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丨谭华睿:万寿山下的驻村人

2023-08-26 06:43:23 - 上游新闻看点

缙云丨谭华睿:万寿山下的驻村人

万寿山下的驻村人

文/谭华睿

许多想不到的事,只要下决心去做,也能成功。

每当陈娟走在蚕溪村的田间地埂上,心中便无比畅快。绿意盎然的农家菜园点缀有序,依山傍水的自然风光沁人心脾。

2021年5月,陈娟进驻蚕溪村,成为一名驻村干部。从市药监局选派到石柱县蚕溪村担任第一书记,她更像一颗种子,扎根在了乡村广袤的土地上。2021年、2022年,因乡村振兴工作成绩突出,她连续两年被三河镇党委评为“优秀驻村干部”,所带领团队也作为全镇唯一受表彰对象,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驻村工作队”。

乡村振兴工作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成效也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荣耀见证了陈娟在蚕溪村留下的血汗,但对她而言,田间地头、村落屋舍实实在在的变化,才是她最闪耀的“领奖台”。

为梦启航,行而无畏

陈娟的祖籍在忠县,爷爷是原乡政府干部,父亲是政府干部。爷爷笃信“百姓事,大于天”,父亲坚信“心有所向,则身有所行”,在他们崇高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下,陈娟始终对乡村广袤的天地保持着热爱。

陈娟生于1981年秋天。在忠县的童年,祖辈父辈经常给陈娟讲秦良玉的故事。“爱民如子”、“训军有方”、“忠诚勤王”,女将军、女英雄的形象在小女孩心中拔节。

小镇旁,溪水潺潺流过,穿镇而过的水泥道,长龙般蜿蜒,伸向远方的村庄……这些童年印象让她始终念念不忘。她觉得乡村的一棵树、一株草都是美的,自己千丝万缕的情感,都与乡村的一阵风、一条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总有那么一天,自己会为生养过她的土地和人民做些实事。

几年前,陈娟带着一双儿女到乡村旅游。车窗外,白墙红瓦的房舍错落有致,油菜花、杜鹃花连接成片,怡人风光让她们十分兴奋,还在小学读书的女儿感叹:这地方真像一幅画啊。

2021年初,重庆市药监局征求拟推荐驻村第一书记的意见时,陈娟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问及原因,陈娟说:多年来,“执干戈、卫社稷”的梦想一直在心间回荡,从未远去。

临行前,已经在重庆市重点中学就读初一的女儿竖起大拇指鼓励母亲:我的妈妈无所不能。

进入蚕溪村,正是5月,村里屋舍边的菜园,有金黄的油菜花,碧绿的芫荽,紫色的蚕豆花。陈娟拖着简单的行李,却感觉身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陈娟人生的这一次远航,就在蚕溪村这个小村庄开启了。

应时而作,为时而歌

蚕溪村坐落于重庆武陵山区,黄墙黑瓦的特色民居与乡间的清风白云相得益彰,是石柱县地标“男女石柱”、传承巾帼英雄秦良玉历史文化的万寿山4A级旅游风景区主要核心区之一。

站在村委宿舍楼,可以望见G50高速、351国道、渝利铁路宛如白练,在山脚穿境而过。28.63平方公里的幅员面积,有70%的森林覆盖率,林山苍翠层叠,景色怡人,惊艳了人们的视觉和感官。

回想来路,一条小径自351国道折转,沿起伏山脊蜿蜒,直上万寿山顶。若在高处俯瞰,道路如曲线,回环折叠,颇有太白歌吟“蜀道难于上青天”的意境。

蚕溪村于2016年退出贫困村序列。村委就在半山腰上。两栋二层的办公楼和两排红砖垒成的围墙,围住了村里唯一的篮球场。村里的一切,美好可见,果树在结果,菜花在拔节,人们在耕种。

怎么把最实在的好处,送到农户手中,是陈娟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

驻村干部是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助推器”,是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也是历练党员的“练兵场”。作为二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如何紧密联系干群关系,让他们发挥作用,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中,成为陈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021年5月,蚕溪村新一届村“两委”经选举产生,村支书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与陈娟进驻时间同步。

“乡村振兴的红色密码,在于党建引领。”陈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受到启悟,自己有思政教育的背景资源,且又有组织管理经验,何不从最熟悉的领域入手呢。

