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资未果发债补血,中银三星“将”位空缺一年方补上,利差损风险积聚存隐患
来源:观潮财经
近期,中行旗下中银三星人寿新消息不断。
近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北京监管局批复中银三星人寿公开发行不超过18亿元的10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另外,值得关注的是,经过一年多的空缺,中银三星人寿的总经理职位也终于近期落定。
资金、人员落定,新气象展现。在经历了前任董事长被查,2022年利润大降之后,目前似乎一切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隐忧也需重视起来。
观潮财经在分析中银三星人寿总体数据后发现,自2021年起该险企普通寿险占比激增,一举打破与分红险的平衡格局,保费占比超80%;同一年,分红险低头向下也走出一条大折线,占比急剧下降。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近年利率的持续走低,不仅中银三星,不少险企在停售潮中大举挺进,业务增速明显。但利差损风险积聚,且该公司几个支出项显著增加。这在资本市场动荡,投资端收益不确定性增加,经营压力增大的当下,也给企业的持续稳定盈利带来一定挑战。
01
增资无望转发债,总经理空缺一年终落定
中银三星接连迎来喜讯,先是总经理邱智坤任职资格获批,结束了该职位一年的空缺,后是发行18亿元资本补充债获监管核准。
近期,“银行系”险企中银三星人寿发行18亿元资本补充债获监管核准。观潮财经梳理后发现,两年前该险企拟增资20余亿,至今未有音讯。此次发债后,其预计下滑的偿付能力或有所缓解。
此外,观潮财经发现,本月该公司总经理邱智坤任职资格获批,结束了该职位一年的空缺。资金、人员均到位后,该险企也将开启新阶段。
8月23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北京监管局发布行政许可批复显示,同意中银三星人寿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10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18亿元。观潮财经梳理发现,此次系中国银行入主后,该险企第二次发行资本补充债券。
对此,中银三星人寿表示,本次资本补充债券的发行将进一步夯实该公司资本实力,更好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保险力量。
今年以来,已有中英人寿、泰康人寿、平安产险、新华保险、太保寿险、利安人寿、中银三星人寿7家保险公司发行资本补充债或永续债,合计发债规模448亿元。
具体来看,平安产险、新华保险的发债规模均为100亿元;泰康人寿、太保寿险紧随其后,发债规模分别为90亿元、80亿元;中英人寿发行两期永续债,合计30亿元;利安人寿发行三期资本补充债,合计30亿元;中银三星发行10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合计18亿元。
虽然保险公司的发债依旧在继续,但票面利率或将持续下行。发行最早的泰康人寿票面利率最高,达3.7%;而新华保险6月发行的资本补充债券票面利率低至2.27%。
据中银三星人寿最新一期偿付能力报告显示,今年三季度其核心、综合偿付能力或降至153.29%、202.55%,较Q2环比下滑16.83个百分点、14.11个百分点,此次增资除了从更长周期稳定偿付能力外,也将为该公司下一步业务大发展提供基础。
整体来看,中银三星人寿偿付能力在2023年Q2经历了超10个百分点的下滑后,当年Q3起偿付能力便逐季递增。2024年Q2,该险企核心、综合偿付能力为216.66%、170.12%,分别环比增长8.32个百分点、7.63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中银三星人寿两年前曾发布过增资计划,但监管部门至今尚未有回应。
