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经典复刻】三个孩子去蛇岛

2024-06-26 18:51:58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辅导员

在创刊70周年之际,“中国辅导员”微信公众号推出《70年经典复刻》栏目,与大家一起回顾《辅导员》杂志的经典版面、报道……

读懂过去,认识现在,照见未来!

20世纪80年代初,《辅导员》杂志发起关于“三个孩子去蛇岛”“辅导员入党难”等三次大讨论,全社会教育工作者、少先队辅导员广泛参与讨论,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阅读1980年第9期《辅导员》杂志上刊登的一篇文章《三个孩子去蛇岛》。此文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记录了吉林省长春市三个小学生“出走”,想去蛇岛观察野生动物的事件,也开启了与之相关的大讨论。

 经典复刻 

【70年经典复刻】三个孩子去蛇岛

【70年经典复刻】三个孩子去蛇岛

【70年经典复刻】三个孩子去蛇岛

【70年经典复刻】三个孩子去蛇岛

三个孩子去蛇岛

——长春市三个小学生出走的调查报告

本刊通讯员吕金华林克胜

本刊记者郁 青

惊动几个城市的“事件"

去年十月十一日,长春市光机学院宿舍楼有三个男孩突然失踪。一个是唐小逵,今年十一岁,是光机所子弟小学四年级学生;另两个是李晓天和李晓洲兄弟俩,哥哥十一岁,弟弟九岁,是师大附小五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

孩子们突然失踪,家长着急,学校着急,家长工作的单位也着急。

亲友、同学家问遍了,没有。

公园、少年宫、商店等活动场所找遍了,没有。

家长单位出动了两辆汽车,抽专人寻遍了长春市的大街小巷,也没有。

街头巷尾,议论纷纷。

有的说,孩子们不学好,被坏人引诱出去干坏事了。但是老师、家长不相信,唐小逵是少先队副中队长,晓天、晓洲都是班级里较好的学生,不是那样的孩子。

有的说,孩子们学习不好,在学校、家里挨了批,逃了。但是,这三个都是学习中上等的孩子,他们的老师有的是市优秀班主任,有的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家长也是政工干部、文学研究人员,也都是注意家庭教育的。

那么,孩子们究竟到那里去了呢?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三个孩子正跋涉在去大连蛇岛的途中。他们并不是无目的地出走,而是早就拟订了一个“宏伟”的计划的:先到蛇岛去观察蛇的生活习性,等到海龟产卵季节,去西沙群岛捉海龟,然后到西双版纳去考察各种野生动物。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要做个动物学家,干一番大事业。过一段时候带着成绩回来,让大家都吃一惊。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们筹集了一笔“巨款”,这是三人中的组织者唐小逵,从妈妈那里要到的买书本费六元八角五分。孩子们精打细算地安排这笔经费,只舍得花二角钱买了一包火柴,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考察时晚上要露宿,必需点起篝火防备野兽袭击。余下的钱准备买纸和铅笔,观察野生动物时好做记录。为了节约经费,他们不乘公共汽车,徒步十五、六里上火车站,花四角钱买了两张最近的车票。爬到车上,三个孩子已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唐小逵看了看年龄最小的晓洲,怕把他饿坏了,便下了决心,掏出两角钱买了包糖块,三个人分着吃了。他想:路上克服着点儿,研究科学没有不吃苦的。到了海边弄个网捕鱼,还可以到山上去打野兽,大的吃掉,小的我们养起来,做观察用。

汽笛响了,南下的火车载着这三个饿肚子的“未来动物学家”,驰离了吉林省,进入辽宁省境界。孩子们并没有被肚子饿镇住,他们仍然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观察动物的计划,甚至连查票的列车员站在身边都没有发觉。票打开了,孩子们才弄清楚,原来乘火车并不像长春市乘公共汽车那样,花九分钱买张票,爱到哪站就可以到哪站。列车员见他们背着书包,红领巾戴得整整齐齐,不像流窜在外为非作歹的,但也没有时间详细询问他们的来历,便只好把他们交给了昌图车站。