刚开始工作,陈娟白天带着村干部、工作队员入户走访,实地调研村里的基础条件和村集体产业发展情况。晚上她与村干部、工作队促膝长谈,展开“头脑风暴”,研究如何凝心聚力建强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桥头堡”作用。

经过多番论证,陈娟与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队员、村“两委”干部、老党员集思广益,最终提出“抓管理促规范、抓责任促落实、抓亮点促提升”的工作思路。

“民心的大海,能载舟也能覆舟。只有为群众当时而作、当令而歌,我们这条小船才能成功扬帆。”在每个月开展的“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中,陈娟经常这样告诫村组干部和驻村工作队。

为营造良好氛围,陈娟创新宣传方式,建立政策宣传微信群、组建宣讲志愿服务队,多次走进院落讲石柱革命斗争故事、讲秦良玉历史文化、讲身边好人好事.....

为了建强党组织,她坚持每周组织工作队员、村“两委”成员集体学习,交流心得,不断加强骨干队伍建设。为强化阵地建设,她又协调资源到村开展党建结对帮扶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党日活动、七一活动,重温入党誓词、观看经典影视剧目,定期为农村党员集体庆祝“政治生日”,引导党员亮身份、明职责,营造“乡村振兴大家干”的浓厚氛围,凝聚起了党员干部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在她不懈努力下,村委班子的活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支部的凝聚力大大增强。村党支部成功摘掉了“软弱涣散党组织”的帽子。

以前村民自念自的经,村领导说话不灵,拍巴掌也没人应。现在群众对村委充满了信心,整村人抱团,比花岗岩还坚硬。

人心齐了,提高生活水平就有希望了。

缙云丨谭华睿:万寿山下的驻村人

跋涉远山,爱而无悔

很快,陈娟便与村民们交了心,也成了蚕溪村中的一员。入户走访中,她坐在农户家的地坝边,俨然一个与自家老大哥拉家常的小妹。田间地头实地调研时,她又穿上钟爱的“雨靴”、撸起袖子,变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

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她发现只要仔细看、认真听、多思考,真正了解农户们的实际需要,就能帮他们解决更具体的问题。

蚕溪村“镇守”万寿山景区东大门,风光秀丽、景色迷人,生态资源丰富,大家想吃旅游饭,怎么入手?人居环境整治是头等大事!

陈娟自创了《蚕溪村人居环境三字歌》,走进院落村户进行传唱,并将三河镇的“和美工作法”进行改良与创新,提出拓展“和美积分”效能,创新网格化管理,促进“万事和和美美”,将情理法的乡村治理艺术融入进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中。她挨家挨户指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亲自动手帮助留守老人疏通水渠,村里的老人们都夸:“市里来的陈书记,接地气!”

不光如此,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陈娟还注重熏陶村民们的精神世界。她充分利用“便民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组织干群开展“啰儿调”新民歌比赛、“一年更比一年好”兵乓球篮球等各项运动比赛,用丰富的文化活动吸引老百姓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

在陈娟的推动下,蚕溪村人居环境得到了质的飞跃。村民们推开窗,眼前是花舞蝶绕,鼻中是清野幽香,耳边是鸟虫脆鸣,好不惬意!

一次偶然走村入户的机会,养殖户王成正为自家山羊的销路问题发愁。陈娟见状,立马拍照发了朋友圈,“正宗跑地山羊,需要的赶紧联系。”配图加文字说明,吸引了很多人围观,多数人想买,却苦于无法邮寄,望而却步。

朋友圈卖羊的机遇,让陈娟忽然醍醐灌顶:乡村振兴工作的目的,就是要让群众手里有钱花,村民手里很多农产品都有价值,只是他们没有销路,很难变现。

有了这个思路,陈娟如同打开了新大门。说干就干,她带领驻村工作队队员挨家挨户入户走访,一次次开会商议研究。在多方资源支持下,她利用电话、微信群、朋友圈等帮助村民和专业合作社推销特色农产品,仅半年就帮村民销售水果、山羊达15万元,“代购书记”的美名至此远扬。