2022年3月,中银三星人寿发布变更注册资本公告,拟增加注册资本24.67亿元。该险企注册资本将从24.67亿元提升至48.67亿元。根据公告,此次增资由该险企现有股东按持股比例提供。其中,中银投资资管、三星生命保险、中国航空集团分别出资12.24亿元、6亿元、5.76亿元。
从该险企当前注册资本金额来看,该笔增资计划尚未获监管部门核准。
经统计,中银三星人寿最后一次增资发生在4年前。2020年9月,该险企成功增资8亿元,注册资本从16.67亿元增至24.67亿元。
同月,该险企发行资本补充债券获原银保监会核准。2020年9月,监管官网显示,同意中银三星人寿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10年期可赎回资本补充债券,发行规模不超过人民币10亿元。3个月后,该笔债券成功发行,也是中国银行入股该险企后首次发行资本补充债券。
除通过增资“补血”外,观潮财经注意到,该险企空悬了约一年的总经理职位近期也已正式落定。
今年3月,时任中银集团保险总裁邱智坤被爆拟任中银三星人寿总经理,接棒于2023年三季度低调离任的原总经理崔大杰。5个月后,北京金融监管局于8月12日核准邱智坤中银三星人寿董事、总经理的任职资格,从而填补了该职位长达一年左右的空缺。
但值得关注的是,截至8月26日,该险企官网的高管名单中并未有关邱志坤的身影。观潮财经也未在该险险企官网找到新任总经理相关公告。
从邱智坤履历来看,其在中行体系内供职多年。但不同于该险企此前几位总经理,邱智坤的从业经历中多了许多国际色彩,其长期活跃于国际市场,外部市场管理经验丰富。因此,邱智坤的加盟或将为中银三星人寿带来不一样的外部市场管理经验。
邱智坤转战中银三星人寿后,其“老东家”中银集团保险总裁职位也随之空缺出来。8月16日,中国银行官网发布《中国银行2024年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招聘的工作岗位为中银集团保险的执行总裁,工作地在香港。
02
转身银行系成功盈利,前任董事长被查
据中银三星人寿最新股权情况显示,该公司目前共三位股东,其中国有股持股比例合计75%。中银投资资管(中国银行旗下子公司)、三星生命保险、中国航空集团三家分别持股51%、25%、24%。
具体来看,韩国三星生命保险于1995年便在北京设立代表处,开始了在中国的布局。2003年10月中航集团、三星生命签定《谅解备忘录》,并于次年9月签署《合资合同》。2004年11月,原保监会批准筹建合资公司,半年后,2005年5月中航三星人寿作为国内第一家中韩合资寿险公司正式成立,初始注册资本2亿元人民币,股东双方出资各占50%。
据悉,韩国三星生命保险彼时希望借助中方股东资源掘金国内市场,但从经营结果来看,该险企成立的前十年间均未实现盈利。
2013年12月,中国银行旗下的重要成员中银保险与两家股东签下了持有中航三星人寿的战略协议。为顺利收购,2014年中银保险获得了中国银行高达15亿元人民币的增资支持,专项用于对中航三星人寿的控股权收购计划。
2015年8月21日,原保监会批准中航三星人寿注册资本金从8亿元增至16.67亿元,同时更名为“中银三星人寿”。同时,三星生命保险、中国航空集团的持股比例分别由50%、50%稀释至25%、24%。
两个月后,中银三星人寿在北京举行开业仪式,正式纳入中行门下,变身“银行系”险企。中国银行也成功集齐了产、寿险两张保险牌照,成为第一家在内地同时控股财险和寿险公司的国有行。
据了解,中国银行早在2009年便进军寿险业。2009年9月,原保监会原则同意中国银行通过旗下控股公司中银保险,投资参股恒安标准人寿。公开信息显示,中国银行原计划通过子公司中银保险分别购买恒安标准中外方股东(天津市泰达国际、英国标准人寿)各25%的股权,最终持股50%。
但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内,虽经历了多轮协商,但终因各方商业诉求存在较大差异,未能达成共识。英国标准人寿也表示,各方没有可能达成一致。据了解,彼时双方已谈到了总部搬迁、高管任命阶段。
恒安标准人寿收购告吹后,中国银行也曾有拟收购中法人寿、国泰人寿等该消息传出,最终通过中航三星人寿成功拿下寿险牌照。
