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中那些变成了现实的“奇思妙想”

2023-09-26 05:45:24 - 四川日报

科幻小说中那些变成了现实的“奇思妙想”

《小灵通漫游未来》中提到的“飘行车”已成现实,多家企业生产的电动“飞行汽车”已完成试飞。图为沃飞长空自主研发的电动汽车。沃飞长空供图

科幻小说中那些变成了现实的“奇思妙想”

科幻小说中那些变成了现实的“奇思妙想”

科幻小说中那些变成了现实的“奇思妙想”

科幻小说中那些变成了现实的“奇思妙想”

马丁·凯丁的小说《赛博格》的主角,是人和机械的混合体。如今,由电子科技大学程洪团队研发的最新款“外骨骼机器人”,已经进入市场销售,帮助了更多的残疾人士“人机共舞”。电子科大供图

潜艇、大炮,甚至是无人驾驶,当技术变革在推动人类历史进程的同时,或许你没有想到,这些严肃且严谨的科技,其雏形,或许只是出现在某一位科幻小说家对未来无限畅想的脑海里,进而被赋予精彩的故事情节。经过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这些畅想的高科技,从最初改变小说人物的命运,再到现在改变人类的历史。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番,科幻小说中的哪些“奇思妙想”变成了现实。

来自曾经的预言,在当下已经成真。展望未来,我们又期待什么是下一个时代的重要科技想象呢?让我们回到科幻作品中,寻找未来世界的解法。

9月22日起,由成都市科幻协会、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主办,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与四川科技报联合承办,亚洲科幻协会、中国科幻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中心等协办的“科幻作品中的十大未来科技”征集评选活动正式上线!

即日起至10月6日,公众可下载川观新闻客户端参与、提交自己的提案。我们将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公布评选结果。入围一等奖的提案人将有机会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与科幻大神面对面!

高端科技类

1从“鹦鹉螺号”到现代潜艇

即便你从未涉猎过科幻小说,你也很有可能听过儒勒·凡尔纳的大名。这位活跃在19世纪中后期的小说家,如今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全世界范围内,凡尔纳作品的译本已累计达四千多种。

但他还有另外一个称号——“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在他最具盛名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就有不少已经成为现实的“预言”。

首先就是“鹦鹉螺号”。在《海底两万里》中,“鹦鹉螺号”长70米,宽8米,是一艘细长纺锤形潜艇,最高航速可达50海里每小时。在这艘潜艇里,有图书馆、博物馆、餐厅。最重要的是,“鹦鹉螺号”完全不需要陆地的补给,可以无限期地在海上航行。

也许“鹦鹉螺号”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现在,世界上的多个国家和地区都研发了自己的潜艇,例如常规潜艇和核潜艇。常规潜艇用柴油机作为动力源,可以在水下潜行数周时间。核潜艇则有超强的能量供应和续航能力,可以潜行在水下两三个月不露面。

2从载人炮弹到载人火箭

潜艇可下水,火箭则可入天。儒勒·凡尔纳创作的另一篇长篇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探险故事: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巴尔的摩城大炮俱乐部主席巴比康提议向月球发射一颗炮弹,建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系。一位法国冒险家获悉这一消息后,建议造一颗空心炮弹,准备乘这颗炮弹到月球去探险。

故事的结局是,这颗使用火药动力的炮弹发射成功了,但并没有在月球上着陆,在离月球2800英里的地方绕月运行。

凡尔纳对于载人炮弹的设想,如今演变为载人飞船和搭载飞船的火箭。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与奥尔德林,乘坐载人航天器“阿波罗11号”成功探月,成为首次踏上月球的人类。

即便凡尔纳的“预言”已经实现,但人类对于“载人炮弹”的想象依旧没有停止。科幻小说作者刘慈欣致敬凡尔纳所写的短篇科幻小说《地球大炮》,同样设计了一门电磁动力、能够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大炮”。

3从虚拟替身到元宇宙

尼尔·斯蒂芬森在1992年推出科幻小说《雪崩》,现实中,我们逐渐熟知的“元宇宙”就源于小说中提到的“Metaverse(元宇宙)”和“Avatar(化身)”两个概念。人们在“Metaverse”里可以拥有自己的虚拟替身,这个虚拟的世界就叫做“元宇宙”。小说描绘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现实世界,在这里,人们用数字化身来控制,并相互竞争以提高自己的地位。

