了新动能。

(王弘毅,北京外国语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研究员,宁波大学中东欧经贸合作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