不同于其他几大行,中国银行选择从财产险入手进军保险业。2005年,中国银行发起设立中银保险,主营财产保险业务。目前,中国银行旗下拥有中银集团保险、中银保险、中银三星人寿等保险公司。
中银三星人寿开业仪式上,时拟任董事长杨勃表示,该险企将充分发挥股东和自身优势,坚持“银保协同”战略,同时计划三年实现盈亏平衡,从经营数据来看,中国银行控股第二年,2017年中银三星人寿实现净利润0.19亿元,实现了成立以来的首次盈利。
不仅是经营业绩,中国银行控股后也对中银三星人寿“一二把手”的任命产生了重要影响。公开报道显示,股权收购获批之前,中国银行已接管中航三星人寿人事部门,为下一步人员调配做准备。
据观潮财经梳理,中航三星人寿时期,该险企惯例由中国航空集团派驻董事长,韩方派驻总经理负责经营。但总经理两年任期结束便被调回三星生命总部,因此该职位人选频换。中国银行进入后,中银三星人寿至今共经历4位董事长,均出自中国银行系统。
中国银行获批控股前,彼时中银三星人寿董事长为曹建雄,总经理为金一权。其中曹建雄出任该险企董事长的任职资格于2009年3月获批,至2015年12月11日在该岗位服务近6年时间。
中国银行控股后,中银三星人寿“一二把手”齐换,选举杨勃担任董事长,同时拟聘任其为总经理。次年1月,杨勃的任职资格获原保监会核准,自此中银三星人寿开始了长达4年多的董事长、总经理由一人担任的管理模式。在此之前,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杨勃便参与了该险企过渡期委员会工作。
2020年3月杨勃卸任,2020年5月中行北京分行原行长王建宏获批成为新任董事长。2021年8月,时任中银三星人寿副总经理的崔大杰升任总经理。
但王建宏仅上任两年便低调卸任,在该险企2022年3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王建宏已成为董事长前任人员。
2023年3月,王建宏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审查调查,并于半年后被开除党籍。
再观原总裁崔大杰,是一位从基层干部逐步成长起来的管理者。2017年3月,崔大杰担任中银三星人寿副总经理,分管银行保险部、团体保险部、电话营销部、互联网保险部。公开信息显示,任职副总经理期间,该险企设立河南、陕西多个省分公司,开业仪式上均由崔大杰代表出席。
升任总经理后,崔大杰主持管理层工作,并分管银行保险部、法人业务部、电话营销部、互联网保险部。
2023年Q3,崔大杰离任,此后该险企总经理职位出现了长达1年左右的空缺,直至近期邱智坤任职资格的获批。2023年11月,其出任中银保险总经理的任职资格获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北京监管局核准。
王建宏离任后,2023年2月,马超龙担任中银三星人寿新任董事长的任职资格获北京银保监局核准。
从其履历来看,马超龙此前在重庆中行系统内工作近30年,后转战保险,又于2017年回归银行业,具有较丰富的银行、保险履职经验。值得关注的是,马超龙生于1965年,即将到达退休年龄。
03
传统保险占比激增,利率下降存隐患
中银三星人寿近年业务发展突飞猛进,而产品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随着利率不断下行,或将埋下较大的利差损隐患。
“银行系”寿险公司被看作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险企,而中银三星人寿无论是成立时间还是注册资本在其中均属于“年轻人”。
中国银行为中银三星人寿带来了天然的渠道和客户优势,该险企也在中国银行入主更名的两年后实现了首次盈利,保险业务收入也呈现“狂奔”状态。
截至今年Q2,该险企累计总资产成功迈上千亿平台,净资产较年初增长近7成。今年上半年,中银三星人寿已完成去年近7成保费,盈利水平已达去年全年2.48倍。
资产情况来看,2017年以前该险企净资产规模不稳,此后几年虽有下滑但整体增长。截至今年Q2,中银三星人寿累计总资产1060.43亿元,成功迈上千亿平台,较今年年初增长20%;净资产47.19亿元,较年初大幅增长66%。