这条路走通了,她又开始琢磨乡村旅游了。蚕溪村就在万寿山下,秦良玉文化底蕴深厚,四季气候怡人,加上脱贫攻坚时期村民们种植的120亩青脆李果林,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发展第三产业机遇良好。

然而村里大多数青壮年人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大多是老年人,发展乡村旅游“有心无力”。为将“环境美”迈向“发展美”,引领村民吃上“旅游饭”,陈娟多次组织召开院坝会,动员村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陈娟给蚕溪村的乡村旅游定了个调子,要依托万寿山景区的发展,助推海棠谷文旅项目的落地。游客到这里来,除了能观花赏景,还要让他们体验归园田居的乐趣,顺带把村里的土鸡、山羊等特色农产品都推介出去,让他们乘兴而来、满载而归。当然,蚕溪村周边的白玉阴米、北岭山果园、大林百香果园、中益蓝莓……都可以给游客介绍,依靠多样的农副产品、特色美食,吊足游客的胃、绑住游客的腿。

在陈娟的引导下,蚕溪村村委也鼎力支持,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的原则,充分挖掘“旅游+N”资源,稳步推进产业发展。“只有产业兴旺,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拓宽增收致富渠道,才能留住年轻人。”

“乡村是‘考场’,群众是‘考官’。只有做好事实事,才能温暖着老百姓的心。”陈娟这样说。村民们也被她的精气神感染着,大家建设家园的干劲更足、信心倍增。

人美地美,安居乐业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之一。

进村时,陈娟就对整个村的收入情况做了调查。2020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1.2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3.5万元,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村民收入也十分有限。

蚕溪村有黄连、黄柏、厚朴等中药材种植,还有中蜂和猪牛羊养殖,但都是村民自发生产,与村集体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规模效应不强,难以形成产业链,何谈带动村民致富?

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进强村富民计划,成为陈娟长足思谋的问题。

万寿山景区周边旅游,受疫情影响,尚不景气。容光山羊养殖业虽初具规模,但继续发力,势必会给万寿山旅游发展、石柱县生态康养会造成干扰……陈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思来想去,她觉得还是要用好用活村里的土地资源。

玩龙玩虎,不如玩土。在乡村,土地就是村民的根本,还得做好土地这篇大文章。

想法一经提出,就有人反对:种田种地,也就是填饱肚子,能让村民变富?

陈娟摇摇头:过去的种法,当然发不了家,也致不了富。现在国家政策虽然很好,可用不好政策,也等于白搭。咱们还得在生态高效农业上下功夫。

她把心里的想法和规划都铺出来:村里有冷大坪、尖山子两个山头,适合黄连生长,要鼓励现有的种植户规范化种植,给予政策、技术上的支持。村委到万寿山旅游路沿线的宝峰组、玉峰组,土地资源丰富,前期虽有多年生中药材厚朴、黄柏的种植,但种植周期太长,短期内很难收益,村民接受度不高。何不动员村民,将闲置的撂荒地用起来,开发生长周期短,收益成本高的新品种试试?

村组干部虽有支持的,但多数是面面相觑,提出了质疑:以前有外来业主通过流转土地发展蔬菜种植,业主投入大量心血,村民没有直接参与分成,只当是帮“老板”打工,积极性不高、参与感不强,最终只能潦草收场。

见大家都动起了脑筋,陈娟露出了笑容:村民是这一方土地的“主人”,怎么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就要大家一起努力了。

在陈娟的据理力争下,村“两委”终于定板,决定先派人出去考察,要瞄清楚产业和种植技术,也要看准经济效益和销售渠道。

陈娟带领村干部、村民代表走访县内外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花大力气邀请医药行业、农业等领域的专家研讨论证。在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的助力下,各方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决定依托蚕溪村优越的气候、区位资源,引进重庆市国承堂制药有限公司,采取“村党支部+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打造“中药材种植与观光基地”,首期试种白附子150亩。

前期工作定下来,大家才发现忽略了一个重要环节——土地。150亩的规模种植,用谁家的土地,不用谁家的土地,都成了问题。

提到土地,村支书冉子云的脑袋就大了:你动谁的地,就等于割了谁的心头肉。这硬骨头啃不好,就会硌掉你的牙。

陈娟当然知道难,但这个坎要迈不过去,蚕溪村就走不出产业薄弱的泥潭,这一届的新班子也难以赢得父老乡亲的信任。

白附子是新品种,村民们没有种植经验,有人心存忐忑,有人满腹狐疑:翻着跟斗玩花样,怕是为了她的政绩吧?白附子适合这里的土壤、气候?陈书记不可能在村里呆一辈子,她走后,我们的药材卖给谁?

