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浦,社区如何成为创新治理的“实验场”?

2023-08-26 00:01:01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社区,是城市温度抵达居民的“终点站”。让居民尽享实实在在的便利、“家门口”的美好,提供多元化服务、方便不同群体“各取所需”,应是人民城市新实践的生动体现。

城市更新,“新”在硬环境,也“新”在软环境。共建共治共享,让居民等多元主体更有效地参与社区建设、城市建设,为创新治理打造有活力、有舞台的“实验场”,也让政府、社区、企业成为有温度、有黏性的共同体……新征程上,杨浦全力打造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最佳实践地。

每一个老物件就像一页故事,志愿者们就是听故事的人

8月的一天,居民丁女士出门带着一只洗牙器,她的目的地是抚顺路上的四平路街道学雷锋志愿服务站。

每周一、三、五上午9点—11点,这家志愿服务站开“窗”迎客,提供“小修小补”的便民服务。

在杨浦,社区如何成为创新治理的“实验场”?

丁女士告诉记者,洗牙器坏了,再买一个要好几百元,所以过来找志愿者帮忙。“他们挺热心的,之前我来过好几次了。他们总跟我说,零件坏了,就帮我去配,哪怕上网买、跨区买,都会努力帮我买到,花费只要十几元。经济实惠,我很感动。”

“阿姨,你要修什么?今天是修手表、修电器。”“我的这面钟坏了,麻烦师傅帮我看看……”两小时的服务时间内,服务站周围总有几个居民在咨询、等待维修。站内,周忠民和王继东一个维修钟表,一个维修小型家电,从早上开张起,手上就没停过。

在杨浦,社区如何成为创新治理的“实验场”?

八十多岁的陆先生和丁女士一样,也是服务站的常客。“修伞、修鞋,只要家里有东西坏了,我第一时间就想到这里。志愿者人好,把东西交给他们我放心。”陆先生说。

对于不少居民来说,每一个老物件,就像一页故事,而志愿者们,就是听故事的人。

今年六十多岁的秦女士,带来了几块手表要修,其中一块钻石牌对她有特殊意义,因为是小时候父亲送的礼物。她回忆道,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父母好不容易拿到了手表票,花85元给她买的。“2014年,我父亲走了。后来的四、五年间,我常觉得心里空空的。再后来,我找出了这块表,看到它,就好像看到父亲一样,好怀念。”秦女士忍不住感慨,现在科技发达了,大家都戴新式手表,但她总放不下这块钻石牌。“以前的东西,质量也好,只要拿来修一修,又可以用很久。”

“社区居民一直有小修小补的需求。”周忠民一边修着表,一边说,“今天遇到一位老先生,拿来一块表,如果去钟表店修,很可能要一、两百元,比当时买来的价格还贵,但扔了又不情愿,因为他很喜欢表面上的时针样式。那怎么办?交给我,我用成本费,帮他把表里的机芯调好,又能用个十年、八年。”

在杨浦,社区如何成为创新治理的“实验场”?

维修生涯中,王继东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只老音响:“鞍山五村有个居民,年轻时做过海员,从日本带回来一只先锋牌音响。现在几十年过去,音响不响了,但他无论如何不肯扔,一定要我修。当时市面上,适用于先锋牌音响的零件很少,好在我仓库还有存余,就很快修好了。”

说着,王继东笑了起来:“他很满意,开心得不得了,说每天在家用那只音响听音乐。后来,他家里脱排油烟机坏掉、空调坏掉,都叫我们去修。”

67岁的周忠民,年轻时是上海手表厂的学徒,了解国内外各种钟表的品牌和构造。退休后,作为四平路街道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头戴专用放大镜,是他独特的“出场造型”。而王继东则是“电器维修界”少见的“女将”,一袭志愿红马甲,她同样穿了二十几年。他们的坚守,是因为居民的需求一直存在。“反正退休了,闲着也没事,需要我,我就多来服务服务。”王继东说。

在杨浦,社区如何成为创新治理的“实验场”?