整体来看,中国银行入主后,该险企净资产在2022年出现较大规模下滑,净资产规模仅16.71亿元,同比大降46%。但在2023年成功实现同比70%的正增长,净资产规模恢复至28.47亿元,几乎达到大降前的水平。
今年上半年,中银三星人寿累计实现净利润1.51亿元,盈利水平已达去年全年净利总额2.48倍。不仅达到了2022年利润大降前水平,还是成立以来盈利最高的一次。
整体来看,该险企虽然自2017年起便稳定盈利,但净利润规模均较小,2009年至今已累计亏损1.80亿元。其中,2022年该险企实现净利润0.08亿元,同比下降94.22%,较2021年盈利水平减少1.27亿元,为中国银行入主后该险企净利润最大幅度的下降。
近年投资环境下,中银三星人寿能够保持投资收益的稳步上升实属不易。2022-2023年,该险企投资收益均超20亿元,分别为25.66亿元、26.2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3%、2%。
但从以上两年单季度投资收益率来看,2022年Q1该险企综合投资收益率为-1.37%。今年来看,2024年Q2该险企投资收益率、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为1.25%、1.91%,较今年Q1分别变动10bp、-60bp。
承保端来看,截至今年一季度,该险企已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72.44亿元,已完成去年保费总额的近7成。
从各险种保险业务收入来看,近6年来该险企普通寿险保险业务收入直线上升,已从2018年的12.75亿元增至2023年的208.88亿元,6年间该险种保费规模增长16.38倍,在当年总保险业务收入中的占比也从44%升至84%。
同时,该险企分红险保险业务收入在经历2019-2021年的持续上升后迎来连续两年的下滑,从2021年的69.73亿元降至32.77亿元,占比从49%降至13%,下降了36个百分点。
从年期划分来看,2023年,中银三星人寿趸缴保费虽从48.29亿元增至53.78亿元,但在当年保险业务收入总额中的占比却从28%降至22%。相反,近几年该险企期缴业务首年、期缴业务续期两种年期的保险业务收入均不断上升。
2023年中银三星人寿共支出退保金7.18亿元,同比下降20%。整体来看,中国银行入主前三年,该险企退保金额大幅提高。2016-2018年,中银三星人寿分别退保支出20.77亿元、26.25亿元、23.19亿元,占当年保险业务收入的58%、68%、81%。2019年起该险企退保规模均未超10亿元。
赔付支出方面,2016至2022年间,该险企赔付支出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但2023年激增。该年该项成本首次突破10亿元,共计支出13.78亿元,同比大增214%,较上一年同期赔付总额增长9.39亿元。
而从另外一个支出项——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来看,自2019年以来也是“一年一个新台阶”,近年增幅明显。2021年增速甚至达到了58%;2023年,该险企共支出25.97亿元手续费及佣金,同比增长39%。
业务及管理费来看,该项成本除2020年出现同比近3成的下降外,其余年限均同比增长。2023年中银三星人寿业务及管理费共支出10.13亿元,同比增长9%。
除此之外,激增的还包括保单红利支出。从消费者关心的保单红利支出来看,2021年起,中银三星人寿该项支出成功突破1亿元。2023年,该险企保单红利支出为2.6亿元,同比增长18%。
总体数据来看,观潮财经发现,自2021年起该险企普通寿险占比激增,一举打破与分红险的平衡格局,保费占比超80%;同一年,分红险低头向下也走出一条大折线。
随着近年利率的持续走低,不少险企在停售潮中大举挺进,业务增速明显。但利差损风险积聚,这也给公司未来发展埋下巨大隐患。而该公司未来产品结构或将随着市场环境再次发生较大改变。
并且,从该公司几个支出项目来看,其成本逐年显著增加。这在资本市场动荡,投资端收益不确定性增加,经营压力增大的当下,也给企业的持续稳定盈利带来一定挑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