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检监察》杂志:上海减负赋能记

2024-08-26 18:01:58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上海减负赋能记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封面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上海减负赋能记

8月上旬接连几个酷暑天,崇明区竖新镇仙桥村的干部们更加忙碌。为防高温引发健康问题,这段时间村干部有时要和独居老人“一天见两面”。就是在这样的走访见面中,村支书管仕忠得知王阿婆的降压药存量告急,便赶紧帮着通知她的儿女买药救急,“不走到群众身边,服务就做不到群众的心间。走访敲门,敲开的不仅是家门,更是老百姓的心门。”得益于去年以来上海市开展“减证明、减系统、减考核、减挂牌的‘四减’行动”,基层干部们案头的纸质台账、电脑里的系统平台、纷繁复杂的考核创建、需要开具的证明大幅减少,他们的步子也变得轻盈起来,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走到群众中。

“实”化减负——聚力减在“痛点”上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党中央专门部署推动的重要工作。忙完案头事务后,上海市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基层减负工作专班)的同志们又出去巡街了。街道转转、小区走走,和基层干部聊聊减负需求。“实化为基层减负的举措”,面对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的批示,为基层减负怎么做实?成了摆在专班同志面前的一道难题。

“实”下去,就要找准结合点、切入点、发力点。可“准”谈何容易?考验的是调查研究、把握政策、推进工作、联系群众的能力。“到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群众意见集中的地方去,实地走访、蹲点调研,解剖真问题、寻找好办法。”市委专项机制办副处长陆栋介绍,去年以来,市委主要领导牵头,组织专项调研,走遍了16个区,200余个居村,充分听取和广泛收集问题建议,发现基层干部集中反映了开具证明材料多、填报信息系统任务重、迎检迎考压力大、挂牌多现象有所“回潮”等问题。

怎么破解?调研组研究拿出硬招实招,会同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委组织部、市数据局等十余家相关部门和单位,逐项研商、找准原因、明晰路径,切实为基层减负增能、松绑助力。突出“实”字做减法,上海市《关于进一步为居村组织减负的若干措施》应呼出炉,明确“能减尽减”原则,部署“四减”行动。

落实情况如何?“全市层面需要开具的证明从47项精简至3项,需要高频填报台账报表的信息系统从38个精简至15个,需要接受的考核,明确居村每年1次,取消将居村作为行政执法、拆迁拆违、招商引资、安全生产等责任主体的考核,需要上墙的挂牌从过去有的居村最多80项,精简至室外挂牌不超过6个、室内标牌不超过8个。”陆栋介绍道。

以减系统为例,数据通畅、系统精减,让基层工作的效率更高、负担更小。上海市纪委监委开展专项监督,发现并推动整改信息系统“门后有门”等问题,全市居村需要高频填报台账报表的信息系统减少了一半以上。“‘填报表’减少了75%、开证明减少80%……在统一建设的全市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社区云)上,街道职能科室与居委会掌握的数据双向共享,哪个条线需要报表,职能科室可自行查阅,生成电子报表,基本无须居委干部上报。”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社工办主任苗丽娜拿起手机跟记者演示。“做好减法,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坚持实事求是,以实践管用、干部爱用、群众受用为标准精简、整合、优化,真正让政务应用程序串起基层治理的千条线,提高治理效能。”陆栋说。

技术赋能——“小外婆”的“鸟枪换炮”

卸下负担,需要做好减法,更要善做加法。在静安区临汾路街道,数字化手段应用减少了基层的流程事务工作,让干部腾出了更多时间走访服务群众。街道又通过技术赋能提效,实现“数据吹哨”的功能,帮助干部更精准地服务社区,为基层治理增力。

走进汾西路261弄居民区党群服务站,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引人注目,磨砂的塑料封皮早已老化暗黄。翻开本子,反复的记录、翻阅已让纸页表面起毛、边缘卷曲,一些页面上贴的“自制标签”,也摇摇欲坠……这是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施菊丽手抄的“民情日志”,也是她几乎不离手的“独门秘笈”。热心社区工作几十年,施菊丽被居民亲切地从“小阿姊”“小阿姨”叫到了“小外婆”。“以前没带手抄本没法工作,社区有2000户居民,每家的信息都要手抄一遍,户主姓名、手机号、地址、迁入、迁出,厚厚的手写记录本早已翻烂,现在好了,手机‘民情日志’上都可以找到信息,方便高效。”“小外婆”如此感慨。如今,数据化手段便捷好用,也调动起楼组长、志愿者等多方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帮助“小外婆”和居委干部更精准地掌握社区情况。