昌图车站工作人员询问孩子的来历。唐小逵心里扑通通直跳。心想:要是被送回长春,考察动物的计划就吹了。不行,得想个办法。他拽了下晓洲:“你上不上厕所?“晓天也心领神会地说:“我也去。”三个孩子便这样忍痛扔下了书包,从厕所溜出去,沿着铁轨走了。

晚上,他们在一个小站的候车室蹲了一宿。现在他们除口袋里几盒火柴外,书包、活动经费什么都没有了,明天怎么办呢?唐小逵认真地说:“我们的目标是蛇岛,在南边。有困难大家克服点,别当熊包。”

“有人盘问怎么办呢?”两个小伙伴问他。“

由我出面,你们看我的眼色行事。”

第二天天亮,三个孩子沿着铁路又往南走。在一间扳道房附近遇到一位养路工人,老爷爷只知道孩子们要去大连奶奶家上学,并且在路上丢了旅费,就给他们做了一顿香喷喷的高粱米饭,并把他们安排到一趟去大连客车的守车里,请车长带他们到目的地。可是路过沈阳的时候车组换班,新来的车长不清楚这件事,这三个没票的小乘客到鞍山站又被留下了。

鞍山是一个大站,工作人员详细地询问了他们乘车的始末,就把他们安排到值班室里,准备下一趟北上的火车将孩子们送回长春。工作人员在隔壁办公室里给长春站打长途电话,让他们通知家长。一层薄薄的墙,这屋的孩子们听得清清楚楚。

“不,我们不回。”唐小逵坚决地说:“我们好容易走到这里,就快到蛇岛了。那么多动物在等着我们……”

“那我们怎么办?”李晓天望着他。

“走。继续朝南走。”唐小逵斩钉截铁地说。

“可是门扣着,外面还有人。”

“你看。”小逵指了指窗户上开着的气窗,并把小个儿的晓洲抱着凑上去……

当闻讯赶来的李晓天的爸爸和唐小逵的妈妈到达鞍山,三个孩子又早已走出老远了。

车站工作人员和家长一样着急,孩子又到那里去了呢?他们紧张地商量了一下,决定由小逵的妈妈在鞍山市街道上寻找;晓天的爸爸立即赶到大连,与公安局联系阻止孩子越海进入蛇岛;鞍山站向沿线各站各次车通知,严密注意这三个“探险”的孩子。

电波越过孩子们向南下各站发布命令。检票口增加了人员,列车上加紧了查票……

大连市采取措施,加强港口巡逻,严格监视过海的小旅客……

东北几个城市顷刻间被惊动了。而此刻,这三个孩子也正在进行一场出发以来的头一次争吵。因为没有钱和粮票,他们一路上只能拿苹果充饥。去年东北苹果丰收,车站上到处是外运的苹果筐,但唐小逵限制得很严格,这次就因为李晓天多吃了半个苹果,被小逵批评了。又累又饿的李晓天不干了:

“好吧,我不去了。”

“出发的时候你怎么说的?”唐小逵更生气了。

过路的人看到三个孩子嚷起来,就过来拉架,人越聚越多,眼看又要暴露了。唐小逵悄悄拉了一把晓洲,撇开李晓天走了。

当天晚上,李晓天被车站送回了长春。小逵和晓洲,尽量避开人多的地方,沿着铁路线,走过了大石桥、盖县,来到万家岭车站。他们的脚已经打了水泡,鞋子破了、衣服脏了,小脸上汗水和着尘土抹成一道一道,走起路来一瘸一拐。正在这个时候,他们遇上了复县农具辊压厂的王长华同志,把他们带到家里,给他们洗了衣服,刷了鞋,他爱人给孩子们包饺子,让自己的孩子陪他们一起吃、一起休息。俩孩子见这家待自己这样好,便消除了戒备,渐渐吐露出要去考察动物的真情。

