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福建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2024-08-26 08:25:00 - 福建东南网

转自:省委文明办

根据中国文明网《关于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的通知》有关要求,现将我省拟推荐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名单及事迹进行公示。在此期间,欢迎群众来电、来信,向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反映情况。

公示时间:2024年8月26日至8月30日(5个工作日)

联系电话:0591-87891973

来电时间:公示期间上午8:00-12:00、下午15:00-18:00

来信投递:省委文明办综合处(福州市晋安区六一北路233号新闻大厦311室),邮政编码350013

省委文明办

2024年8月26日

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福建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烈士家属信守承诺匠心守护历史遗迹

沙无泞,女,1949年3月出生,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旧址讲解员。在建瓯市城区序五里43号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旧址纪念馆,有一位做讲解的清瘦老人叫沙无泞,与共和国同龄的她已经守护这座小楼半个世纪之久。作为烈士刘葆彝的外孙女,沙无泞无偿捐赠祖宅,传承红色历史,义务讲解38载,累计受众数达十万余人。2023年6月,荣获福建省第二届“最美文物守护人”;2024年4月,获评“福建好人”;2024年6月,荣获第六届全国“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

信守承诺坚守祖宅

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旧址是烈士刘葆彝的故居,90多年前福建革命之火在这里熊熊燃烧。今年75岁的沙无泞是“三一八”烈士刘葆彝的外孙女。1968年,不满20岁的沙无泞为照顾瘫痪在床的外婆(烈士遗孀),只身从无锡来到母亲的老家建瓯,一待就是半个多世纪。沙无泞照顾外婆的12年里,听外婆讲述了许多红色历史。她清晰记得外婆临走前的话,“这座小楼是你外公留下的最宝贵纪念,我将它传给你,你不能作为财产变卖,一定要把它守护好、把红色精神赓传下去。”面对老人的嘱托,沙无泞含泪应诺。不仅为传承,更为它是难得的革命遗迹。为了实现对外婆的这个承诺,沙无泞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老宅,成为远近闻名的老宅“守护者”。

1984年,沙无泞与家人们为更好地保护革命遗址、教育后人,自发自愿将故居无偿捐赠给当地政府。1985年,中共建瓯县委、建瓯县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并将它辟为中共闽北临委旧址纪念馆免费对外开放。1986年起,沙无泞一边在建瓯县玻璃厂上班,一边义务负责中共闽北临委旧址纪念馆的维护和讲解工作,1999年退休之后更是全身心投入这项事业中。

沙无泞以纪念馆为家,用深情讲解和坚守承诺的红色情怀,为来访者介绍纪念馆及刘保彝等烈士的事迹,真正做到了不忘初心坚守祖宅,信守承诺守护遗迹。三十八载的无私坚守,带动和激发了无数参观群众爱党、爱国热情,真正做到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去年6月,沙无泞被评为福建省“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

坚持讲述红色故事

沙无泞从1986年起,就志愿担任起中共闽北临委旧址纪念馆的讲解员,介绍中共闽北临委的建立情况及“三一八”烈士刘葆彝的革命事迹,至今有38年了。作为烈士后代,她一年复一年充满深情的讲解,一直乐此不疲。据统计,38年来,她接待参观10万多人次,有时一天就来好几批参观人群,她也尽量满足来预约人群的要求,让他们以最快速度圆了参观愿望。

沙无泞自幼聆听长辈讲外公等人的革命故事,讲述的闽北临时省委故事除了看回忆录、党史记录外,还有许多是听外婆和当年也参加过闽北临委地下革命工作的外公弟弟口传的,积累了丰富的故事素材。因此,沙无泞讲述的故事生动感人。

沙无泞还整理出近万字《我家有烈士》回忆录,为建瓯红色文化提供了一手红色文史资料。沙无泞是红色党史的优秀宣传者,她说,“我是烈士的后代,讲述烈士事迹是我应该做的。这么多年在建瓯,我对烈士事迹熟悉些,我的愿望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知道烈士事迹。”

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福建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张生才:四十余载潜心“专”研只为柑果更飘香

张生才,男,1960年5月生,中共党员,现任泉州市永春县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永春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张生才从事柑桔科研及技术服务事业至今已40多年。数十年来,他敬业扎根、耕耘奉献,以助农情怀为初心,在田间地头书写了新时代共产党人满腔赤诚的新答卷。他创造性研发出柑桔黄龙病综合防控栽培新技术——永春模式,开发了柑桔无病毒繁育技术,促进柑桔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他创建的永春县天马柑桔生态标准化基地,辐射带动永春县推广柑桔种植示范片近80个,面积达4万亩,新增社会经济价值3亿多元,带动500多户贫困果农走上了致富路。2020年8月被福建省委宣传部等评为“福建省最美科技工作者”,2020年10月及2021年6月先后被中国农技协评为“十佳乡土科技人才”、“最美科技工作者”。

负重破冰精诚所至

永春芦柑是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被称为“东方佳果”。而一提起永春芦柑的可持续发展,当地人都不会忘记张生才付出的努力和所做的贡献。

