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产业何以向海图强 新质生产力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

2024-08-26 16:23:40 - 齐鲁晚报

转自: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因地制宜发展海上风电新质生产力,充沛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泉。早在2009年,山东省就开展了海上风电规划工作。2023年山东海上风电新增并网规模连续两年全国第一。其中2022年新增200万千瓦,2023年新增211万千瓦,累计建成472万千瓦,跃居全国第三位。今年年底前,山东将建成半岛南U1二期、渤中G一期、半岛北BW等海上风电重点项目,新增海上风电装机规模150万千瓦。把山东在新能源方面的先发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真正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换通道。

海上风电产业何以向海图强 新质生产力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

近年来,山东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打造“新制造”、开辟“新赛道”,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增添新活力。国家电投山东能源2021-2023年分别投产半岛南3号、V场址、U1场址一期海上风电项目,实现“三年三投”建设目标,半岛南海上风电累计在运装机达125万千瓦,建成山东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大基地。公司始终坚持创新驱动,以新质生产力为动能,努力解决制约企业行业发展的难点,在山东守护绿水青山之美,引领能源转型之路,打造出多个“首创”和“第一”,谱写出能源转型新篇章。

海上风电产业何以向海图强 新质生产力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新技术激发新气质。

近年来,国家电投山东能源研发制造了国内首个66kV插拔式电缆终端,获得发明专利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成功入选山东能源领域产品推广目录,现已批量投放市场。

“依托海上风电项目,我们已获实用新型专利9项,发明专利1项,实现3项科技成果批量推广。创新设计国内首个模块化预装式升压站和66kV集电系统,节约用海面积190公顷,节省工程造价1.8亿元。”海上风电公司副总经理罗朝发在第六届风电论坛中介绍。

除此之外,公司还针对深远海海上风电发展,推动多项科技成果验证。与有关单位研发制造了国内首个海上漂浮式连续波激光测风雷达,将在深远海域开展风、浪、流、潮位、气温、湿度、气压、能见度、盐密度等海洋全要素的实时观测和传输。

随着海上风电单体项目不断增大,离岸距离不断走向国管甚至更远的海域。人员出海作业保障面临巨大困难。为了提高海上自主保障能力,公司在海上升压站上国内首次布置海水淡化系统,海淡能力20吨/日,实现全天候消防、生活、生产淡水自主供应。

纵观整个海上风电的发展,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攻关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所在。关键技术的突破,带来的不仅是设备的创新,更是成本与能源的节约再利用。

海上风电公司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积极打造“百万千瓦级”海洋能源基地。已投运半岛南3号、半岛南V场址、半岛南U1场址一期海上风电项目,预计年发电量36.5亿千瓦时,节约标煤123.3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42.18万吨。满足220余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海上风电产业何以向海图强 新质生产力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

“以V场址根据山东海域风资源情况合作研发制造的国内首台10MW定制化风电机组举例,在11m/s的额定风速下,风轮旋转一圈可发21.37度电。1台风机转一圈8秒的时间就可以满足三口之家两天的用电量。”山东能源海上风电公司海阳场站场站长杨小龙讲到。

产业协同,融合发展,新产业激发新动能。

近年来,乳山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双碳”战略,充分挖掘海上资源优势,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将海上风电作为主导产业,超前谋划,科学布局,全力推进,强化保障,成为全省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三大产业基地之一,为海洋能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发展支撑和良好的营商环境。

海上风力产业真正的落实到发展和利用上,不能单靠原有单一产业,更多的是要进行产业融合,用新产业促进新动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我们正在研发风机叶片的叶缘保护膜。目前已经完成了产品的工程验证,正在进行测试。有望在下半年能够取得权威的鉴定手续,争取也把它纳入到我们山东省的新能源产品的推广目录。通过项目带动科技进步,摆脱依赖进口,实现进口替代,带动地方企业发展。”海上风电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陈立志介绍。

眼下,海上风电公司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项目带动地区产业落地。短短3年,相继完成山东省首批竞价、首批平价项目,工程建设周期连续刷新全国最短记录,形成125万千瓦装机规模,半岛南3号、V场址和U1场址项目总计投资207亿元,累计已引入外资1.4亿美元,实现主机、塔筒、升压站、海缆等主要设备和施工的本土化。半岛南3号与V场址项目建设期间带动产业落地投资41亿元。

与此同时,集团依托海上风电项目的资源优势,推动风电与海洋牧场、制氢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构建“风电+海洋牧场”、“风电+制氢”等多元化产业体系,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国家电投集团山东海洋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运营部副主任王锐在接受记者采访介绍,“考虑到一期和二期共用一个升压站,我们创新设计我国单体容量最大的1000MW模块化预装式升压站。各条生产线,各个功能舱室我们都是单独生产,同步进行。在完成以后,在整个平台上安装,然后整体到海上吊装。有效缩短工期70天,整体重量减轻约20%,建设成本优化约20%节约了时间又节约了成本。”

战略引领,政策支持,新布局孕育新空间。

在深远海迈进的趋势下,风电行业对运维人才要求不断提升,人才需求也愈加剧烈。由于海上环境复杂,海上风电开发成本、难度、风险远高于陆上风电,对海上施工组织、作业安全、人员装备等进行科学规划管理是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的必要手段。

“刚步入海上风电行业时,面对比陆上风电更加复杂的运维环境,运维船往返风电场就需要4个多小时,碰上大风大浪的天气,经受不住海上颠簸,抱着桶呕吐是常有的事。”在山东省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作为风机运检员的刘慧讲到。

因此,加大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员就业与产业结构,才能以新布局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电投山东能源海上风电公司现有高级技能人员、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成员约30人。围绕“走出去”和“请进来”,全年完成内部培训约400课时,参加培训300余人次;完成外出培训约30余次,培训人员约50人次;取证类培训30余人次。

同时,国家电投山东能源海上风电公司在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过程中严格落实“深前期、严开工、精建设、优达产”12字方针,严格落实合规管理,充分进行前期论证策划,落实安全环保“三同时”要求,建设、运行安全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海上风电产业何以向海图强 新质生产力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

公司着力提升场站自主运维能力,抓实精细管理,提升发电效益。以提质增效为核心深挖潜力,严格落实设备管理,推进生产体系标准化建设,实现生产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统一化。截至目前,公司半岛南海上风电项目累计发电量已突破50亿千瓦时。

此外,国家电投山东能源开展税收筹划及申请外商投资性企业奖励资金,增加政策创效。通过资本投入、委贷等方式“引进来”“用出去”,切实将外资用于项目建设,实现外资综合使用效率最大化。

未来,海上风电依然是国家电投山东能源极其重要的战略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以“新”提质。“国家电投山东海洋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示范引领、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探索海洋能源综合利用,构筑高质量发展新跑道,为山东省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国家电投”力量。”海上风电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陈立志表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记者闫聪 实习生贾益函)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