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考察40年 | 40年前的今天,国家批准《关于我国首次组队进行南大洋和南极洲考察的请示》

2024-06-26 15:30:31 - 观沧海

1984年6月25日

由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国家海洋局、

国家科委等五个部门联合呈报

《关于我国首次组队进行南大洋和南极洲考察的请示》

正式获得国家批准

确定中国将在南极建设

第一座科学考察站——长城站

由此开启了中国正式开展

南极科学考察的历程

极地考察40年 | 40年前的今天,国家批准《关于我国首次组队进行南大洋和南极洲考察的请示》

南极只有冬夏两季,全洲年平均气温为-25℃,内陆高原平均气温为-56℃左右,极端最低气温曾达-89.8℃,为世界最冷的陆地。

要在终日为冰雪覆盖的南极建立考察站,只能在短暂的夏季,也就是每年的11月中旬到翌年的3月中旬中间施工。4月到10月南极的冬季到来,冰原上就只剩极度的寒冷和无边的黑夜。如果夏天完不成任务,就要延误一年。

国家对首次南极科考和建站项目的批件,计划的科考时间就是1984年末至1985年初的南极夏季,也就是说,所有的准备工作要在1984年11月份之前完成。

怎么去南极?

破冰船是极地科考最有效的工具。1984年时,我国还没有这样的极地科考利器。

南极长城站首任站长郭琨说,没有破冰船,我们的南极之旅会有一些限制,但并不是说没有它我们就去不了南极,建不了科考站。

国家海洋局选定了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和海军J121船承担这次任务。

向阳红10号科考船并非为极地科考设计建造,它脱胎于著名的“718工程”,即1967年7月18日由毛泽东、周恩来亲自批准,由国防科委、解放军总参谋部、国防工办、中国科学院、海军等单位联合上报的“远洋综合测量船队”研制计划,其使命是对我国第一次远程运载火箭试验海上落区进行跟踪与测量。

郭琨说,虽然向阳红10号没有破冰能力,但它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远洋能力在当时国内首屈一指,船的操纵性和适航性能极好。它能抗12级风浪,即使船体破损,任何两舱进水也能保证不沉。

向阳红10号成了当时我国进行南极科考的不二之选。

而另一艘J121船隶属海军,是一艘大型打捞救生船,它与向阳红10号结伴,作为保障。

由于两艘船都没有破冰能力,也就意味着不能进入冰层覆盖的南极腹地,科考队选择了西南极的乔治王岛,作为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的站址。

郭琨说:“我们曾到乔治王岛上考察过,岛上有淡水资源,已有7个国家在此建站,就像一个‘小联合国’。而且乔治王岛附近水域比较开阔,气温相对较高,不需要破冰就能登陆。”

就地理条件而言,由中国到南极海域穿越了98个纬度、183个经度、10个群岛区、13个时区;从天气系统而言,要穿过东北信风带、赤道无风带和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盛行的西风带及南极的极风带,特别惊险的是驶过台风区、西风带和活动在极区的风暴海域。

1984年10月底前,建设南极科考站的物资和科学仪器设备共计500吨,全部运抵上海,装进了向阳红10号和J121船的船舱。

为了让五星红旗能够早日在

南极上空冉冉升起

1984年11月20日

远洋考察船“向阳红10”号

海军打捞救生船“J121”号

这两艘万吨巨轮承载着591名科考人员

工作人员和海军官兵

发出巨大的轰鸣驶向南极

极地考察40年 | 40年前的今天,国家批准《关于我国首次组队进行南大洋和南极洲考察的请示》

中国第一支南极科考队

略显仓促地开始了他们的征途

经历了40天艰辛的海上漂泊

考察队终于在1984年12月30日

登上了南极洲的乔治王岛

大家高喊着:“南极洲,我们中国人来了!”

极地考察40年 | 40年前的今天,国家批准《关于我国首次组队进行南大洋和南极洲考察的请示》

“不到长城非好汉”

不建“长城”非强国

随着长城站的建成

我国极地科考乘风破浪

一步一个脚印

由后来者逐渐变为领跑者

如今稳居世界第一方阵

极地考察40年 | 40年前的今天,国家批准《关于我国首次组队进行南大洋和南极洲考察的请示》

在南极科考领域

中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气象与气候研究到地质考察

从生态与生物研究到冰川学研究

中国科学家们在南极这片

广袤无垠的白色大地上

不断探索、不断发现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

增进了人类对南极地区的认识

也为全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40年来

中国的南极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和辉煌成就

从首次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会议受冷遇

到成为拥有表决权的协商国成员

从建设第一座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

到如今拥有五个科考站

稳居南极科考的世界前列

中国南极科考事业正在乘风破浪、高歌猛进

未来

我们期待着更多“中国红”飘扬在南极的天空下

见证中国南极科考事业的辉煌未来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