1980年1月,张生才怀揣着呵护橙黄橘绿梦想,入职天马柑桔场。由于勤于专研,善于学习总结,他很快成长为一名技术骨干,并被提拔为该场科研站副站长。2008年春天,他看着柑桔黄龙病侵袭的情形,寝食难安,心急如焚,随即决定寻求科研破冰。尽管“人生地不熟”,即便走累腿,磨破嘴,他也无所惧。不到一年,他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赴湖北、临浙江、到广东,上北京,向院校所站表达思路,诉说愿望。这一年,他瘦了10多斤。不少柑桔科研单位和著名专家都被他的真挚和执着打动,最终如愿推动天马柑桔场成功牵手华中农业大学,建立了长期科研合作关系,为永春柑桔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敬业爱岗实干苦干

万事开头难,张生才顶着不同声音冷嘲热讽等压力,深入调研,全面摸底,想着从培育无病毒苗木突破。种质资源哪里来?他陷入困惑。但实干不负韶华,他着手研判资料,编制规程,千方百计从华中农业大学引进“华柑2号”无病毒柑桔良种接穗。创新性应用营养钵繁育技术,生产柑桔良种苗木100万多株。2016年8月,他主创的“柑桔苗木的繁育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同时,他率先创建全省首个柑桔生态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开展一系列试验、应用,终于形成防护林隔离、无毒大苗定植、动态更新病树、全园快速灭杀木虱、矮密早丰栽培等五措并举的柑桔黄龙病防控“永春模式”,获国家发明专利一个,实用型专利13个,得到了全国示范推广、全世界柑桔业界肯定。

矢志不渝倾力奉献

“芦柑是永春的名片,也是乡村振兴的一条路子,我能做大家的生产管理参谋,倍感欣慰,会尽量去做好!”张生才不仅嘴上对很多果农这么说,行动上也是这么做的。

2013年6月一个周末,他到永春一都镇考察植株黄化现象,深夜归来的他不辞劳累,径直赶往办公室上网查文献,几近凌晨,才如释重负拿起手机给果农发送指导信息。2014年9月,他在福州学习时意外摔伤腿部,等不及伤情完全恢复,就乘车前往七十多公里外的横口乡福中村,拄着拐杖为贫困村50多位果农讲授当前管理要领,在场果农深受感动,纷纷点赞这位支农贴心人。2017年10月,永春吉好生态农业合作社在开辟200多亩2.0版绿色省力化果园,他冒雨骑摩托车前去指导途中,发生侧滑伤及腰骨,仔细交代好规划事宜,才让人送医救治。

近几年来,由他主讲的研讨培训达90多期,8000人次受惠;分发科普资料近30000份,实地服务果农3000人次以上。编撰印发《绿色食品永春芦柑种植技术》、《果园生态防草地布覆盖技术》、《永春芦柑种植技术100问》、《黄龙病疫区永春芦柑种植管理新技术》等科普教材9000多本,努力满足广大群众对农业科技的需要。如今的张生才,正相继进行果园营养丰缺诊断、缺素矫正与品质提升、土壤改良配肥等新技术领域探究,满怀豪情地为提升永春柑桔产业核心竞争力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福建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爱心“引路人”让青春在公益路上绽光彩

沈清华,男,1981年11月生,中共党员,福建义工总会理事长、莆田义工协会会长、莆田市清和木业有限公司厂长。18年来,沈清华从关爱孤寡老人到帮助困难学子,从助力社区建设到参与环保行动,影响并带动身边越来越多的会员奉献爱心,以行动诠释善良、责任与担当。

关爱孤寡老人温情传递暖人心

2024年7月25日入夜,第3号超强台风“格美”从莆田市秀屿区登陆,位于埭头镇的90岁老人何金森在家里焦急地等待着沈清华的到来。因为家中土房地势低洼,每次遇到台风,必定会有大量积水倒灌家中。台风刚至,沈清华在安排自家工厂做好防台作业后,立即赶到何金森家中帮忙把家电、重物抬到高处,门口用沙袋垒高阻挡雨水漫进屋内。何大爷看到忙碌的沈清华,悬着的心也慢慢放下,眼里满是感激。

何大爷儿子早逝,老伴也已过世17年,留下他与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养女相依为命,幸亏有沈清华带着莆田义工对他的生活照顾有加。何大爷对人常言,沈清华胜似儿子,时常想把自己种的地瓜、花生送给沈,都被沈清华婉言谢绝。其实,何金森老人只是沈清华发起组建的莆田义工协会帮扶众多孤寡老人中的一员,他们定期对老人走访入户、嘘寒问暖,无论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予老人更多的关心和照顾,真正让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养。

组建义工协会爱心汇聚强力量

2006年起,沈清华开启公益事业。2014年9月,沈清华作为主要发起人,组织成立了莆田义工协会,此举犹如点亮一盏明灯,吸引无数志同道合的人汇聚而来。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有着不同的职业和人生经历,但都怀揣着一颗颗炽热的爱心。在沈清华的带领下,他们组成了一个充满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共同为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努力着。至今,莆田义工协会拥有4000多名登记会员、公益服务时长超过20万小时,是莆田市最具群众影响力的纯民间公益团体。协会每周定期举办以关注弱势群体、成长助学、生态环保、抗灾救灾等主题的志愿服务,并承办一些社会公益性宣传活动等。