看不到药材种植的前景,一些人也在暗里使着劲。有时一群人正聊着天,村委的人还没近前,众人就像避灾邪一样散去。

村里有个秦婆婆,视自家土地为命根子。曾放言:我伺候这地多少年了,比对自己的命还上心,玉米土豆还种不过来,能舍得让你们种药材?

让陈娟头疼还不止这些,蚕溪村是个大村,人多就口杂,这个琢磨庄稼收成,那个琢磨药材种植前景。村里人不理解,村委也颇有压力。

陈娟四面楚歌,已感疲惫,幸好,镇上的冉姓领导得知此事,专程上门为她打气:“如果连你这样的80后,都不敢闯、不敢试,乡村何谈振兴?”“不管成功与失败,我们支持你!”

已是金秋,陈娟顶着一头汗找秦婆婆做工作。她瞟了两眼村头那棵壮硕的大树,树冠葱翠,真想到树荫下歇歇啊,可她的脚就是停不下来。是啊,动员工作做不下来,那就干脆也别驻村啦。

这天,秦婆婆正要到地里除草。脚被一块土坯绊了一下,正在嘟哝,后背不知被谁拍了一下,回头一看,正是陈娟。秦婆婆,你嘟哝啥呢?秦婆婆腾地脸红了,没啥没啥,准备下地呢。她嘿嘿地干笑,转身就要走。陈娟拽住她的衣角说,秦婆婆,您别走,咱们聊聊。俩人就蹲在田埂上,陈娟先开了腔:秦婆婆,只要咱们敢想肯干,画的饼也能变成真的。也不用说远的,就咱们村,药材种植大户,一年下来,收成比普通庄户多不少呢。

说着,陈娟话锋一转,指到了要害:种源和种植技术都是药材公司投资垫付,药材种下去,村集体还帮忙管护,您有什么不放心呢。您看现在咱们村这样子,能行吗?秦婆婆,您得支持我呀!陈娟句句都是掏心窝子的话。秦婆婆看看陈娟,陈娟微笑着,笑得真诚而熨帖。

转眼金秋已过,地里的庄稼收齐了,秋雨也如期而至。这个节骨眼可是个好机会,陈娟带着村干部、驻村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有了动员秦婆婆的经验,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讲起利害关系、逻辑就更清楚,村民的疑惑也就更容易解答了。

经过10多场的院坝会和挨家挨户的走访谈心,村民都看到了这次试种白附子的美好前景:成功了,大家直接增收,也积累了种植药材的经验,后期还可以跟药厂合作,种植更多的品种,比如药用与观赏性兼具的海棠、芍药等品种,用观赏药材基地楔入万寿山旅游的发展之中。

返乡大学生谭庆坚信陈娟会是“引路人”,首先认领了2亩。已年过八旬的返乡退休党员刘学礼直言:陈书记是来为我们办实事的,没有私心,我也愿意拿一亩地种上。脱贫户秦仕才在大会上承诺:我们一辈子肩挑背磨,脸黄了背也压弯了,可生活还过得紧巴巴。既然驻村干部要带领我们闯一条新路子,我们一定要跟着走下去……

就这样,一户、两户,包含党员、脱贫户在内的108家中药材种植户都参与了进来。

在经过地理勘察、土壤培植后,技术支持方和村委决定白附子与玉米混种,采取2+1间种的方式,间种不影响粮食收成,村民的接受度高,投入的积极性也跟着增加了。

2022年的春天,陈娟和驻村工作队是在田间地头度过的。3月,蚕溪村中药材种植户连同驻村工作队、村组干部在田间地头赶早春、抢农时,集体按下白附子种植的“快捷键”。

白附子种植的那些天,村里的大人、孩子们经常看到陈娟的忙碌身影,她风里来、雨里去,在田间,在地头,挥洒着辛勤的汗水,在村子里忙进忙出、忙里忙外。

老汉们看着陈娟在地里干活的那股牛劲,就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模样,越发欣赏这个女娃,大娘们看到陈娟,就像看到自家的亲后生,家里有一口好吃的,也会想着她。