减负,需要赋能。谈起“社区云”的“数字吹哨”功能,基层干部感到这让工作更加便捷高效。原来“数字吹哨”功能目前在临汾社区已有20多个应用场景,“如寒潮来临前,街道通过‘民情日志’上纯老家庭、独居老人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排摸出可能会受到寒潮影响的重点人员,优先下发风险排查任务。居委干部对这些‘重点’提前走访、上门关照,有的放矢地防患于未然。”临汾路街道办事处主任吴佳妮对记者介绍道。

赋能,也是减负。“小区3号楼电梯下个月将到年检时间!”一早,“小外婆”的手机上收到了这样的信息。原来,上海许多老旧小区都开展了加装电梯改造,“小外婆”所在的居民区是“加梯大户”,装了60部电梯。“这些电梯加装批次不同,年检时间也就不一样,如果没有信息提醒,很容易疏漏。”在街道民情日志数据中心,记录着加梯的详细数据,哪部电梯即将年检,系统会提前一个月发短信,提醒小区网格员与居委干部,跟踪落实年检情况。有了这个提醒,让“小外婆”们的社区服务工作省心又省力。

“都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我们就是想借助科技的力量,把线理清楚、排好序,让干部穿针引线更利索。”吴佳妮说,用好智能平台,帮助基层干部精准梳理问题、流畅派单、及时反馈,基层干部的负担轻了不少。今年3月,临汾路街道申请在“社区云”的自主模块上线了“楼组长上报”功能,可由楼组长在线提交楼内人员变动等情况。“功能上线后,楼组长第一时间在线将居民变动反馈给居委干部,方便精准掌握社区情况。”有居民刚刚入住,居委干部从“楼组长上报”功能上得知后,便上门拜访,欢迎并邀请他们多参与小区活动,“新入住的居民感觉特别温暖”。减负后,居村干部有了更多时间服务群众,“忙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实在事,现在进出大家伙都爱跟我唠两句,被需要让我感到很有价值”,谈起变化,“小外婆”的脸上乐开了花。

资源下沉——吉祥里的电动自行车“如意”了

借助数字化工具,基层干部实现了“带着问题走访和走访发现问题”“指尖的工作少了、脚头的工作多了”,干部对此感受明显。负担减了,但解决群众实际需求、推进基层难点工作还需能力提升和资源统筹利用。

年初,黄浦区外滩街道山北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林维敏在走访中了解到,小区电动自行车数量激增,尤其是无序停放和“飞线”充电,带来极大安全隐患。始建于1876年的吉祥里,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底蕴的社区,共有居民300余户,停车缺口就达300个。

车位哪里来?面对这一棘手问题,在区里的“零距离家园”工作机制赋能下,社区蹚出了解决路径。居委会牵头启动专项议题,召集“零距离家园”理事会成员,包括业委会、商居联盟成员、城管、物业、人大代表、民警、律师在内的多方力量,汇聚治理合力,形成改造方案。在方案征询中,网格长、楼组长、党员志愿者齐发力,挨家挨户上门发放征询单,征求居民意见建议,解答疑虑困惑。一张张勾选着“同意”的意见单,充分表明了非机动车整治行动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基层有问题,系统来解决,我们就是要把资源和力量调配到满足群众需求上,同时最大程度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感。”黄浦区外滩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易敏婕介绍道。

得益于部门资源支持和专业力量赋能,居委会协调启用了吉祥里相邻小区如意里的一个地下空间,并进行翻新改造——安装室内充电柱,增设安防、消防设备,并优化布局。“我们划分了专门停车区域,并为电动自行车制发了‘车牌’,解决了车辆有序停放、安全充电的问题。”林维敏说。如今,走进吉祥里,这个昔日因电动自行车无序停放占道而显得有些杂乱的老弄堂,已焕然一新,实现了美丽与安全的双重蜕变。

从电动自行车停放等群众日常需求,再到城市更新等重大工作任务,超大规模城市的发展不断为基层治理提出新课题,这就要求社区治理主体不断形成全新的治理理念,掌握专业的技能和方法——社区治理学院在上海应运而生,其目的便是培养专业化、多样化的社区治理人才。“如果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任何新的任务都会成为工作负担,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升本领也是有效减负”,多次参加社区治理学院培训的易敏婕有感而发。也正是治理学院的“深造”,让基层干部有更强的信心解决好未来面临的更多难题。“减负担、给资源、强本领,最终都要落到提高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效率上来”,林维敏说,“减负不是减担当,而是要我们减掉不合理负担后轻装上阵,更好为群众做实事。以前遇到难题没精力、没办法,‘四减’轻了负担、实了作风,让我们为民办实事的劲头更足了!”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