近几年,凭借莆田市公益事业高速发展态势,沈清华不断总结组织经验,创设多个“精品”公益活动。如:每逢春节、端午、中秋、冬至等传统佳节,组织莆田义工在全市范围开展“迎节日送温暖”公益活动,通过在会员内部及爱心企业募捐,筹得物资及资金后送到各县区孤寡老人、困难家庭手中。莆田市每年帮扶弱势群体达300户以上,物资资金价值在100万元左右。

注重团队建设担当责任展作为

2016年,沈清华被全省九地市义工协会全票推选为第二届福建义工总会理事长,并带领全省10万以上义工成员在福建各地市开展联动公益活动至今。特别是当年“尼泊特”台风福州永泰救援行动,台风引起的强降雨导致永泰山区部分村落断水断电、山体塌方、公路堵塞,外部救援的生活物资、水源无法送入,沈清华立即靠前指挥,组织永泰义工形成合力,配合政府,通过人力步行将各类生活物资、水源送入永泰偏远山村村民手中,受到了永泰政府点名表扬和肯定。沈清华不仅有着一颗热忱的心,更有着卓越的领导才能。

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义工队伍,共同传递着爱与希望。他精心组织每一次义工活动,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取得实效。他注重团队建设,关心每一位义工的成长和发展,让大家在奉献中感受到快乐和价值。正是他多年的善举,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红十字志愿者”“福建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福建省劳动模范”“福建省五星级志愿者”等称号。

沈清华认为,公益是一盏灯,照亮了别人,也温暖了自己。每一次参加公益活动,就像在内心点亮一盏灯,一盏让人感受到社会温暖和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灯,刚开始点灯的人可能比较少或散,但是只要通过不断开展公益活动,让这样的灯多起来,并汇聚在一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照亮整个中国大地。

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福建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大家长”用20余年热血青春播撒人间大爱

施珊娜,女,1970年1月生,龙岩市长汀县同心学校校长。2014年创办长汀县同心学校,至今累计帮扶了600余名困境学生,其中,长期集中照料的孤儿、服刑人员子女等困境学生有58名,长期分散助学的困境学生有297名,不定期以资金、物资等形式帮扶的困境学生300多名。她在公益路上倾洒了近22年的青春热血。

异乡扎根,给困境学生一个“家”

2003年,施珊娜与厦门同心慈善会结缘,周末经常带着孩子去养老院、福利院参加义工活动。一次偶然机会,她结识了长汀一位小学退休校长刘凤华,两颗炙热的爱心交汇,她们决定给困境学生一个“家”。一句客家话都不会讲的闽南人,为了一群陌生孩子的未来,放弃了厦门经营多年的企业,扎根在闽西乡村。2014年6月,长汀县首家专注困境学生帮扶的公益组织——长汀县同心学校正式注册。学校以“类家庭”集中照顾模式以及分散助养助学方式,帮扶龙岩及周边的困境家庭儿童及服刑人员子女。

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

作为这个特别大家庭的“大家长”,施珊娜四处奔走发动感召身边的亲朋好友及曾经事业上的合作伙伴等,一起捐款修建同心学校餐厅、浴室等,逐步改善学校的生活条件。施珊娜深知物质帮助只是一时的,心灵的坚韧与独立才是长久之计,同心学校不能是单纯地收留和抚养孩子,更要让这些孩子有享受亲情的陪伴和同等的教育发展机会。她充分挖掘孩子们的潜能,引进特色赋能课程,在周末、暑假开设农耕劳作、生活技能、情绪管理等多种素养教育课程,鼓励孩子们行行出状元,永远不要放弃自己,帮助他们在生活与教育上获得双提升。

让生命改变,让爱循环

20多年来,众多的孩子在施珊娜的关爱和助力下茁壮成长,每年都有孩子考上理想的高校,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校长,我被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卓越新闻人才计划录取了。”这是2024年施珊娜最开心的一天,因为四岁就失去父亲,家庭困难的彭柏辉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彭柏辉的人生从此有了新的希望。收到通知书那天,小辉给施珊娜的微信里这样写道:“今后的人生里,我也要像您一样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可能帮助别人,到大学里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在文化上用好新闻传播的专业知识,参与公益的传播把爱心传递下去。”

在同心学校赋能生命的教育理念下,孩子们传承了热心助人的优良传统,只要有机会,孩子们都会主动回同心学校当志愿者,关爱弟弟妹妹们,有的将工资拿出一部分进行爱心捐赠,尽己所能回馈社会,从受助、自助、走向助人,形成爱的循环。

施珊娜说:“没有一朵花,从一开始就是花,每个人的生命之花都需要用心去培育,每一个孩子都有被爱的权利”。她的坚持和努力,为困境学生创造了更好的成长环境,改变了许多孩子的命运,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也将爱的力量不断传递下去。

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福建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用心照顾瘫痪公公15年,好儿媳筑起暖心家

宋登梅,女,1983年6月生,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勤格村村民。2009年,宋登梅与孙方为结婚后,宋登梅便主动承担起了照顾瘫痪公公的重任。她细心照顾公公,每天给他擦拭身体,起夜三四次帮他翻身,学着给他剪头发……15年来,公公身上没有长过一点褥疮,房间也被收拾得井井有条,没让这位高龄瘫痪老人受到一点委屈。她用行动诠释孝老爱亲,是乡邻们交口称赞的“好儿媳”。