第二天,王长华让自己孩子请了一天假,牵着狗带他们上山“抓小动物去”,自己悄悄地给长春拍了两份电报。趁孩子们玩得高兴,他告诉孩子们:蛇岛是不能随便去的;当“动物学家”的理想是好的,但首先要有文化基础知识;而且,一个少先队员,必须要遵守纪律,不跟家长说明,不向学校请假,随便出走是不好的……孩子们接受了劝告。于是,王长华亲自拜托401次列车的同志,把孩子们送回长春。

十月十八日,唐小逵与李晓洲也回到了家里,家长、老师、单位领导放下了心中的石头。但是,欢乐过后,一个新的问题在他们思想里产生了出来:

孩子们为什么要出走?

孩子们为什么要出走呢?这还得从“动物”说起。

这次出走的组织者唐小逵,就是一个“动物迷",从小对动物有特殊兴趣和爱好。他小时候随父母在农村插队落户,就常在田野里抓虫子,玩蚂蚱。六岁时爸爸带他到北京参观了动物园,从此打开了他认识动物世界的大门。他爱看动物的电影,《捕象记》《蛇岛》《鸟岛》《西沙群岛》《海洋动物》等科教影片,他都看不够。他爱读有关动物的书,如《鲸鱼》《蛇》《田园卫士》《生命进行曲》《奇怪的鸟兽虫》《海洋里的动物》《各种动物进化》《兽的睡眠》等等,他书包里经常放着两本初中的《动物学》课本,他从这些书本里获得了动物知识,并且更加强了研究的兴趣。渐渐地他对看书不满足了,就自己搜集,从报纸、杂志,甚至字典里面寻找有关动物的资料。他家里的一本新华词典,从头到尾有关动物的词和注释,都被他用铅笔划出来;在外面听到人家讲到世界各地的珍禽异兽,国内各地区动物特产,他都记到小本本上,回家后分门别类地归纳到四本笔记薄里。这四个本子是丰富多采的。有自编自画的《脊椎动物的家谱》、《鲨鱼的种类》;辑录了一份《世界的鲸鱼》资料,竟收集了七十二个品种,另外如《我国的九大毒蛇》《海底的一角》《海里的哺乳动物》,以及我国主要沿海所产鱼类、主要淡水鱼类……不但有文,还配了插图。为了画得逼真,他还专门到市少年宫去参加了美术小组。

有些有趣的动物生活习性,也成了他收集的对象,比如:什么鱼在海里立着游,什么鱼在海里仰着游,这是他从世界动物珍闻里摘录来的;把孩子装在肚袋里的袋鼠,是他从刊物里介绍澳大利亚特产的照片中临摹下来的,母鸽不但能喂小鸽子吃粮食,还能把食物在嘴里化成粘液喂小鸽子,是从平时生活中观察来的……

对动物越熟悉,研究动物生活习性的兴趣就越强烈。唐小逵书包里经常装着些瓶瓶袋袋,其中有三个小瓶里装的就是蚂蚁。他从小对蚂蚁搬家有兴趣,他认为“蚂蚁是组织性最强的昆虫。”但是所有的蚂蚁都能像人那样组织到一起吗?他从校园、街上、南湖公园三个地方各捉了十几个蚂蚁,放在一起喂养,想培育一窝新的蚁群。但是最后他发现失败了,它们是不能在一块生活的。他这样记录下来,“只有放进几颗饭粒,大家吃饭时才能暂时和平。不给饭粒吃时便打仗,它们总是相斗的,常常是咬死一个就吃掉。”

他捉蝴蝶、蜻蜓、各种昆虫,把它们用酒精泡过后制作标本;他抓了好些“花大姐”(瓢虫),放在屋里到处飞,想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和生活规律。

他从科学杂志上看到,青蛙割断气管后,再插上根通气管还能活,他就跑老远路抓青蛙来作试验。第一次没有成功,青蛙死了;第二次他看着桌上的时钟,青蛙竟然活了五分钟,他高兴地记下了这次实验过程。

