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查追缴、收费涨价……都是财政“去地产化”的表现

2024-06-26 15:50:53 - 新浪财经头条

来源:资本记事

审计署6月25日在《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称,中央财政赤字4.16万亿元,中央财政管理总体成效较好,但也存在部分问题。“财政收入方面要加大税费征管力度,完善部门数据共享,堵塞制度漏洞,做到应收尽收、颗粒归仓,巩固好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态势。”

这对之前的税务喧嚣来了个一锤定音。国家税务总局发言人6月18日曾解释,针对近期有关查税补税的情况,有的是对企业以前年度欠税按程序进行催缴,有的是对企业存在的税收政策适用风险按程序予以提示告知,均属税务部门例行的依法依规正常履职行为。税务部门没有组织开展全国性、行业性、集中性税务检查,更没有倒查20年、30年的安排。

税务总局上述表态是为了回应6月以来多家A股上市公司遭遇“补税”情况,有的面临近5亿元的巨额补税,有的要补缴长达15年时间的欠税。

其中,维维食品饮料股份有限公司6月13日公告说,湖北枝江市税务局开发区税务分局核定维维食品在1994年至2019年的15年间,累计欠税8500万元被追缴。

除了维维股份,华林证券、博汇股份、藏格矿业和北大医药均曾发出类似公告,其中藏格矿业涉及的金额高达4.8亿元,博汇股份更因停产“硬刚”出了圈。

另外,多地传出高速公路收费上调的消息。结合前期重庆燃气计数不准确——单向不准,多报计数——而且电表、水表、通讯费均有类似的质疑,公用事业涨价明显,引发了“公用事业股票是否值得买入”的热烈讨论。

倒查追缴、收费涨价……都是财政“去地产化”的表现

证券分析师程强认为,当前市场关注的财政热点问题在于地方财政收支压力、非税收入增多较高等问题,本质上或是“去地产化”带来的影响:

首先,“去地产化”背景下财政面临收入的再平衡问题。我国财政收入对地产存在较高的依赖度,一般公共预算中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中主要反映在契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和耕地占用税,政府性基金预算则是地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去地产化”带来了财税收入结构的调整,综合一二本账土地相关财政收入,2023年较2021年高点下降了31397亿元,降幅达到29.7%,2024年收入缺口进一步扩大。“去地产化”背景下财政面临收入的再平衡问题,宏观政策主要通过两大方式来对冲“去地产化”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增加举债,2024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达到3.9万元,较2023年多增1000亿,同时发行1万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和非税收入等方式来补充收入,前者主要在于通过“金税四期”对逃税、不合理避税等进行规范,后者则是通过公用事业涨价等方式来增加收入,近期多地出台公用事业收费改革方案,2024年1-5非税收入16450亿元,同比增长10.3%,也有反映。

其次,如何看待地方财政收支压力?市场对于这一问题较为关注,应理性看待。首先,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和支出本身就不完全相当,以2024年为例,根据财政预算报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21525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3470亿元,两者之间的收支差距较大,主要是依赖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及地方赤字来弥补,2024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为102037亿元,地方赤字为7200亿元。其次,财政收支不平衡是一个结构性现象,部分区域由于经济结构转型导致自身收支压力加大,对“风险”和“损失”的过度关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担忧”,针对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现状,弥合发展差距是财政政策的重要政策目标,一方面创设财政直达机制针对性改善基层财力不足问题,另一方面是专项转移支付的设立,重点在于推进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的落实,是弥合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工具。

审计署在《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也指出,“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健全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退出机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