无微不至床前尽孝显大爱

2009年,宋登梅与孙方为结婚。看到79岁瘫痪在床的公公,她在心里就对自己说,做了选择就该把公公照顾好。

作为外地媳妇,为了更好地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公,宋登梅主动了解公公饮食起居的习惯。公公牙口不好,她就做些清淡可口的饭菜;公公肠胃不适,她就换着花样做些面条、米饭,还常常给老人洗头、洗脚、按摩、倒盆,保证被褥每天都是干净整洁的。

为了让公公能够最大程度的休息好,宋登梅每天按照公公的习惯,吃饭、睡觉、擦洗都尽量选在固定的时间段。每隔两三个小时她就为公公翻身、拍背、洗脸、擦身,端盆。白天重复这些还显得不太费劲,可到了晚上,每到时间就要起身一样不落的进行各项照顾工序,就显得特别繁重。但即使日复一日重复这样的辛苦,宋登梅从来没有嫌弃,没有抱怨。

回忆这些年,最让宋登梅难以忘怀的是丈夫第一次出远门。丈夫要好几天才能回来,擦洗公公身体的重担,第一次落到她一个人的身上。起初作为儿媳,她还感到十分尴尬,但是她心想:“如果我父亲需要人照顾擦洗身体,那我肯定会做这些事,公公也是我的父亲。”于是她抛开杂念,认真仔细地为公公擦洗身体。丈夫孙方为从外地赶回来,看到父亲衣服干净整洁,心下感动不已。之后,孙方为也更放心外出工作。

在宋登梅的细心照料下,公公卧床以来,身上没有长过一点褥疮,房间里也被打理得井井有条,没有丝毫异味。

真心付出她用行动赢得邻里乡亲赞誉

虽然公公长期瘫痪在床,但为了让公公有个更好的精神面貌,让他心里更舒心,宋登梅买了套理发工具,时不时替公公理发、刮胡子。村里人经常和她公公打趣:“你这干净的样子,在这个年龄段里妥妥是个帅哥”。对此她公公总会高兴地说:“我家女儿照顾的好啊!”

宋登梅经常说:“不管生活怎么样,人的精神面貌一定要积极向上”。于是,宋登梅也顺便用理发工具,经常帮助村里的留守老人免费理发,得到了老人们的一致称赞。

到如今,作为外地媳妇的宋登梅已经照顾瘫痪公公15年。在照顾老人之余,平日里邻居有什么需要帮忙、调解的,宋登梅也总是挺身而出。“她一直是一个勤俭持家、尊敬长辈、关爱子女、团结邻里的好人。”谈起宋登梅,村里人赞不绝口。面对大家的赞誉,她只是腼腆地说:“谁都有父母,谁都有老的那一天,劳累和精神负担并不算什么,夫妻和睦、老有所养、互敬互爱的生活才是全家最大的快乐。”

宋登梅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展现了孝老爱亲、淳朴真诚的情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高贵品质。正是她无怨无悔的奉献,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让家庭充满了温馨,充满了幸福。

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福建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蜘蛛侠”飞身救人赢赞誉

曾达强,男,1968年1月生,福州强达物业有限公司经理。2024年2月28日上午11点许,曾达强冒着生命危险,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跨上小区4层楼高的悬空横梁,一把抱住在上面蹦跳的孩子……避免了一场意外发生。

舍身救人显风范

2024年2月28日上午11点许,曾达强在新都汇小区巡查,突然听到有业主惊呼:有小孩爬横梁上了!他抬头一看吓了一跳,只见一个小男孩正在4楼悬空的横梁上爬来爬去。他赶紧上楼查看情况。只见公共楼道的窗打开着,孩子的家人正焦急地试图喊回孩子。曾达强从孩子家人口中得知小男孩趁家人没注意爬到窗外,且孩子患有孤独症,沟通障碍严重,随时都有坠落风险,情况十分紧急。

曾达强了解情况后,首先尝试安抚孩子的情绪,让其不要慌张,然后迅速思考救援方案。“得先护住孩子!”他一鼓作气,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跨出窗外,踩上空调外机,迅速跨到了横梁上,谨慎又坚定地一步步向孩子靠近。横梁狭窄仅有20多厘米宽,他小心翼翼到孩子身边后,一把将其紧紧抱住,此时孩子开始拼命挣扎,他一边稳住孩子,一边慢慢挪到靠墙的一侧,紧紧贴着墙后,再也不敢动弹,就维持着这个姿势整整20分钟直到消防员赶来安全救下孩子。

问及当时救人的初衷时,曾达强表示:“救人的时候根本没有想那么多,这是一个孩子,如果亲眼看着意外发生,那太让人难过了。”这个事件在社区内传开,住户们纷纷表达了对曾达强的敬佩。

任劳任怨无小事

新都汇小区有293户住户1000多名居民,曾达强作为物业经理,经常与小区居民打交道。从日常维护到紧急处理,从环境美化到居民关系,每一项工作曾达强都认真对待。业主一个电话过来,“曾哥,快来帮忙!”“马上就到”曾达强总是这样用带着热情的笑声回复。无论是深夜的紧急维修还是白天的日常咨询,他都尽快响应并解决问题。“小曾啊,我的灯又不亮了……”,曾达强立马就带着灯泡到张阿姨家里更换,虽然换灯泡是小事,但是对老年人和身体不便的人,这可是一个难题。