从介绍地震常识的书里,他读到泥鳅鱼也有预报天气的本领,他就养泥鳅。一次放学的路上,发现天气变阴了,他赶紧跑回家里,看泥鳅鱼是不是在翻腾。当发现泥鳅鱼死了一条,他又想知道这是否由于天气变化造成的,就拿起小刀解剖死鱼。

看完“蛇展”,他对蛇发生了兴趣,他背得出全部解说词,对毒蛇能制药、治病特别注意,并且设法弄了一条小蛇,偷偷地养在随身衣兜里。一次为了证明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掏出来给爸爸看,把爸爸吓了一大跳,挨了一顿批评……

总之,他爱一切动物。凡是一个城市孩子能弄到的小动物,他都捉来饲养、观察,甚至为了秘密养狗,经常钻在菜窖里,把衣服弄得又烂又脏;为了防备喂在家里的小蛇被家长发现或逃走,竟弄得旷了课……但是,他对动物的知识却有了显著的提高。最近一个生物科研单位的老科学家带着助手,来对他进行了一次特殊的考试,利用两节课时间向小逵提出了近百个问题,如:

问:“什么鸟飞得最高?”

答:“天鹅,可以飞海拔9918米,能穿越珠穆朗玛峰。”

问:“南极古老的居民是谁?”

答:“企鹅。”

问:“什么动物含油量最大?”

答:“火鼠,含油量80%,点火就着。”

问:“最大的鸟和最小的鸟是什么?”

答:“驼鸟和蜂鸟。”

还有如:我国有什么珍奇动物?东北有哪几种珍贵动物?最聪明的动物是什么?澳大利亚有什么特产动物?陆、海最大的动物是什么?什么鸟最能远飞?中国有多少种蛇,毒蛇有多少种?什么是哺乳动物等等。除了个别特别冷僻的问题,其它基本上都回答了出来,并当场画出青蛙从蝌蚪发展到成蛙的过程,做了青蛙气管切开插入玻璃管的手术。老科学家很高兴,他认为在同年龄中有如此丰富的动物知识的孩子,是罕见的。

但是,就是这样罕见的孩子,想进一步获得动物知识却十分困难。

唐小逵的老师说:看到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理想,作为教师怎么能不高兴?事实上,班级里对生物、美术、音乐及科技等有爱好的并不止唐小逵一个人,这些爱好对学习是有益的。比如小逵在一篇《我最喜爱的一条泥鳅鱼》作文中,写得很有内容,很生动。而有些孩子则由于生活贫乏,对《我最喜爱的……》就写不出来,词句干瘪。对于孩子的兴趣活动,我们也很想多做些引导,可是有难处,课程十分繁重,作业把孩子们压得很紧张,想组织各种兴趣小组或少先队活动,很难抽出时间。目前社会从上到下重视分数,分数的压力使家长、教师、学生都很紧张,少先队想开展一些课外活动,阻力是很大的!

为四化培养人才,应该说,必须全面进行理想、道德、知识、体力等方面的教育,但现在却单纯强调课本知识,并且把课堂学习与培养各种爱好、理想对立起来,形成了矛盾。难怪唐小逵说:我很爱动物,但后来觉得研究动物好象成了“不该做的事”,这就使我很苦恼。报上登载外国的女学者都可以到热带森林里去跟黑猩猩交朋友,研究他们的智力,我们为什么不能去观察蛇和其它动物呢?

家长、教师和学校领导都认为,孩子们所以出走,主要是由于现在的孩子知识面宽,兴趣比较广泛,课堂教学与作业满足不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于是,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

以后怎么办?

