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老吴被打脸

2024-07-26 01:10:49 - 上游新闻

“专家”老吴被打脸

“专家”老吴被打脸

“专家”老吴被打脸

□林必忠

在收藏圈经历得多了,真能见识不少“奇人”,老吴便是其中之一。

搞收藏好些年了,和别人不同的是,万千收藏,老吴只取一瓢饮,这“一瓢”便是铜镜。旁人看来,收藏铜镜是冷门中的冷门,但在热爱它的老吴眼中,每一面值得收藏的铜镜都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老吴沮丧地来到我家

从三十岁踏入收藏圈开始,老吴研究铜镜已经快20个年头了,家中也收藏了200多面各个朝代的精美铜镜。他告诉我,每次把玩那些历经千百年仍然栩栩如生、灵气逼人的铜镜,都有一种穿越回古代的感觉,仿佛自己就生活在那个时代。这种奇妙的感觉让他对铜镜的热爱逐步加深。

因为热爱,所以钻研。这20年来,除了做本职工作之外,老吴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铜镜的收藏与研究上,鉴定铜镜的水平和本地文物部门的专家相比也不遑多让。

即便如此,他也有“打眼”(注:古玩行业常用术语,意为“上当受骗”)的时候。

老吴没事的时候喜欢来我家小坐,两个人喝着茶,神侃一下收藏圈的最新动向。

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我正在空调房里“续命”,老吴突然到访。天正热的时候,老吴有些发黄的白色短袖被汗水浸透了。我忙把他迎进屋,见他如丧考妣的表情,我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

“老吴,发生什么事情了,这么热的天,怎么这会儿来了?”我急忙问。

老吴没说话,从随身携带的小挎包里拿出了一个被报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物件递给我。我好奇地将报纸一层层剥开,这才发现报纸里面原来包的是一面铜镜。

这面铜镜晃眼一看,就特别舒服。行家都知道,判断一面铜镜的真假,要先看铜镜的总体气质。那些一看就不舒服的镜子,十有八九都是假的。

这面铜镜的形状比较特别,是八瓣菱花形,而不是规规矩矩的圆形,有宋镜的特点,制作得相当精美。直径大概有18厘米,镜面上布满了绿色包浆,匀称而漂亮。我用手摸了一下包浆,十分牢固。不像有的假包浆,看起来又粗、又浮、又松。看完镜面,我又将铜镜翻了过来,只见镜背上铸造的是用高超的浮雕工艺雕刻的栩栩如生的飞龙图案。飞龙占据了整个镜背,龙身翻卷,姿态优美,鳞片、须发等细节刻画得十分细致,纤毫毕现。

看完以后,我也喜欢上了这面精雕细琢的铜镜。拍了拍老吴肩膀问:“得了这么好的一面铜镜,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老吴这才苦笑着说:“兄弟,你仔细看看镜背上的图案,和镜面是不是颜色不一样?”

经老吴一提醒,我这才发现,镜背图案的颜色的确稍微浅了一些。而且镜背的包浆和镜面的包浆也不完全是同一个颜色,只有细看才能看出来差别。

被一个“农村妇女”骗了

我这才明白老吴为何要在大热天来找我。我忙问他:“这个物件是怎么得来的?”经过老吴的一番叙述,我这才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上个周末,老吴带孩子去位于渝中区人民广场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参观最新的展览,参观完后,在旁边的三峡古玩城门口遇见一位看起来焦急万分的中年妇女,她随身背着一个小包,一直在四处打量,似乎是在寻找什么人。

老吴本不是好事之人,打算绕过她进古玩城。没想到,这位外表朴素、憨厚老实的中年妇女拦住了他的去路。他正纳闷,那个中年妇女便开始哭穷,将自己塑造成一位为了孩子变卖家财的农村妇女形象。

据她所说,自己的女儿今年高考考得不错,但是家中实在没钱,她便把祖上传下来的宝贝拿出来卖,这个宝贝自然就是老吴所买的铜镜。

老吴对各种悲情故事已经有了免疫能力,完全没有把中年妇女的故事放在心上。他不管文物背后有多少故事,他在乎的永远只是文物本身。

接过那面铜镜,他也如同我刚才一般,在很短的时间内为这面铜镜的价值轻率地下了结论(自然也就付出了代价)。中年妇女似乎不太懂铜镜的行情,这一面铜镜她只要3500元。据她说,那是女儿一年的学费。老吴这时候也动了恻隐之心,不仅没还价,还多给了她500元。

将一面心仪的铜镜收入囊中,老吴的心里自然是喜悦万分。到了晚上,在妻子和孩子睡着之后,他又将这面铜镜拿出来端详。在客厅充足的灯光下,他突然发现了镜背的秘密。那一夜,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几天后,实在受不了这样的煎熬,老吴抹下老脸,来到我的家中寻求印证。

骗子作假手法很低级

对于老吴来说,如果这面铜镜真是假的也就罢了,损失了4000元倒不是什么大事,主要是他向来自诩“铜镜鉴定专家”,这次被啪啪打脸,打得生疼。

听完他的话,我的注意力又回到了铜镜上。颜色不同是表象,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呢?

我突然想起之前看到过的一个新闻,铜镜的造假者将化工漆和石膏粉搅拌在一起,调配出和镜背最相近的颜色。再用高分子合成材料制成精美的图案,涂抹上已经调配出的颜色,最后用胶水将制成的图案贴在镜背上。素镜摇身一变成为纹饰华美、精雕细琢的铜镜,价格一下子就翻了好几番。

将我的分析告诉老吴后,老吴便拿着铜镜来到我家厨房,打开自来水管冲镜背。冲了一会儿,老吴神色古怪地把铜镜拿了出来,我一看,果然是贴上去的。胶水遇到清水,便失去了黏性,龙头都快和镜背剥离了。除此之外,我们还闻到了被水冲泡后的铜镜散发出的一股复杂的味道,似乎是硫酸味和铜腥味混合在一起的味道。

我和老吴面面相觑,实在是无法形容当时过于复杂的心情。如果是老铜镜,水冲洗后,只会有铜香味,也就是常年埋在泥土下面的泥土香味;而这种复杂的味道,只有新制作出来的铜镜做旧后才会有。

出现这种味道的做旧方法,属于最低级的一种做旧。大部分是将漆皮、酒精和颜料调和以后在铜器表面进行涂抹,做出来的锈色十分逼真,层次分明,短时间内看不出和真锈的区别。过上一段时间,它才会慢慢剥落。

我在心中暗叹,这次真是老吴收藏生涯中的“滑铁卢”,就连刚入行的时候,他都没看走眼到这种程度。这充分说明一个问题,造假者的技术一直在进步,而我们却没有更新相关鉴定知识。“活到老,学到老”才是收藏界亘古不变的真理。

(作者系重庆收藏协会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重庆文史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博三级研究员)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