邻里间有什么纠纷,他总是热心地出面调停。下水管道堵塞、管道漏水、帮大爷大妈们拎东西、代收快递……无论大事小情,当居民有需要,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大家创造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今年7月,台风“格美”影响福州,曾达强坚守岗位,带领同事应急维修、雨中巡查、积水清排,忙个不停,为小区居民筑起坚实的安全防线。“老曾平时乐于助人、尽心尽责,是大家的榜样。”提起曾达强,业主和同事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福建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黎秀珍:几十年如一日倾心传承非遗文化

黎秀珍,男,1946年10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文旅局退休干部。黎秀珍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泰宁梅林戏)代表性传承人,从14岁入行到年近耄耋,60多年的舞台生涯对黎秀珍来说,梅林戏已经融入他的血脉。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帮助学校、社区和社会艺术群团组织做好传、帮、带工作,倾心传承泰宁梅林戏文化,积极弘扬时代正能量。

不遗余力救瑰宝

黎秀珍14岁招工进入泰宁县梅林戏剧团学艺,15岁登台演出,16岁跻身"台柱"。随后,他一路前行,专心致志地传承弘扬梅林戏文化,塑造了孙悟空、周瑜等几十个古代人物和杨子荣、郭建光等现代英雄人物,把梅林戏从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剧种培育成祖国优秀传统戏曲大观园里的一支独秀。

梅林戏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流传于泰宁的地方剧种,2006年5月列入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发展历程曲折复杂,许多传统技艺散落民间,随着民间老艺人年纪的增长,一些口口相传的传统技艺随时都有失传的可能。

因此,黎秀珍退休后便不辞辛苦,翻山越岭进村入户,走遍泰宁山山水水的每个乡村,每个角落,拜访民间老艺人,收集整理梅林戏古脚本,影像,音乐各类资料,并从中汲取精华进行理论研究和戏曲创作。出版发行了《泰宁梅林戏发展史》、《梅林戏音乐》等五本专业书籍,他编剧、作曲、导演并参演了《背子赶会》、《金湖情》、《邹应龙》、《西台风云》等近二十个戏曲节目,其中《背子赶会》还选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精品奖”。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泰宁梅林戏代表性传承人。

全心全意育新人

2013年,黎秀珍了解到朱口镇青云乡村学校少年宫招募文化志愿者,立即联系乡村学校少年宫负责人,主动申请当一名校外辅导志愿者,教孩子们梅林戏戏曲文化。为做好这项工作,他请教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查阅有关中小学生教育方面的书籍,精心编写好梅林戏戏曲教案,创作少儿梅林戏节目,耐心教孩子表演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词。

这一干就是10年,现在他已成为学生最喜爱的校外辅导员。2020年,他为朱口镇青云乡村学校少年宫编排的《红军不怕远征难》,被推荐参加全国第三届《传承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朱口镇青云乡村学校少年宫“传承项目:梅林戏”也列入“全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推荐名单”。

主动宣讲进万家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黎秀珍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紧紧地锁住梅林戏,十几年来,黎秀珍主动参加“三下乡”“我们的节日”“传统文化进校园”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率先组建起梅林戏传承志愿服务队,实施“梅林文化薪火传”志愿服务项目,深入农村、社区送戏上门文化惠民,每年组织开展非遗传承活动30场次以上。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现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梅林戏非遗文化传承下去,用文化传播更多的精神文明正能量。”黎秀珍如是说。

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福建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平民英雄“飞檐走壁”挽救生命

吴建彬,男,1992年10月生,中国联合网络通讯有限公司厦门市分公司社区经理。2024年5月18日,厦门市思明区某居民楼内一名女童悬空头卡防盗窗生命垂危,吴建彬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徒手托扶近20分钟,最终小孩成功获救。

挺身爬楼,奋力托举

2024年5月18日16时左右,厦门市思明区某居民楼内一名2岁女童独自在家窗台玩耍,期间不慎滑倒、掉落窗台,女童颈部被卡在防盗窗栏杆的空隙之中,颈部以下部位悬空于一楼和二楼之间,脸涨得通红,大声哭泣、不断挣扎,随时有生命危险。女童的呼救引来周围群众的关注,原来,女童的家长趁她熟睡时外出办事,不料孩子中途醒来,独自爬上窗台,不慎滑倒掉落。

在这危急时刻,正在小区内参加公司宣传活动的吴建彬挺身而出,施以援手。因情况紧急,他在未做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踩着楼边的一个箱子,双手抓着水管往上攀爬。底下的两名男子拖住吴建彬的双脚将他往上举,帮助吴建彬徒手爬上一楼顶层平台。他一手抓住防盗窗固定住自己的身体,另一只手奋力托起举起女童,将她的身体往墙边靠,防止其被卡窒息。同时,面对女童的挣扎哭泣,吴建彬轻声安抚、耐心开导。因及时得到托举,女童的呼吸缓了过来,慢慢止住哭泣。

