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重要奖项名单公布了

2024-08-26 21:48:47 - 新华网

6年时间,从刚诞生时的鲜为人知到如今的颇具影响力,这个奖项不仅一直在提升自身的受关注度,也让更多目光聚焦到科学界。

一个奖项坚持颁发6年说难也不难,但是在这6年时间里,仍然在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不断优化,“科学探索奖”做到了。

今天,这个重要奖项名单公布了

1

今年

这个奖项又有一些特别之处

8月26日,今年的获奖者公布,共有49人获奖,由此,6年来,已有297人榜上有名。今年的奖项评选中,有3个方面呈现出的新气象值得关注。

第一,鼓励原创,重视前沿交叉学科。

很多人可能对“前沿交叉学科”这个词比较陌生。简单来说,前沿交叉学科就是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兴学科。比如,化学与物理学的交叉形成了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形成了生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等。这种交叉融合不仅推动科学进步,还体现了科学向综合性发展的趋势。

今天,这个重要奖项名单公布了

“科学探索奖”从设立之初就设置了前沿交叉领域,关注新兴科学前沿交叉领域研究,推动不同学科交叉融合。今年,还对前沿交叉领域做了重点优化,强调对申报人工作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特征予以重点考察。申报阶段请申报人对研究工作的交叉性进行单独说明,在评审的各个环节,评审专家也将交叉性作为独立维度进行考察。

鼓励学科交叉融合,是鼓励原创的重要途径。“人类面临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解决,所涉及知识已远超出单一学科知识范畴, 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正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甚至会成为不可替代的研究范式。”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荣誉院长、西湖大学交叉科学中心主任、“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委员汤超如是说,“今年前沿交叉领域的6位获奖人,他们的工作或是融合多学科知识或研究手段探索重大复杂问题,或者利用某学科的思想方法创新性地研究另一学科问题,尤其鲜明地体现了(新基石科学)基金会鼓励原创的资助理念。”

第二,同等条件下,优先女性和年轻人。

女性科学家申报年龄从45岁以下放宽到48岁以下,这也是“科学探索奖”今年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同时,奖项还增加了女性评委数量。

今年“科学探索奖”涌现7位女性获奖人,和去年的3位相比大幅增加,特别是数学物理学领域的6位获奖人中有3位都是女性,清华大学教授单芃则成为“科学探索奖”第一位女性数学家。而在年轻人方面,今年“科学探索奖”共有6位获奖人年龄在35岁以下,其中还包括两名“90后”。

今天,这个重要奖项名单公布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教授、“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委员颜宁对女性申报年龄的放宽和评审各阶段女性评委比例的提升表示了欢迎,“但需要说明的是,‘科学探索奖’始终强调的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女性和年轻人。入选的女性获奖人都做出了一流工作,实至名归。”

我们看到,“科学探索奖”特别关注女性和年轻人的成长,不仅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和可能性,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激发科学家群体的活力。

第三,对“打招呼”行为零容忍。

人情社会,很难完全规避这一历史由来的习惯。但是“科学探索奖”明确表示,坚决禁止这一行为。据新基石科学基金会介绍,在今年的评审过程中,秘书处收到举报,有申报人存在“打招呼”现象,秘书处随即启动调查并获得确凿的证据,经监督委员会批准,最终决定取消该申报人的答辩资格,未来两年也不可再次申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监督委员会主席王志珍表示:“监督委员会再次提醒:申报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影响评审工作的独立、客观和公正,决不允许以‘打招呼’、利益输送等手段干扰或影响评审工作。”

同时,今年的回避关系设置得也更为严格,如果和申报人是师生、亲属、或者同一研究团队关系,评审专家就要回避整个评审。这是好事,公平正义,坚持评审文化的风朗气清,是一个奖项专业性和权威性的重要保证,是一个奖项的信誉根基,扎根在这样的良性土壤里,才能生长出健康、优秀的科研成果。