白附子种下去,几个月的时间,发芽、抽枝、长叶,团团叶子在风中摆着,陈娟好像听到白附子在地下成长的声音,很响亮,齐刷刷的,似激昂的田园旋律。

白附子长势好,村民们都看到了希望。有位大娘握着陈娟的手,晃了又晃:这些年,村里没发展什么产业,大伙的心都掉到地上了,现在,你又帮我们捡起来了。

缙云丨谭华睿:万寿山下的驻村人

追风圆梦,放飞未来

驻村的这两年,陈娟一心贴在蚕溪村的土地上。思政教育专业出身且担任过一年教师的她,还有一件事,始终萦绕心间,那就是关心村里孩子的学业,帮他们圆梦追梦。

有人说她是枕着扁担睡觉,想得宽。陈娟反驳:村民们在土地上深耕细作,为了安安生生过好日子,也为了下一代能出人头地。

又有人说她是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土地的文章虽做得锦绣,但资助教育毕竟不是一朝一夕,谁来做?

陈娟摇头说:我们不行,可有行的,刘备为了得天下三顾茅庐,我们为什么不能另请高人?

这件事自然又落到了陈娟头上。教育帮扶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板块。刚到村上,陈娟就组织了慰问活动,在儿童节为12名优秀学生代表送上书包、彩笔等节日礼物。组织青年志愿者进村里的小学开展“科普知识进乡村”小讲座,勉励全体小学生向先进学习、向优秀看齐,听党话、跟党走。但她觉得只做这些远远不够。

孩子是春天,也是花朵。如果连孩子的健康成长都保证不了,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再好再快都没有未来。

下定决心,陈娟就开始忙碌了。先是在蚕溪村村小、三河镇小学走访,又委托从事公益事业的朋友多方打探。联系各方社会资源,帮助三河小学申报蚂蚁公益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的“追风计划——乡村校园女足扶持项目”,为三河小学女子足球队提供为期三年共计30万元的资金资源支持。

看着孩子们在操场飞纵的身影,陈娟心里也松了口气:有了资源支持,孩子们追梦的底气就更足了。

驻村工作队员黄勇的帮扶对象余兴菊,她家有一对姐妹花,是足球运动特长生,余兴菊夫妻因身体原因,只能在家从事简单农活,家庭经济拮据。

得知情况,陈娟趁两姐妹正休暑假时来到余兴菊家中。说到梦想,姐妹俩眼睛放出光彩:以后我们希望考上师范大学,争取回老家当教师,把足球这项运动传给更多的孩子……妈妈余兴菊眼眶通红,一声长叹:哪里供得起哟,弟弟也得读点书呀!

三日后,陈娟便给两姐妹带来了好消息: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爱心企业家决定资助姐妹俩的学业,每学年无偿资助1.5万元,直到你们大学毕业!

奔波完姐妹俩学费生活费的问题,陈娟又把目光投到了学校:何不把一些爱心企业引进学校,让爱心持续传递下去呢?在她和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引进四川美术学院、石柱县电力公司团委、重庆外国语学校进村开展“七彩假期”文化服务的活动又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了。

蚕溪村一婆婆说起陈娟为村里学生拉赞助的事,双掌拍着膝盖,笑得咯咯的,把一头白发都摇乱了:做好了孩子们的事,才真正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济危扶困,兴业兴民

这两年,陈娟在蚕溪村村民身上看到敢吃黄连苦的精神。每次途经万寿山脚,远眺男女石柱峰的侧脸,雀跃在山峦上的鬼斧神工,似村民的命运一般,多舛而无畏,乡村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根脉,让她热泪盈眶。

在这里她没有浪费任何的光阴,没有虚度半点的年华,甚至没有花时间去追忆过去。这两年,每当她披星戴月从村户回到住所,总能在窗台上、桌子上,看到几捆蔬菜、几颗鸡蛋,甚至是几包小零食,她拖着一身疲惫拿起乡亲们送来的吃食,却抹起了眼泪,这是幸福的眼泪,她感恩乡亲们给自己这样朴实的爱。