确认安全,默默离开

后来,女童家属和119、120赶到到场,一同进行施救。吴建彬始终维持着托举的动作,不曾有一丝松懈,直至救援人员将女童成功解救。期间,吴建彬整整托举了近20分钟。所幸救援及时,女童的身体也没有大碍,但吴建彬却因长时间的托举,两只手都没了知觉。女童获救之后,吴建彬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在旁关注安抚。直到120医护人员确认女童身体无碍后,吴建彬才默默离开,未留下任何信息。他救援的过程被群众拍摄了下来,全网都在寻找这位做好事不留名的“托举哥”。后经过社区民警多方走访,最终找到了“托举哥”吴建彬。

英雄义举,全网点赞

“托举哥”吴建彬的英雄事迹很快在网上火了,先后受到央视新闻直播间、新华网等央媒的关注,冲到微博热搜排行榜第二名。“当时,女孩的处境非常危险,我没有多想,唯一的念头就是赶紧救人。”吴建彬说。

6月28日,在思明公安分局筼筜派出所,获救的女童及其家人、辖区民警为吴建彬送上了锦旗和纪念品,女童还鼓起勇气,给了吴建彬一个拥抱。这一幕幕温馨的画面,无不传递着社会的正能量与温暖。

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福建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爱心妈妈”十三年为特教儿童送出上万份爱心早餐

卢海珍(原名芦秀丽),女,1973年9月生,漳州市南靖县船场镇村民。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然而,在漳州市南靖县却有这样一位爱心人士,即使自己身有残疾,仍然不忘回馈社会。从2011年开始,卢海珍每年每月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送早餐,已经坚持了13年,累计送出了上万份免费早餐。每个月,如期而至的小小心意,送的是爱,暖的是心,点亮的是希望。卢海珍被评为2023年第二季度“福建好人”,2023年度“感动福建”十大人物。

身残志坚自强不息

卢海珍来自南靖县船场镇,从小患小儿麻痹症,双腿不能行走。2010年,在政府的关心下,卢海珍位于南靖山城镇的廉租房交房了,一位来自南靖特教学校的朋友前来道贺。交谈中她才知道南靖县也特意为残疾人设立了特殊教育学校。她萌生了想去看看的想法。她想知道,到底还有多少像她一样行动不便的孩子?他们在学校都在学习什么?自己又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第一次去特教学校,山里人好客热情的基因,让她感觉两手空空没带点什么东西给孩子们很不合适,她就带了些包子馒头和豆浆。在生管老师的帮助下,她看着宿舍里的每个孩子都领取了一份早餐,开心地看着他们吃。“第一次知道,原来还有那么多像我一样的孩子。”卢海珍说。

长期坚守不止是爱

谁知,这一看便看了13年。13年间,卢海珍自己省吃俭用,把省下的钱拿去买包子、豆浆给孩子们吃,坚持每个月去看一次。往返了一百多趟,累计送出一万多份早餐。卢海珍的妹妹听说了,也参与了进来,“她说她也要献爱心,做了100多份台湾饭团,不收我的钱。”

有人不理解,说卢海珍自己都是残疾人需要家人支持,何必要去做这种事,而且那些孩子有父有母,又有学校照顾,有些残疾孩子的家庭条件甚至比她都好,何苦多此一举?面对别人的不解与劝说,卢海珍也曾犹豫过,但每一次带着包子、豆浆去特校看孩子们,孩子们欢呼雀跃,道别时依依不舍对她说“再见”,还一再要求:“阿姨,你还要再来哦,你还要带包子豆浆给我们吃哦!”她知道她的能力有限,每人一个包子、一杯豆浆,对于别人确实微不足道,但对于这些孩子却是一种期盼,一种温暖与关爱!就这样,13年间,她与孩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奉献爱心传递希望

2020年冬天,卢海珍为特教学校的孩子们联系到有关爱心企业,为孩子们捐赠按摩鞋70双。特教学校的孩子们依次领到了自己的新鞋子,穿上新鞋子的孩子们,脸上露出了灿烂幸福的笑容。“我们都很开心、很激动,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长大成为对这个社会有用的人。”学生简剑锋说。

南靖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陈和心说:“她不仅给孩子们带来吃的、穿的,更是给孩子们带来精神食粮。卢海珍女士教会孩子们跟她一样自立自强。”

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福建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黄艳艳:坚守初心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黄艳艳,女,1981年12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莆仙戏剧院副院长。从艺24年来,黄艳艳在艺术道路上勤学苦练、精益求精,从一名莆仙戏表演新人成长为莆仙戏艺术传承保护的领军人之一。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黄艳艳积极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深入机关、企业、乡村、学校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她常年坚持送戏下乡惠民演出活动,每年下基层演出200多场,受众近20万人次。2021年05月荣获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22年9月,作为莆仙戏《踏伞行》女主演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

勤学苦练二十载传承“宋元南戏活化石”

2000年,黄艳艳从学校毕业后进入莆仙戏剧团工作。她不论什么角色都参演,只为多些上台历练的机会。有一次,剧团在城厢区华亭镇一个村庄演出时,突遇大雨,戏台周围积水环绕,且水位越来越高。黄艳艳担心服装间的戏服和道具被雨水浸泡,就和同事们一起跳进水里,把戏服和道具高举过头顶,一趟趟地往高处搬,水位甚至漫过胸口。可她已然忘却自己不会游泳,一心只想抢救那些演出器材。黄艳艳笑着说,这样的苦,对早期的莆仙戏演员来说是家常便饭。正是因为对莆仙戏的热爱,面对困难时,黄艳艳总是泰然处之。那些年,和她一起从艺校毕业的同学几乎改行了,但黄艳艳仍然坚持了下来。

