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身体当作诱蚊“神器” “捕蚊人”守护夏日安全

2024-07-26 06:36:27 - 媒体滚动

转自:南湖晚报

把身体当作诱蚊“神器” “捕蚊人”守护夏日安全

把身体当作诱蚊“神器” “捕蚊人”守护夏日安全

N文/摄晚报记者徐杨蕾通讯员余悦张婉婷

高温·人物

采访对象:刘砚清,31岁,嘉兴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科科员

采访地点:南湖区城南街道府南社区

高温感言:在我们疾控人眼里,蚊虫代表着疾病传播的风险。夏季是蚊虫孳生的高峰期,也是捕捉、研究它们的好时机。虽然天气很热,但我已经习惯了每年夏季跟蚊子的这场“亲密接触”。比起炎热,我更担心的是蚊虫可能带来的疾病,希望我们的工作能为守护夏日安全出一份力。

高温·故事

下午4点20分,车子驶入绿溪玫瑰园小区,刘砚清率先下车,拎着装满装备的银色箱子,与另外3名队员一起寻找监测点位。临近傍晚,太阳不如正午时分耀眼,但空气中依然充斥着闷热的气息,队员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蒸笼中,不过几分钟,汗水就开始从额头、脸颊上滑落。

“日落前的2至3个小时,是白纹伊蚊的活动高峰期,也是监测的好时机。”刘砚清边走边介绍,“这已经是我们连续第三天来到这里监测,这里的蚊密度应该已经小于每小时2只,也就是说,我们在一个点位监测半小时,最多只抓到1只蚊子。”

以身为“饵”,监测蚊虫活动

选定点位后,刘砚清打开银色工具箱,率先拿出的是一顶蚊帐。与平时家里使用的蚊帐不同,这是一顶双层叠帐。将白色的杆管拼成矩形,将帐幔整理好后套在杆管上,里层蚊帐长度拖地,外层蚊帐下摆离地面约20厘米。

一名事先没有喷驱避剂的队员卷起衣袖和裤腿,拿上小板凳,坐在里层当“诱饵”,另一名队员则拿起工具,在叠帐边上巡逻,一旦见到蚊子出现,立即捕捉。

蚊子喜阴,点位定在了树荫下,但因为监测点位要求静止无风,所以即便没有阳光直接照射,闷热的天气也让帐幔下的两名队员很快就满头大汗。

“在这些关键点位,我们要连续监测3天。在第一天和第三天,需要进行这样的人工监测。”刘砚清说,“在第二天的监测中可以使用二氧化碳诱蚊器。把模拟人体皮肤气味的诱蚊包放到诱蚊器中,混合二氧化碳气流,形成模拟人体气味和呼吸的自然空间,以此来吸引蚊子,然后同样等待半个小时,之后再换点位监测。”

“二氧化碳诱蚊器主要针对的是白纹伊蚊,也就是我们日常见到的腿部白黑相间的花蚊子,如果要对其他种类的蚊子也进行蚊密度测算,就需要结合其他方法。”刘砚清告诉记者,嘉兴市区的主要蚊种有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农村地区还有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骚扰阿蚊等蚊种,其中攻击性最强的是白纹伊蚊,又称“亚洲虎蚊”,它们是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

掌握蚊虫的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情况,能够更好、更迅速地防止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在“查蚊小队”工作的同时,还有一支“灭蚊小队”在社区内进行蚊虫的消杀。“等今天的监测结果出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这3天的查蚊灭蚊效果,动态调整消杀的频次。”刘砚清说。

仔细寻找,越隐秘越不放过

当两名队员在蚊帐中坐定,刘砚清又从工具箱中拿出手电筒,戴上遮阳帽和冰袖,钻进小区的树丛中寻找了起来。

他熟练地在角落里蹲下站起,越隐秘的地方就越不放过。浇了水的花盆端起来照一照仔细查看,堆了杂物的角落要仔细翻找,放在墙边的纸板要拿起来看看……连路过看到石桌上有两个孔,他也要仔细观察。

“看,这里有孑孓(蚊子幼虫)!”因为降雨的关系,石桌孔里有积水,拿手电一照,黑乎乎的孑孓正在移动。这么隐蔽的地方,不仔细看还真发现不了。

“这应该是76栋,先把位置记下来,待会儿告诉社区里的灭蚊队员,我们继续检查。”连日作业,刘砚清对小区地形和楼栋分布已经了如指掌,找起路来得心应手。没走几步,又来到另一处绿地前。

拨开树丛,记者努力跟上刘砚清的步伐,却还是落在了后面。等迈过“障碍物”,看到刘砚清正拿着一个废弃的水盆,把里面的水倒在地上。“蚊子一般都是在水缸、水培植物容器或有水的废弃容器内繁殖的。平时要经常动手清理积水,水培植物也要勤换水,不用的瓶瓶罐罐可以倒过来放置,这样可以清除蚊虫孳生地,蚊虫密度就会降低。”刘砚清说话时手上的工作也没有停下,开始检查空置的旧花盆,“通常把积水处理掉就行,但像刚才发现的地方需要投放药物来处理。”

就这样忙了40分钟,刘砚清脸上的汗不停地往下滴,随身带的水自始至终没来得及喝一口。看了一眼时间,他开始向双层叠帐放置点走去,“到时间换一个点位再监测了。”

重复监测,守护夏日安全

换好监测点,开始下一轮蚊密度测试后,刘砚清终于停下来擦了擦汗。“刚才我们在测布雷图指数。”刘砚清介绍,布雷图指数是评价一个地区登革热传播媒介——伊蚊密度的指标,也就是平均每百户内有伊蚊幼虫(孑孓)孳生的容器数,“布雷图指数在5以下,属于安全范围;大于5有传播风险;大于10有暴发风险;如果高于20,则意味着一旦有外部病例输入,就可能在该地区造成登革热的流行。”

蚊密度监测没有捷径,需要一步步走出来,一户户实地走访。“这类常规工作我们每年都在做,我已经记不清自己做了多少年,也不知道跟多少蚊子相处过了。”刘砚清说。

每年的4月至11月,市、县疾控中心每个月都要对各蚊种进行种群和密度监测,对蚊子种群的构成情况和蚊密度变化情况作整体了解。而6月至9月是蚊子繁殖和活跃的高峰期,又正值暑期,出境游达到高潮,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增多。每一起病例的发现,都像一次拉响的警报,一旦某地上报一例登革热病例,疾控人员就会马不停蹄到达现场。

“虽然蚊密度监测算是常规工作,但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还是会提高警惕,不敢有丝毫松懈。”刚说完,刘砚清就听到一旁的队友说好像有虫子飞过,他连忙赶去查看,“还好,不是伊蚊,应该是个小飞虫。”

高温·手记

夏日虽然炎热,但也与许多美好的词汇相连,开空调、去游泳、吃冷饮……在与夏季有关的词汇中,最令人讨厌的,应该就是“抓蚊子”。

飞行时发出恼人的“嗡嗡”声,被咬了又痒又难受,看到它就恨不得立刻消灭它。但对疾控人员来说,看到蚊子的第一反应却是靠近它、了解它、研究它。

记者跟着疾控人员工作近2个小时,数次感觉喘不过气,衣服也早已湿透。但疾控人员似乎丝毫不受天气和环境的影响,无比认真细致地面对这一需要不断重复的工作。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与蚊子的无限接近,才换来蚊子对我们的远离。他们一头扎进蚊虫堆中,换来的是更多人的“无蚊夏日”,向守护夏日安全的疾控人员致敬!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