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国际城市,如何完成“标准化认证”

2023-07-26 11:44:00 - 红星新闻

转自:红星评论

红星新闻评论员文阳

什么样的城市,称得上国际城市?

1915年,世界处在战火笼罩之下。虽然前路迷茫,但人们关于城市和命运的思考并未中止。这一年,英国现代城市理论先驱格迪斯,首次提出“世界城市”概念,成为对国际化城市最早的洞见。

一百多年来,全世界的城市化进程令人瞩目,从里约热内卢到新加坡,从迪拜到深圳,从柏林到华沙,人们见证着国际城市的兴起。

城市规划学家芒福德说,大城市是人类至今创造的“记忆最好的器官”。国际化的城市,记录着一个城市走向世界的发展足迹。

由此牵出一个问题,国际城市长什么模样,如何长成?

主场赛会,“认证”的舞台

美国亚特兰大是可口可乐等总部所在地,在1996年举办奥运会之前,充其量算是一座中等城市。而现在,亚特兰大市中心的奥林匹克公园所在社区,居民人数是奥运会之前的10倍。在奥运会之前,这里是一片破旧的仓库区。在奥运会申办团队成员乔治·赫斯勒眼中,奥运会成为转变城市“空心化”的关键转折点。

出生和生活在亚特兰大的马丁·路德·金,吟唱“我有一个梦想”。而亚特兰大,则通过成功举办奥运会,实现了国际城市的“认证梦想”——由中等城市一跃成为美国“新南方之都”:400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此设有分部,成为首个航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亿人次的国际城市。今天看全球城市实验室(GlobalCityLab)“全球城市500强”榜单,亚特兰大仍位列第48位。

一个有意走向世界的城市,强化综合实力,提升城市能级,这是练内功;而借助世界性舞台,站上去秀出风采,打上城市烙印,则是借外力。

艰难重重的过程中,城市借助世界舞台,努力完成一次次“认证”。

无论是奥运会、大运会级别的全球综合赛事,还是如世界博览会、G20峰会分量的世界政商活动,都是国际城市进行“认证”的大舞台。热衷如巴黎,七办世博会、两办奥运会。而在亚洲,这样的“认证”名单上,已写下上世纪60年代的东京、80年代的首尔,以及21世纪的北京和深圳等城市。

现在,另一座中国城市登场。2023年7月,成都迎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这是中国西部第一次举办世界大型综合赛事。成都能否同样,在“小奥运”这个世界舞台上,迎接属于自己的“国际认证”?

这样的“认证”,本身就是城市国际化能力的一次重大检验。举办大型国际活动,通常需要同时接待数万人,与会嘉宾或运动员从世界各地蜂拥而入,对航空网络、赛会服务、志愿服务、安保服务,吃住行游购娱方方面面都是一次“体检”,主办城市必须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我行”。

举办世界级赛事,南美最大城市圣保罗曾吃过亏。距离2014年巴西世界杯开幕不到一个月,举办揭幕战的圣保罗伊塔盖拉球场依然没有交工,在正式开赛前的唯一测试赛中,还发生了手机没信号、顶棚未完工导致球迷淋雨、电梯故障等问题。世界杯只是单项赛事,仅以球场为例,细到草坪、空调、照明、音响、灯光,都在考验城市的工业甚至农技水平。

成都大运会举办前夕,大运会执委会专门对49个场馆做了极其严苛的“找茬”,1985个问题通过专项整改和测试赛的推动,于6月28日前全面达标。

众多案例足以说明,城市国际化就像一场ISO认证,主场赛会也是一套“标准化认证流程”,体现在方方面面,渗入到各个细节。

走向“认证”,一条漫长的路

接受“认证”之前,一座准国际城市往往要走过极其艰辛而漫长的路。

很大程度上,国际城市就是分工的国际化,在劳动分工、国际贸易、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协同化过程中,成为具有全球性的经济、政治、文化功能的中心。在这样的城市竞逐中,谁能占据中心网络,谁就能获得优势地位。

中心化、网络化于国际城市,既是指向路标,也是通行法则。

国际城市在世界舞台登台亮相,通常都处在经济上升期。十多年前,《福布斯》将成都列为“未来十年全球发展最快城市”,成都以强劲的经济增长,兑现了这一预言。根据2022年世界城市GDP40强名单,举办过大运会的深圳第10位,即将举办大运会的成都第29位。成都经济进入世界城市30强——仿佛一个风雨兼程的马拉松跑者,猛一抬头,发现已经冲进领跑方阵。经济强劲的表相背后,内在逻辑在于城市与世界的广泛连接。科技革命让世界变成一张网,城市链接越广,就能提升“中心化”,强大其发展动能。

这种连接体现在物理时空。仍以举办奥运会的亚特兰大为例,从经济总量看,其排在纽约、旧金山、费城等之后,尽管其国际旅客吞吐量仅位列于美国第7名,却是毫无争议的全球客运吞吐量最大的机场,这与其是美国国内航班最大中转地密切相关。