“梅花”香自苦寒来文华大奖名扬全国

2021年5月,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仪式在江苏南京举行。黄艳艳凭借现场竞演剧目莆仙戏《踏伞行》的精彩演绎,摘得梅花奖。时隔21年,莆田市又添一朵“梅花”。黄艳艳说,《踏伞行》有一段绕舞台一圈的圆场,叫作“粗蝶”。为了在舞台上展示完美的圆场,每次练习她都要走上二三十圈,直到脚都麻了,才会停下休息。师父告诉她:“麻就对了,多麻几次就能找到感觉了。”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在备战文华奖的过程中,黄艳艳每天都在剧院里排练超过10个小时。为了达到徐春兰导演的要求,黄艳艳不厌其烦地雕琢自己的每个动作神态、每句唱词说白。经常其他演员已经休息了,她依然在排练室内反复打磨。2022年9月15日晚,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莆仙戏《踏伞行》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这是福建省时隔15年再次获得这一殊荣。该剧被戏剧界誉为“古老剧种传承与创新的里程碑之作”“戏曲守正创新的典范”。

千年遗响“守艺人”坚守舞台一线薪火相传

2023年,黄艳艳带着莆仙戏《踏伞行》首度登上了央视春晚。农历正月初一从北京回到莆田,次日她就马不停蹄地来到荔城区黄石镇东洋村东厝戏台,参加“村晚”表演。这些年来,黄艳艳坚持在舞台一线,把精彩的演出带给观众。据介绍,莆仙戏剧院每年下基层演出约350场,受众近40万人次。黄艳艳认为,艺术工作者绝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要服务百姓、倾听百姓,和百姓打成一片。

薪火相传,培养青年一代人才,是黄艳艳一直以来的重点工作。她入选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倾力教授青年一代莆仙戏演员唱腔及科介表演,指导的青年演员吴莎莎、郑超凡在省级专业比赛中荣获金奖。她坚持深入校园指导学生学习莆仙戏科介表演,培养出不少优秀小演员。2022年8月,她指导的市实验小学的陈韶涵和翁馨在参加第26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评选中获得少儿戏曲个人项目"小梅花"称号。

“我的戏曲人生,离不开底蕴深厚的莆仙戏的滋养,也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黄艳艳说,作为一名莆仙戏艺术工作者,将坚定剧种自信、行业自信与文化自信,把莆仙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

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福建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张珍秀:把传承红色精神当作一辈子追求

张珍秀,女,1967年6月生,中共党员,武夷山市洋庄老区学校大安小学退休教师,武夷山市红色文化巾帼志愿宣讲团团长。1996年5月起,张珍秀义务承担起“大安革命历史陈列室”的讲解任务。她义务讲解武夷山革命历史28年,开展相关讲解、讲座2600多场次,听众6万余人次。她普查、收集、整理洋庄乡70处革命遗址资料,培育了300余名红色讲解员。在这片深厚的红土地上,她走出了非凡的红色人生轨迹,把传承红色文化作为毕生的追求。2012年12月获评“福建好人”。

红色文化的继承者革命精神的传播人

1996年,时任武夷山洋庄乡大安村党支部书记高昌宝找到张珍秀,请她担任大安革命历史陈列馆的义务讲解员,陈列馆已经5年没有讲解员了。从那年起,张珍秀几乎放弃所有业余时间,收集、整理闽北革命历史,为人们义务讲解红色故事。

张珍秀退休之后,初心不减,不管是否节假日,只要接到通知,她都会立即赶回大安。她多次义务培训和参与培训红色讲解员,在市妇联的支持下,成立了“武夷山市红色文化巾帼志愿宣讲团”,带领宣讲团成员开展红色文化义务宣讲,同时还采取“老带新”“师带徒”形式到革命遗迹、历史场馆进行实地培训,录制的《红色文化薪火相传》家教精品课在网上展播,积极推动红色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课堂。她在武夷山市城34所中小学义务开展红色文化德育讲座83场,她所开设的德育课程《红色文化薪火相传》,在思想理论优质课程评审展示活动中荣获省级初中组三等奖、南平级一等奖。

革命五老的知心人珍贵史料的抢救员

二十多年来,张珍秀边教学边义务讲解大安革命历史,资料不足,她就利用业余时间去找资料,或进行实地走访。在党的历史上,有许多被湮没的历史,它们藏在“革命五老”的脑海里。随着老人家们的年事越来越高,这些从未呈现在人前的珍贵史料,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作为教师的张珍秀,教书的口碑好,她去孩子家里家访,很受孩子的长辈欢迎。一些孩子的爷爷辈、太爷辈是“革命五老”。农村人没有优越物质条件,对张珍秀这个座上宾,老人家们的回报是讲故事。一来二去,春去秋来,“革命五老”越来越少,但他们脑海里的往事都记载在了张珍秀的本子上。

张珍秀编写的《闽北红色首府——大安》这本书,最初不过是一本不足4000字的小册子,经过不懈努力和各级领导的关心,2015年,28.5万字的《闽北红色首府——大安》问世了,给大安留下的一份永久的资料。在2017年7月1日这本书与她本人一同上了中央台新闻联播。