2

探索科技“无人区”需要勇气

更需要支持

搞科研难,不仅是对知识技术层面要求高,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学术积累,需要智识,需要悟性,更需要钻研精神,这对常人来说都不是容易事。

难的还有,要具备超乎常人的耐心,反复地实验,不断地试错,经历一次次失败,也要有勇气一遍遍重来,并顶住仍然可能要面对失败的压力;

难的还有,搞科研尤其是基础科研,要坐得住冷板凳,绝大部分的研究,都不能做到及时反馈,多年的无人问津再正常不过;

难的还有,要资金要资源,科研需要巨大时间和精力投入,实验性的研究还需要大量器材的实物消耗,没有钱,是寸步难行的。

......

总之,搞科研实在不是件容易事。

让科学家们心无旁骛地搞研究,需要他们的勇气,当然,他们更需要支持。

6年,297人,每人在5年内获得30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这是“科学探索奖”给出的支持。

这300万元将完全由获奖人自由支配,这应该是最大的吸引力,也是最大的利好。

在35到45岁这个年龄段,科研人才的创造力旺盛,但同时也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承压阶段,这笔奖金,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帮助优秀的青年科学家改善了基础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让他们可以更有底气、更有定力潜心科研。

在获奖的科学家中,有人可以放手去做最想做的研究。

2019年获奖人、北京大学教授周欢萍说:“得到资助,让我有底气把目光从短平快的项目上移开,转向一些不确定性更高但是意义更为重大的课题。”

是啊,从一些小而快、重复性高、原创性不那么强的项目中脱身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科研“无人区”,哪怕能有一点突破,不论对于科学家个人还是整个社会来说,想必都将是莫大的成就。

还有人因为获奖,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2019年获奖人、南开大学教授王晓晨表示“有机硼催化是小众领域,从事该方向研究的课题组很少,获奖后,明显感觉到同行们开始关注我们的工作,更多人表示愿意进入该领域开展研究工作。”

易出成果或者好出成绩的领域,自然是更多人乐于投身其中,这倒并不难以理解,但是,当有小众科研领域也能够获奖并且得到认可,那么这个奖项也就发挥了它的引导作用,打开更宽阔的视野,让更多科学家关注到不同的科研领域,也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获“科学探索奖”的学者中,共有7人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在科学类知名刊物CNS(《细胞》、《自然》、《科学》)共发表论文29篇,共有839篇SCI论文向腾讯基金会或“科学探索奖”致谢。

3

创新始终是发展的关键所在

要长久为之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能够始终向前向好发展的根源是什么?创新,还是创新。

那么对于创新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才。这是构成创新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科学探索奖”评审委员会每年选出不超过50名、男性45周岁及以下、女性48周岁及以下、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其中,一个不得不说的亮点:坚持“破五唯”。

“破五唯”就是奖项在评审中不唯论文、帽子、奖项、学历、职称,看重的则是青年科学家的潜力和抱负。

在过往的“科学探索奖”的获奖人中,有70%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还有30%没有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没有“长江学者”这样的人才“帽子”。

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探索奖”发起人邬贺铨表示:“发起‘科学探索奖’,主要动机是希望真正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的原动力激发出来。科技创新根本在人才,科学探索奖定义在青年科技人才。在资助五年以后,他们在50岁上下,正是科技行业的骨干和栋梁。”

发现人才、用好人才是关键之举,奖励人才同样重要,让科研工作者有成就感更有获得感,让科学家能够心无旁骛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创造更大价值,更好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这是良性循环。

“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设立,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共同发起。多年来,腾讯践行科技向善,长期主义投入科学资助,尽可能发挥社会资金更为灵活的优势,力求成为国家资助基础科研的有益补充,探索社会资金长期稳定支持基础科研的创新模式。

我们乐见“科学探索奖”这样有益的奖项能够更多一些,也更长久地坚持下去,不论6年、60年,还是更久,相信它所带来的正向意义已远远超过奖项本身。

毕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毕竟,充分发挥科学家的价值,是这个时代最有价值的事之一。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