此次举办大运会的成都,是继上海、北京后,中国大陆“唯三”拥有双4F国际机场的大城市,通过航线与世界建立广泛而快捷的连接。144小时过境免签、连接“一带一路”的中欧班列、连接东南亚的陆海新通道,让人员、货物往来更加便利。

大运会举办前夕,厄立特里亚总统伊萨亚斯到访四川。这个非洲东北部国家的总统访川三日,足迹踏及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与新兴的科技公司。为了新能源、农业、制造业等产业的连接机会,双方不以山海为远,跨越了近7000公里。

连接也体现在人文交流。领事馆数量上,上海、广州、成都,是中国内地领事馆最多的三座城市。2023年6月,土耳其驻成都总领事馆开馆,成都获批设立领事馆数量超过20+。成都有100+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城市,领馆和友城助推了民间往来和文化交流。

英国女孩扶霞·邓洛普剑桥大学毕业后到四川留学,自上世纪90年代就推开了东西美食文化碰撞的一扇门。扶霞不仅到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专业学习,还以《鱼翅与花椒》等书向世界介绍“舌尖上的中国”。联合国授予成都“世界美食之都”的背后,很难说没有这些人物滴水穿石的缓慢浸淫。

法国女孩白昕迪,因为一段成都缘,在蒙彼利埃以志愿者身份服务过“欧洽会”,两年后当蒙彼利埃大区政府新设成都办事处时,她成为常驻代表。通过白昕迪,蒙彼利埃的优质法国葡萄酒进入四川市场,也引来澳洲进口商以成都为媒,就近商洽引进法国葡萄酒。

的确,国际城市是人、物、资金、信息交换的重要节点。在这张“网络”上,城市交织点越多、交织度越深,中心化、国际化程度就越高。这样的国际化网络,也让多个国际城市成为命运共同体,其中既有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配套,有创新链的人才与科技交融,有社会文化领域的交流,也有共同应对自然、社会难题的合作——相互嵌套,又彼此竞合。

“认证”之外,人如何为城赋能

处于城市体系顶端的国际城市,有其通行规则和共性,但并不意味着拒绝个性。恰恰相反,一座有“个性”的城市,更能在世界城市网络中被看见。往小里说,个性是辨识度。往大里说,个性是品牌度。

一说到波士顿,人们想到的是全球受教育最高城市、世界最佳医疗城市。坊间甚至有种说法,任何一种病,如果来波士顿都治不好,那就是真的没救了。一提及成都,人们就会想到公园城市、熊猫之城、世界美食之都。这两座城市GDP大体相近,但城市“个性”彰显了彼此的辨识度、美誉度。

城市的个性,基于历史文化与资源秉赋,但归根结底是由“人”,即城市的市民来塑造。

波士顿成为全球最佳医疗城市,缘于以科学精神办出了众多世界一流的医学院,吸引全球医学生竞相来此攀登“医学金字塔”,强大的科研和人才吸引了产业聚集,全球前二十大生物医药企业在此多有布局,形成了创新链产业链。而哈佛大学、麻省理工等近100所高校密布,使得波士顿人平均学历高,成为全球受教育程度最高城市。

如果说从波士顿可以看出人-产-城的影子,而谢菲尔德则展现了人的动能,对于城市重塑的巨大能量。

谢菲尔德这座在大运会留下浓墨重彩的城市,与亚特兰大一样,也是成都的国际友城。谢菲尔德曾以钢铁工业闻名,许多工业方面的革新,如坩埚钢和不锈钢都诞生于这里。但到了1980年,谢菲尔德传统工业衰落至最低点,不愿坐以待“坠”的谢菲尔德人,决心全力重塑城市。1986年,谢菲尔德成立了经济再生委员会,将体育作为城市复兴的转型方向,并全力申办大运会。第二年谢菲尔德胜选,1991年成功举办了第1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就这样,谢菲尔德人用“体育之城”“科技之城”重塑了城市品牌形象。

将视角拉回成都。一直以来,美食与美景是这座城市的标识。通过世乒团体赛、汤尤杯、大运会等赛事,世界又打开了一扇了解成都的窗口,也感受到这座城市因赛事而带来的激情。今年,成都经常参加锻炼的体育人口有望突破950万,体育活力正在标注城市。

谢菲尔德人带给世界的思考是衰落后的突围,成都人的标签则是进击中的出圈。

受科技革命、社会政策、战争、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影响,城市命运浮浮沉沉,各领一时风骚。而国际城市的“认证卡”,也有保质期,从来没有一劳永逸的“认证”。世界城市的历史犹如一台长幕剧,有城市黯然离开舞台,也有城市始终站在C位。无论是闪耀光芒,还是黯然离场,最核心决定因素,是为城市塑形、为城市拼搏的人。

如何让城市始终走在世界前列、聚在网络中心?是留给城市与人不断思考的课题。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