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发布打击治理财务造假典型案例

2024-06-26 16:33:42 - 媒体滚动

转自:经济日报

6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5起财务造假典型案例。这批案例展示人民法院全方位各环节打击财务造假行为,落实“零容忍”要求,警示相关市场主体,营造崇法守信的市场环境。

最高法发布打击治理财务造假典型案例

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包括:投资者诉昌某股份公司、东某证券公司、大某会计师事务所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投资者诉中某某股份公司、招某证券公司、瑞某会计师事务所等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纠纷案,厦门某会计师事务所、陈某亮等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案,林某国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案,丁某禄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案。

典型案例涉及上市公司、挂牌公司、普通国有公司及私营企业多类主体,造假行为涵盖挂牌公司公开转让、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出具虚假审计报告骗取银行贷款等。人民法院对于证券发行人、主办券商、财务顾问、会计师事务所等众多财务造假主体,根据各自过错予以相应刑事与民事打击。

最高法表示,惩首恶、打帮凶,坚持“过责相当”原则。证券发行企业的大股东和实控人是财务造假的首恶,首先应予以严惩。同时承销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证券服务机构怠于履行“看门人”职责,参与或配合财务造假,严重损害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损害中小投资者权益,影响了市场投资信心和国家金融安全,也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财务造假严重破坏资本市场秩序,应通过刑事、行政和民事立体追责体系打击治理。典型案例厦门某会计师事务所、陈某亮等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案中,被告单位厦门某会计师事务所,为牟取非法利益,无视行业规范要求,出具虚假审计报告,被相关企业用于向银行骗取贷款,造成银行数亿元的经济损失,构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最终该事务所及其直接责任人员分别被判处罚金和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

近年来,人民法院积极探索企业刑事合规机制,以司法建议书有效释放企业刑事合规改革的治理效能。在典型案例中,人民法院简化整改程序、降低成本,激发企业合规整改内生动力,督促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整改到位。在合规整改基础上,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被告人适用了缓刑。

今年4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国九条”)明确,构建资本市场防假打假综合惩防体系,严肃整治财务造假、资金占用等重点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严格退市执行,严厉打击财务造假、操纵市场等恶意规避退市的违法行为。

据悉,最高法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新国九条”举措,不断提升财务造假案件审判质量,扎实推进投资者权益保护,保障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经济日报记者李万祥)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