初心依旧的好党员笔耕不辍的书写者

她参与编辑了多本红色文化书籍,并积极开展红色文化宣传,获得了不少好评,如参与编辑《武夷山市革命老区发展史》,获得南平市委表扬。怀着“追寻红色记忆,传递红色精神,助力老区乡村振兴”的初心,她带着一群红色文化爱好者,踏遍武夷山和整个闽北,了解老区的发展现状,并起草了多份调研报告,在《红土地》《武夷山》等杂志发表调研文章十余篇,为发展老区产业、弘扬老区精神等建言献策,如武夷山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资料汇编》中18篇调研文稿有13篇来自张珍秀;《中国老区建设》和《红土地》被刊用稿件35篇,张珍秀有10篇。

“作为义务讲解员,我很骄傲,希望能够将红色革命的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张珍秀说。

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福建省候选人建议人选公示

七旬哥哥不离不弃照顾残疾弟弟47载

王镛,男,1952年9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三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退休干部。冬去春来、寒来暑往,王镛无怨无悔、不离不弃不地照顾残疾的弟弟,47年的时光里,他不仅成了弟弟的经济支柱,更成了弟弟人生中的“拐杖”、生活中的“保姆”,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一场手足情深的人间真爱。

勇于承担家庭重担

王镛的弟弟王镇出生于1973年2月,今年51岁。1周岁多时,王镇患脑炎落下后遗症,智力残疾,不会讲话,眼睛也看不清,9岁才学走路,生活起居全靠别人照顾。

王镛家原在莆田仙游,家中无房,长年租房生活。1977年王镛的父亲去世,母亲年纪渐长,家中还有两个读一二年级的妹妹,无业的大妹妹,和4岁的残疾弟弟,面对此种情况,王镛毫不退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王镛的单位原三明化工总厂机械厂考虑到他家庭困难重重,决定给予大力帮助,协商解决大妹妹工作,让其补员到父亲原工作单位,并分配了一套在三明的房子,把家中4人户口迁入三明,并把他母亲安排到食堂当临时工,解决他们家庭生活问题。王镛感激厂里的支持和帮助,更加努力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从知青到工人转干再到中层干部,先后荣获三明地区工业劳动模范、三明市劳动模范、福建省劳动模范等荣誉。2004年,年近八旬的母亲病重,老太太临终前郑重地对王镛说:“我走后,丧事从简,你弟弟王镇就托付给你们了,交给你们我放心。”王镛夫妇许下了郑重承诺:“妈,您放心吧,只要有我们一口吃的,决不会亏待王镇兄弟的!”

无怨无悔全力照顾

自母亲过世后,弟弟完全由王镛夫妇俩接手,寸步不离地照顾了20年。弟弟生活不能自理,四季冷热都辨不清,洗脸、吃饭、上厕所、洗澡、理发、剪指甲等都要像照顾婴儿一样细心,面对这样的弟弟,王镛从无怨言。

弟弟牙齿不能咬,吃饭用吞,王镛便将三餐食物煮烂、搅烂拌饭,肉蛋水果青菜精心安排,做到营养均衡。弟弟长年躺卧,为避免四肢僵硬,王镛夫妇每天早晚带着弟弟在家里走动,活动手脚。弟弟不知冷热,王镛每天为他洗澡、穿衣,勤洗被褥,夏热开空调,冬冷开电热毯,把房间温度调得刚刚好。弟弟没有如厕意识,王镛白天每隔2个小时就要带弟弟上厕所,帮他擦屁股,半夜12点左右也会叫弟弟起夜。2016年,弟弟患上了甲亢,要终生服药,药量为3天服两次半片,为防差错,王镛每天在日历上画圈记录,年复一年从不马虎。邻居这样说:“王镇不能自理,却是个干净人,房间被褥从来都是整洁的,有这样的好哥哥是王镇福气!”在王镛的精心呵护下,弟弟无助的人生拥有了比常人更加幸福温馨的家庭生活。

长兄如父不离不弃

有人劝王镛把弟弟送进养老院,王镛不忍心让弟弟受苦,对他们说:“在有生之年,残疾的弟弟都有我照顾。”生活有苦也有甜,王镛夫妇心血和情感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回报。他们原来住在步梯房9楼,对年纪渐增了的王镛夫妇来说有些吃力,非常不便,王镛的困难政府都看在了眼里,有关部门为弟弟争取到了低保和带电梯的50㎡廉租房,王镛说:“公寓门口的长廊延伸了弟弟的活动区域,没出过家门的他脸上也有了笑意。”

在照顾弟弟的磨砺中让王镛有了更多的耐心、细心、热心,在退休后,除了照顾弟弟,他还把时间奉献给了志愿服务,他是三元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联谊会的骨干成员、区老年大学九九志愿团队副队长,2024年3月,还发起成立了“近邻帮帮团·王镛服务队”,积极协调社区邻里纠纷、解决邻里困难、参与邻里活动、守护邻里安全。10余年来,他参与护河巡河、驿站便民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901次,时长达2135小时。2023年获三明市四星级志愿者荣誉。

王镛今年已72岁,四十几年不离不弃爱的坚守残疾弟弟,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额角的皱纹、头顶的白发写满了人生沧桑,演绎了手足情深,诠释了血浓于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弟弟筑起一道爱的城墙。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