此时,陈娟觉得自己就是生在蚕溪村的一颗种子、一棵树,她要为这方土地,生根织叶,纳一片浓浓的阴凉。

村里宝峰组的小秦,大学毕业后返乡。这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年轻人回乡,能给乡村注入新的活力。但陈娟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小秦返乡后一直赋闲在家。经过几次走访,陈娟才得知,事业和爱情的双重打击,让小秦早早丧了志气。要怎样才能让他重新站起来,向以后的生活发起冲锋,成了此时陈娟思考最多的问题。

小秦脾气有些乖张。跟人聊天,只要涉及他敏感话题,他会瞪圆眼吼:我自己的事,需要别人来管?

有人劝,陈书记,小秦的工作做不通,他脑袋只有一根弦,拉不到正道上来。

陈娟笑着回:谁没遇到过低谷,到了低谷就不动了,那不就成石头了。树苗被风吹,还知道弓身抵抗呢,何况是人。只要是人,他的心就不是称砣变的。

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有空,陈娟都会到小秦家,跟他谈心,有时他父母在家。说到动情处,母亲跺着脚,父亲也声泪俱下:小秦呀,只有你站起来,咱家才能过得有滋有味啊。

劝说持续了几个月,小秦终于动心了,表示会出去找工作。陈娟怕他吃了闭门羹,安排他先到村里的公益岗位锻炼。那段时间,小秦话多了起来,喜悦渐渐爬上了眉梢。

人兴业才能兴。为了让有劳动能力的脱贫家庭稳岗就业,村委开发设置了保洁员、护林员、临时疫情防控员等公益岗位,仅2022年一年,就安置了在家的弱劳动力、半劳力25人就近就业。

在安排稳岗就业的同时,陈娟还引导有发展思路、有偿还能力的脱贫家庭利用“小额信贷”投身种养殖业,先后有29户脱贫家庭较好地享受该政策。

业兴才能人旺。说起产业,村里的老生产队长康大爷,立即介绍他山顶老房子附近的黄连种植。

为了向康大爷取经,陈娟带领工作队,特意邀请他作为向导一起去看看。

路上,康大爷说,以前蚕溪村的外来媳妇,家人陪同来“考察”,一脸嫌弃。那时的蚕溪村,皆是破旧老屋,一不小心,迎头就碰上粪堆、垃圾堆,他们边看边言语:这穷窝窝,谁吃得了这个苦?咱得退了这门亲事!好几个外来媳妇就这样飞走了。你们来这两年,操那么多心、办那么多事,我都看在眼里,你们图啥我也清楚。

早间七点启程,陈娟驾车1小时从三河来到中益光明村,跟着康大爷,爬行2个半小时山路。终于到了冷大坪,种植户蔺大哥正携姐弟三家,搭建小屋、开山播种。

陈娟一行也加入播种的“战团”,已年过六旬的康大爷,在地边看着陈娟他们额头滚落的汗珠和手臂划破的血痕,不自觉有些感动了,喃喃说道:手里没米,唤鸡不理。现在不同了啊,你们不光给蚕溪村带来了满腔的热情,还带来了实干苦干的劲头,这才是我们村未来的希望啊。

回村路上,康大爷说起种植业的诀窍: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但最重要的,就是要像你们这样,有一颗坚定的心!

村里有人现在回想:今天我和村里人打心里佩服陈书记,她靠的是身子正,干事公平,还有一颗不让须眉的心!这两年,她在田间地头吃过的苦头,比我们可多太多了,她太不容易了!

陈娟是不容易,她驻村至今写下的一摞笔记本,有思考、有感叹,更多的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也是蚕溪村一步步发展的奋斗史!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写满了民情民意,写满了民心民愿。一笔笔是汗水,一划划是艰辛,连接起来就是蚕溪村奋勇向前的鸿篇巨著!

又是一年春天!蚕溪村民们在陈娟和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又开始了有章有法、有点有面的建设和耕种。和风吹着万寿山,吹着大地,也吹着庄稼地里忙碌的驻村人。一切都如此的平静和睦而令人沉醉。

(陈娟,中共党员,现任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检查四局检查一科科长。2021年5月至2023年6月,为重庆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派驻石柱县三河镇蚕溪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