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时刻,上海首个!崇明东滩“晋级”世界自然遗产

2024-07-26 17:22:45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历史性时刻,上海首个!崇明东滩“晋级”世界自然遗产

当地时间7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等5处提名地正式通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审议,跻身世界自然遗产之列。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位于世界最大的潮间带湿地,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候鸟的重要栖身地。这条迁徙通道由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经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一直延伸至大洋洲,纵贯22个国家,是全球鸟类多样性最丰富、濒危物种比例最高的迁飞通道,为数千万只水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

本次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成功“晋级”,令其成为崇明以及上海的首个世界自然遗产。这座东海之滨的生态明珠、候鸟天堂,至此迎来华丽转身。

修复生态基底,守护湿地环境

东滩保护区处于长江口与东海形成的“T”字形结合部的核心部位,是候鸟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中间节点,地理位置和生态功能具有突出重要性,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列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生态敏感区。

原本的崇明东滩就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多年来,东滩保护区从地形营造、外来物种治理、土著植物恢复、科研监测等多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工作,推动崇明东滩综合环境不断提质,将莽莽滩涂苇荡雕琢成为一处水土丰茂的鸟类栖息地、自然科普的前沿阵地和科研监测的“野外实验室”。

历史性时刻,上海首个!崇明东滩“晋级”世界自然遗产

2003年起,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在崇明东滩滩涂快速蔓延扩散,对本土植被底栖动物及鸟类的正常生长、栖息构成严重威胁。针对这一严峻挑战,东滩保护区开展了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最富有挑战的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生态修复优化工程,系统性实施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断恢复长江口原生植被和底栖生物群落,为迁徙水鸟提供了优质、安全、稳定的栖息场所。

知名生态摄影师张斌自2003年就常来崇明东滩拍摄,对于东滩生态环境的变化,他拥有十足的发言权。“我最早来保护区拍摄的时候,不少水鸟都在保护区外的鱼塘活动,后来随着互花米草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的不断深入,鸟类渐渐回到了保护区。”张斌说。

漂浮垃圾是另一个“大敌”。对此,保护区发挥公益组织、志愿服务队伍、社会大众等几方面力量,彼此紧密联动配合,推动海漂垃圾捡拾、“净滩”等整治工作常态化开展并不断取得新成效。

历史性时刻,上海首个!崇明东滩“晋级”世界自然遗产

生态环境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久久为功。为守护好这片生态沃土、打击损害到自然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行为,保护区及相关公益组织、志愿团队付出了巨大努力。

加强巡护监测是基础。据统计,仅2023年度,保护区共开展陆域巡护2400次,巡护人员达到12000人次,巡护总里程219936公里。与此同时,保护区依托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升区域管理智慧化水平。通过监控系统,及时发现违法捕捞人员、垂钓人员并及时处置;结合AIS平台工具,对保护区水域的陌生船只保持跟踪监视。针对部分区域游客误入、不文明行为等情况,保护区完善了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依托属地力量开展联合巡查、联合执法、联合办案,取得了明显成效。

“东滩是美丽的,也是脆弱的。”钮栋梁表示,各种人类活动,总会在有意无意间对这份美丽构成威胁,“这就需要我们主动采取措施,驰而不息地开展生态修复提质和保护工作,呵护好这份大自然的伟大遗产。”

历史性时刻,上海首个!崇明东滩“晋级”世界自然遗产

打造候鸟天堂,开展科学研究

海风吹拂下,弥望的芦苇轻轻摇曳;云卷云舒间,阳光在大地洒下写意的笔触。伴随着清越的啼鸣之音,鸟儿们翩跹而起,如海浪般舞动……东滩的一切,美好得如同一部诗歌。

系统性开展鸟类调查研究工作。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候鸟天堂。根据保护区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持续研究统计,保护区累计记录到鸟类300余种,以鸻鹬类、雁鸭类、鹭类、鸥类、鹤类5类鸟类类群为代表性物种,包括22种全球受胁物种、18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5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历史性时刻,上海首个!崇明东滩“晋级”世界自然遗产

