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咨询和AI工具,用来填报高考志愿靠谱么?

2024-06-26 14:05:06 - 北京青年报

转自:北京头条

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数百万考生的命运迎来关键时刻,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和院校,成为考生和家长面临的头等大事。正是这一需求催生了高考志愿填报行业的蓬勃发展。然而,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填报服务价格不菲,动辄上万。还有的考生表示,曾遭遇骗局。近年来,不少人工智能和大模型也加入了志愿填报的辅助服务。那么,高价服务是否真的物有所值?人工智能填报是否靠谱?教育部也发文进行提醒,切勿轻信“高价”指导咨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志愿填报风险。

全国1680家企业做“志愿填报”服务,但80%成立5年内

近期,全国各地的高考成绩陆续揭晓。对于广大考生和家长来说,成绩的揭晓并不是高考结束的标志,接下来的志愿填报环节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学生和家长往往会面临信息不对称、缺乏专业指导、理解复杂填报规则等难题。

需求之下,高考志愿填报行业正渐渐兴起。目前,越来越多的考生和家长选择付费填报高考志愿。

2022年参加高考的安徽考生小陈曾体验过高考志愿填报机构的服务。“我妈妈帮我找了一个机构,机构宣传点是深圳大学老师帮忙报志愿,咨询费八百块钱一个小时”,小陈说,在老师的指导与建议下,安徽理科高考630分的小陈报考了中山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但遗憾被调剂至第二志愿药学专业。不过,小陈对填报与录取结果表示满意,“这个学校我挺满意的,专业不是第一志愿其实也能接受,老师说进去之后还可以转专业。”

北青报记者调查显示,目前有很多公司专门做高考志愿咨询服务。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1680余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志愿填报”,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相关企业。不过,这些企业成立时间并不长,从成立时间来看,80.4%的相关企业成立于1-5年内,成立于10年以上的仅为2.8%。

价格高达万元还曾有考生遭遇志愿填报骗局

北青报记者看到,机构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服务普遍价格高昂,最低也要几千元,最高还有2、3万元的,价格在万元左右的比较多。有业内人士直言,这一行业由于周期所限比较特殊,“一年不开张,开张吃一年”。据宣称,这些服务通常包括个性化志愿填报方案、高校录取数据分析、专业前景解读等。然而,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却良莠不齐。

2019届的上海考生小谷选择了高中就读学校附近的一所志愿填报机构进行志愿填报的指导,付款后,小谷体验了咨询服务,并依照高考志愿企划师的建议进行了志愿填报。然而,小谷在填报志愿时遭遇滑档,咨询的志愿填报机构回复称,由于合同中未规定退款条款,因此无法给予退款。

考生小余也表示,自己花了近万元选择了一个机构帮助填报志愿,但是在咨询过程中,对方根本无法提供专业的建议,甚至对相关政策和数据一无所知。“我们今年是第一年新高考改革,机构的老师给出的案例都是老高考的,对新高考避而不谈,没有给出任何对新高考志愿填报有用的建议。”

此外,有消费者甚至还遭遇了“骗局”。来自河南的小敏说,自己当年高考后十分迷茫,这时有人宣称拥有所谓的“内部大数据”,称在报考志愿时,可以时时检测到其他考生的填报信息,这样可以精准地帮助小余看到他人数据,确保考生进入心仪的专业,于是,她花费15000元购买了这种“大数据”服务。结果最终被证明数据为假,这种情况让小敏感到愤怒和失望,她认为自己完全“被骗了”,不仅被骗钱,还耽误了自己的前途。

大模型加入AI志愿填报并不靠谱

北青报记者看到,近两年,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AI与大数据填报高考志愿成为越来越多考生和家长的关注焦点。不少高考出分后的“志愿填报黄金期”,许多软件将主页的装扮与APP的图标都换成了高考志愿填报相关,背后的互联网公司也推出了“大模型填报志愿”的服务,号称能够利用AI技术为考生提供更为精准的院校推荐。

北青报记者随机打开一款专门做报考志愿的大模型看到,填写省份、选科、分数、位次等基本信息,以及大致的就业类型,比如稳定型、高薪型、资源型等,就可以看到自己能上哪些学校,大致的专业和就业方向,考生还可以让大模型对比不同院校和不同专业。

然而,这些AI工具的实际效果是否如预期那样可靠呢?

高价咨询和AI工具,用来填报高考志愿靠谱么?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北青报记者以学生的身份,对一款热门AI填报工具(夸克高考)进行了测试。以“广东高考物理类(物生地)630分应该如何填报志愿?”为例,AI工具给出的建议包括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然而,根据北京青年报记者查询到的数据,今年广东高考物理类630分全省排名约10000名,除了四川大学,其余大学录取分数均比630要高出几十分,往年实际录取的学生排名在5000名左右。AI给出的结果基本无法作为参考。

另外,北青报记者发现,AI在推荐学生报考时,往往会将该学校“中外合办”的分数线划为学校最低分数线。不过,由于许多大学设有“中外合办”与分校区,“中外合办”的专业往往比普通专业的分数线低,然而学费却是普通专业的数倍。

用户只有在点进详情页面之后,才会看到“中外合办”的信息与详细的学费信息。这就可能导致一些以院校选择为主的高考生依照AI推荐的院校与“中外合办”专业报考,却忽略了“中外合办”的学费问题,出现被该志愿录取时发现学费无法负担的问题。

教育部提醒:注意甄别、理性填报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及就业前景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为9.5亿元,近九成高考生愿意选择高考志愿填报服务。预计2027年将增至12.2亿元。

但是,这种服务个性化较强,服务质量不一,带来几家欢喜几家愁,那么到底是否有必要选择志愿咨询服务?

对此,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谨慎对待市面上的各类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切勿轻信“高价”指导咨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志愿填报风险。

教育部表示,每年高考填报志愿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市面上的咨询机构或个人所使用的参考数据均通过该公开渠道搜集汇总。但由于一些咨询机构和个人对招生批次、招生政策没有进行深入学习了解,在使用这些数据时存在盲区和误区,反而对学生和家长产生误导。

一些机构利用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心理,收取高昂的服务费用,且定价不透明,服务内容“看人下菜”,存在价格欺诈的嫌疑。某机构推出高达数万元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声称可以提供“一对一”的专业指导,但多名家长反映只是简单地提供一些通用的填报建议,服务内容与实际宣传严重不符,且收费畸高,感觉受到欺骗。

教育部指导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会同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专项治理,持续整治高价收费、虚假和夸大宣传、恶意曲解政策、实施欺诈、传播不良导向等市场乱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同时,考生和家长也要注意甄别,立足自身实际理性填报,切勿盲目消费、冲动消费。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温婧实习生钱寒青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