“服务”的时间长了,就“服务”来了不少朋友。家住一条马路之隔的李女士,买菜路过总要来窗口张望一圈,“哪怕没有什么要修的,我也常来晃一晃,只看看他们也好,说说话,聊聊生活。”

“我们志愿服务干久了,都记不清给多少邻居修过东西,一来二去早就熟了。之前修是工作,现在修是情谊,一边修,一边说说话,也算是一种陪伴吧。”周忠民笑着说。

“家门口”的花园迎来一个“特殊旅游团”

社区睦邻中心因其“家门口”属性,一直以来深受居民欢迎。政立二社区睦邻中心的香草花园里,生长着居民们精心培育的各种芳香植物和蔬菜瓜果。日前,在志愿者的陪同下,这个花园迎来了一群特殊的“游客”。

闻一闻各种芳香植物;为植物浇水,摸一摸它们生长到什么阶段;用药碾子碾碎香料,制成驱蚊的小香丸……“刚刚那个植物有着生巧克力一样的味道,很新奇。”视障人士袁永年说。

在杨浦,社区如何成为创新治理的“实验场”?

对于视障人士来说,单独出门参加睦邻中心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也许有诸多不便,而“爱心牵手你我同行”活动就为视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社会、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虽然能闻到香味,但很多味道是怎么合成出来的我不知道,今天第一次动手碾草药,长了不少知识。”视障人士李爱明告诉记者。

在杨浦,社区如何成为创新治理的“实验场”?

健全人轻松能完成的事,视障人士却要费力摸索,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因为不敢走出家门,不敢和陌生人交流,面临正常融入社会的困境。据悉,“爱心牵手你我同行”活动始于2018年7月,举办初衷就是向视障人士传递爱心与勇气。活动形式主要有两种:室外陪走活动每周日下午在各大公园举行;室内举行的爱心企业专场活动,则通过演出、体验、游戏等形式,增进交流互动。

在当天的游戏环节,视障人士要与结对的志愿者来一场嗅觉和触觉的比拼。志愿者需蒙住双眼,辨别不同的植物。“我们是第一次近距离地和盲人朋友有这种充分的融合,”来自汉高(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志愿者于春萍说,“他们的内心远比我们想象中强大,是我们生活的榜样。”

穿上绿马甲、拿上计分本,“啄木鸟”为楼道环境“找茬打分”

穿上绿马甲,拿上计分本,上午九点,兰花教师公寓门口已经热闹了起来。居委会干部们对当天的巡查任务进行部署:“上个月评分较低的楼组,这个月要重点巡查。地面停车区也要注意……”

楼道堆物屡禁不止,是很多小区的通病。如何对症下药,高效破题?长海路街道教师公寓居委会想出了一招——

今年5月起,居委会启用“查挪评”工作法,主要针对楼道堆物问题,在所辖小区开展每日一检,全面巡查。顾名思义,“查”,查出问题所在、解决方法、重点难点等;“挪”,挪移占用楼道、社区公共空间的物品;“评”,设置楼道间的评比,让居民心中有参照。

在杨浦,社区如何成为创新治理的“实验场”?

“我们会不定期到楼道里查看,希望大家保证公共空间的安全。环境干净清爽,大家也住得舒心。”居委会干部陈步军一边帮着移动一箱杂物,一边对居民叮嘱道。陈步军的行为是日常巡查的“规定动作”——一旦看见堆物,马上联系相关居民,上门劝说,并且为物品“搬家”搭把手。

居委会干部在巡查中还有“意外发现”——自行车在楼道堆物中最为常见。一问才知,许多居民觉得公共车棚环境杂乱,空间狭小,停放一次很麻烦,干脆就停在自家门口,更方便。为此,居委会对整个车棚进行了重新排摸,设立专门的停放点,用于集中摆放“僵尸车”,为居民正常使用的自行车腾出空间。

“我们这个废旧车停放点,可以临时存放自行车30天,期间如果有居民认领,我们就把他们带来找车,如果没有就尽早处理。”陈步军说,“这样一来,多余的车位就空出来了,便于其他居民停车取车。我们也经常帮着一起挪车,把小区内的自行车一一归位,大家共同提升生活环境。”

在杨浦,社区如何成为创新治理的“实验场”?

居委会干部日常巡查还有一环,那就是按照各项指标为每个楼道打分,他们将打分成绩换成笑脸贴纸,在居民楼下公示,一目了然。

教师公寓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童玛丽告诉记者,大部分楼组的楼道堆物问题已经有了较大改善。“我们的目标是让居民真正树立‘我的楼道就是我家’的意识,从而尽可能解决楼道堆物问题,这也是我们开创‘查挪评’工作法的初衷。”

在杨浦,社区如何成为创新治理的“实验场”?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