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宕起伏的图书馆之歌

2024-08-26 05:45:37 - 媒体滚动

转自:辽宁日报

跌宕起伏的图书馆之歌

李海卉

在《关于天赐的诗》中,博尔赫斯曾经写道,“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但事实上,图书馆的历史却不像想象得那般美好,充满曲折并出人意料。它仿佛一触即碎,历经几个世纪才建成,也可能在一天内被摧毁,在璀璨与毁坏无休无止的循环中,还好,图书馆总能从灾难中复生。正如《图书馆:一部脆弱的历史》作者所说:“毕竟,在时代中留下自己的印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图书馆这个承载着文化意象的建筑,并非今天都市里可以买到咖啡、挑选文创玩具的网红书店。它是“图书的建筑”,代表着人们不断求索真知的心灵的建构。它贮藏书籍,也贮藏记忆,它沉默无声,却深情忠诚,守护着人类追求智识的精神之火。从历史上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到如今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从羊皮纸、莎草纸到无须书籍的阅读,历史学家安德鲁·佩特格里和亚瑟·德·伍德温向我们徐徐讲述,图书馆在推进文明进程中显现出惊人的坚韧,塑造并改变着公共文化生活的气质。

博尔赫斯的图书馆之歌里,实际是昏昏茫茫的书架。“一切看起来是那么荒芜与了无生气,发霉、腐烂,随处可见飞蛾和虫子的尸体残渣,还有厚厚的蜘蛛网。那些窗户显然有好几个月没有打开过了,可怜的书籍许久未被一缕阳光抚照,它们的生命正在慢慢凋零……”这是荷兰学者雨果·布罗球斯于1575年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任命为皇家图书馆馆长后,对该图书馆的描述。那些曾经给你带来愉悦阅读体验的书,竟然被无法忍受的味道取代,即使晒干也无法找到旧日的墨香。书籍的命运尚且如此,图书馆的命运就更加脆弱。一场不期而遇的地震,一次意外发生的火灾,一场无法躲避的战乱,一个家族不可避免的没落……类似的场景,在《图书馆:一部脆弱的历史》中比比皆是。作者想强调的,不是那些图书馆历史研究者所悲叹的蓄意毁坏,而是疏忽与遗弃。书籍承载着一代人的价值观和兴趣,常常无法传递给他们的下一代。许多图书的命运躲不过在废弃的阁楼和毁坏的建筑中黯然蒙尘。

其实,图书馆的存在形式是由它的每一代主人决定的。在作者的叙述中,一部分图书馆来自平平无奇的个人收藏,它们反映着收藏家个人的品位;而另一部分图书馆则耗费了巨大的努力,成为人类文明自豪的纪念碑,彰显着人们对知识的狂热追求。图书馆是脆弱的,也是神秘的,点亮了历史长河的文明之灯。图书馆的历史,是出现又消失、破败又重建、循环往复、充满曲折的历史。图书馆如何穿越历史而屹立不倒,成为知识的守护者和思想的交汇点,《图书馆:一部脆弱的历史》一书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的灯塔所承载的宝贵价值。

知识大爆炸的当下,图书馆似乎面临了新的难题:在全国各地图书馆林立的时代,在随时能在各种APP上找到丰富资源的当下,图书馆的命运是更加确定还是更加扑朔迷离呢?作者在“后记:没有书籍的阅读”中进行了探讨。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早已不是检索信息的唯一途径,但作为公共阅读空间,我们依然会选择图书馆,因为它是思想的宫殿、灵魂的避难所。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最后篇章,呈现了“书中书”的奇观,“他看到羊皮卷卷首的提要在尘世时空中完美显现”,“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在这里,即使一切人类踪迹消除净尽,但羊皮书卷仍安然无恙。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