经过了这一事件,引起了各方面的普遍重视,市委领导亲自接见了唐小逵等三个孩子及家长、老师,光机研究所领导专门召集了会议,指出为四化培养新一代,不能把孩子紧紧束缚在课本范围之内,搞得孤陋寡闻。必须扩大他们的眼界,从小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广泛兴趣和远大理想,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根据所领导的要求,学校决定:

支持少年儿童的有益活动,暑假中组织学生到郊外活动,采集动植物标本;并参观师大生物系标本室及省特产研究所。积极把孩子们的兴趣引导到有目的的活动中去。以唐小逵为主,首先成立生物小组,因陋就简地向孩子提供场所、器皿,收集些小动物供孩子们观察、实验。并拟请师大生物系的一位教授当顾问,指导孩子们进一步学会用科学方法观察生态变化,建立观察记录。在这个基础上,组织一次主题中队会,以生物小组为主,邀请其他中队有各方面兴趣爱好的同学参加,由唐小逵介绍小组的形成过程,启发大家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以后再组织一次“向理想进军”的大队活动,家长、各条战线上的专家参加,展览小组成绩,并请专家讲多方面培养兴趣及从小立志的重要性。同时建立“科学小讲台”,不定期的举办“小小科学报告会”,鼓励孩子们将研究的成果整理公布出来。

光机研究所领导还决定从国家颁发给他们的科学研究奖金中提取一部分,作为培养孩子们开展科技活动的资金。并要求学校加强少先队工作,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争取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新少年。

师大附小原来就有体育、舞蹈、声乐、器乐、美术、工艺等各科小组,现在准备加强科技、生物等小组,帮助学生积极开展活动。并专门向有关部门要求,分配一位物理教师来作指导。

唐小逵和他的小伙伴是有幸的,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萌芽状态的理想得到了重视。但是,更多的孩子们呢?

(姜吉维画)

让我们听听少先队工作专家和少先队辅导员阅读这篇文章后的感想:

李沧海|《辅导员》杂志原主编

《三个孩子去蛇岛》这篇文章生动传神的描述和文中提出的现实问题,曾赢得读者的共鸣,《辅导员》杂志随之开展的关于“为人才的培养搭金桥”的大讨论,更在教育界,以至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

如今30多年过去了,但这组讨论文章研读起来,仍能让人捕捉到跨越时代又历久弥新的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思考、探索与追求。

兴趣是个人对研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积极的心理倾向,是一个内在的动力因素,一种积极的情绪表现。因为有兴趣,人们的探索才会充满激情,并乐此不疲;人们才会在探索中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甚至隐姓埋名,无怨无悔,终生不渝。没有强烈兴趣,就不会有重大创新。

2023年8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曾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而在基础教育阶段,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对我国高水平人才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培养少年儿童的兴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培育和科技发展中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内容。而少先队组织恰恰为少年儿童搭建了在实践活动,发现、发展兴趣的广阔平台。少先队辅导员正是在队员们身边保护、引领、培育他们的兴趣,助推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刻准备着的知心朋友。

牛春慧|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实验学校德育主任兼大队辅导员 

阅读《三个孩子去蛇岛》一文,内心不禁掀起阵阵波澜。文中主人公唐小逵和伙伴们是幸福的,他们对科学的向往和钻研,对梦想的笃定和执着都在萌芽阶段被看到、被重视、被保护。令人欣喜、引人深思。

新时代的少先队工作者应当看到,每一名少先队员心中都住着的那个“唐小逵”。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要从娃娃抓起,少先队辅导员要站在祖国发展的高度、队员成长需要的角度,去为他们搭建创新、挑战、求索的桥梁。

少先队辅导员应牢牢把握少先队活动实践教育的特点和育人优势,不断挖掘、优化“少年科学院”“科学家进校园”“AI小创客”等活动资源和载体,让每一个心怀科技梦想的孩子都能有出彩的机会,为实现科技强国做出应有贡献。

《三个孩子去蛇岛》这篇文章将三位小主人公唐小逵、李晓天和李晓洲的“探险行动”写得鲜活有趣,深深感动了许多成年人,也由此引发了比较广泛的关于兴趣、爱好和理想的思考和讨论。如今细细品读文章,仍会对新时代的少先队辅导员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产生有益的启发。

策划:马  怡 王晓颖

责任编辑:韩冬萍

排版设计:韩冬萍

实习编辑:李钰琪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