为了研究和保护好鸟类资源,东滩保护区坚持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监测,系统性推进鸟类调查统计工作。仅2023年的前11个月,保护区就组织调查达17次,累计记录水鸟101种378564只次。2023年12月,工作人员通过视频监控系统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这不仅是东滩保护区首次记录到野生丹顶鹤,也是我国沿海地区丹顶鹤最靠南的越冬纪录。

在此基础上,保护区同科研院所、公益组织等合作,通过涉禽环志、水鸟同步调查、修复区繁殖鸟监测、卫星跟踪大型鸻鹬类监测以及林鸟监测等一系列工作,对区内鸟类活动展开深入研究,还通过照片、视频等媒介,为鸟类活动留下了珍贵的一手素材。

历史性时刻,上海首个!崇明东滩“晋级”世界自然遗产

如今,越来越多的候鸟佩戴上独属于崇明东滩的标志。截至目前,崇明东滩历年合计环志鸻鹬类水鸟约60种,总数超过5万只;仅2024年春,崇明东滩就为超过300只鸻鹬类水鸟进行环志,不仅为其研究保护工作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也推动东滩自然保护区在水鸟监测保护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曾引入了这样一条评价标准:“如果一块湿地定期栖息有一个水禽物种或亚种某一种群1%的个体,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保护区高级工程师吴巍介绍,“这是反映崇明东滩在全球候鸟保护领域重要地位的一项关键指标。”

历史性时刻,上海首个!崇明东滩“晋级”世界自然遗产

2012年,崇明东滩记录到的“1%”还不过7种。2023年,崇明东滩拥有的“1%”总数已达到12种。经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水鸟种群评估》比对,白头鹤、黑嘴鸥、黑脸琵鹭、罗纹鸭、斑嘴鸭、大杓鹬、黑尾塍鹬、普通燕鸥、翘鼻麻鸭、小天鹅、花脸鸭和红颈滨鹬12种水鸟的数量均已达到或超过全球总量的1%,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历史性时刻,上海首个!崇明东滩“晋级”世界自然遗产

“这项‘1%’的稳步增长,已然成为崇明东滩候鸟保护工作不断发展的缩影。”钮栋梁说,在此次申遗过程中,有关“1%”的故事也成为各国专家深入了解崇明东滩的重要切入点,“未来,我们将继续全力以赴,将候鸟保护事业向纵深推进,让东滩成为更多鸟儿栖息的乐园。”

开展宣传教育,汇聚发展合力

生态保护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接力跑”,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与投入。为此,东滩保护区积极发挥科普教育基地功能,面向全社会开展生态教育和宣传。探索打造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新模式。

为切实提升科普宣教能力,保护区对科普教育基地设施功能做了进一步提质升级;组织东滩管理中心、科普教育基地职工及中兴镇、湿地公园、公众志愿者等开展解说培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保护区还持续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自然教育实践活动,为生态事业培养强大后备力量。

历史性时刻,上海首个!崇明东滩“晋级”世界自然遗产

此外,保护区还充分挖掘特色资源,通过鸟类环志、东滩物种故事、彩沙讲堂等特色固定栏目向公众普及湿地及物种保护相关知识;基于生态监测系统打造湿地鸟类“慢直播”,创新直播观鸟宣传模式,让市民大众进一步了解支持保护区的工作。

在东滩保护区的强大牵引效应下,更多社会力量正不断加入保护区建设的行列中来。他们中有青少年学生、有企业职工,因为一段旅行、一场讲座、一次志愿服务而走进生态的世界;有周边村落的农户,身体力行地维护着鸟类活动的空间;也有生态摄影爱好者,用镜头记录下水鸟的优美身姿,为崇明东滩汇聚更广泛关注。

历史性时刻,上海首个!崇明东滩“晋级”世界自然遗产

“以申遗成功为契机,我们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为广大市民带来科普教育、文化共建、生态文旅等方面的更多优质产品,不断拓展东滩湿地世界遗产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影响力。”钮栋梁表示,“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助力下,东滩将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样板,向着建成高水平世界级自然保护区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栏目主编:黄勇娣图片来源:崇明区提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