现实中,元宇宙涉及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逐渐成为未来竞争力中占据先导优势的关键。四川提出目标,预计到2025年,全省元宇宙相关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建成一批元宇宙领域国内一流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在工业、文旅、教育、城市发展等领域打造200个元宇宙典型应用场景,建成若干个元宇宙特色产业园区。

4从地球同步轨道到“克拉克轨道”

科幻大师亚瑟·克拉克的一生创作了数十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他的科幻作品多以科学为依据,小说里的许多预测都已成现实。

1945年,亚瑟·克拉克发表了关于通信卫星的文章,提出了“地球同步轨道”的概念。即被发送到某个轨道上、环绕旋转的人造卫星,会跟随地球一起转动,而且始终停留在地球上空的同一位置。人们可以用这个人造卫星把信号反射回来进行通信。克拉克认为,如果能将3颗人造卫星等距发射到太空中,就可以实现在它们之间传输信号,而且信号能抵达地球上的任何角落。

1965年,“国际通信卫星1号”被发射到赤道上方35000公里高度的轨道上,并开始工作,“国际通信卫星1号”的运行轨道就被命名为“克拉克轨道”。

生活科技类

5从便携式电视机到智能手机

你能够坚持多长时间不使用手机?这项属于现代人的挑战足够说明,人类已经离不开手机,尤其是能够及时获取大量信息的智能手机。

远程实时进行大量的信息交换,长期以来便是人类科技追逐的方向,这也是科幻小说家“预言”的兴趣点。1957年出版的《对话》中,科幻小说家斯坦尼斯瓦夫·莱姆描述了类似现代智能手机早期版本的小型便携式电视机。使用这个装备时,人们不会考虑身在何处,就能无数次地拿出装备,访问Trion图书馆寻找所需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一秒钟就会出现在眼前的屏幕上。由于设备的完善,无限数量的用户可以同时使用同一个Trion,丝毫不会互相干扰。

现在,当我们已经无法离开智能手机时,很难想象这个预想早在6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

6从带有储存晶体的设备到电子书

“轻触一下,文本的下一页就出现在表面上。”

这样一句描写现代人使用电子书进行阅读的场景,出现在1961年出版的《星际归来》小说中。科幻小说家斯坦尼斯瓦夫·莱姆在书中介绍了一种名叫opton的设备,这个设备的模样像一本书,其中带有可记录内容的储存晶体,类似于我们今天熟知的电子书。尽管如今电子书已经十分普及,但在那个年代,这还是难以想象的未来科技。

更有趣的是,莱姆不仅成功预测了电子书,还表达了电子书普及后,书中人物对于印刷书的想念。他这样描写:“我在书店里度过了一下午,可里面没有书。近半个世纪都再也没有印刷过书。厌倦了组成普罗米修斯号藏书的微型片子,我又多么期待这些书!真不走运!徜徉在书架之间,感受手中的书籍的分量,强烈的阅读欲望似乎变得不再可能了。”

7从自动驾驶汽车到汽车自动驾驶功能

在出行不便的年代,科幻小说家对于使用各种方式快捷出行的预言总是引人注目。1930年的一部科幻小说《天堂与铁》就预测了全自动的汽车。在小说中,一个神秘岛屿天堂里,所有的汽车、卡车、起重机以及轮船都是自动驾驶的。主人公驾驶过的汽车“萨福”没有方向盘,没有换挡杆,甚至没有启动开关。所有的操作都通过10个旋钮进行,每个旋钮都有25个刻度。通过旋钮设置目的地、路线,“萨福”会自动行驶。转弯、避开障碍、加减速,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预。

回到现在,带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正在快速普及。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力争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

8从消费卡到信用卡

科幻作家爱德华·贝拉米在1888年写下了《向后看,2000—1887》这本小说,书中,一个1887年的男人睡着了,醒来便到了2000年。醒来后的世界里,现金不是唯一的货币类型。他获得了一张卡,可以在每个社区的公共仓库里消费他想要的任何东西。

比较公认的说法是,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最早的信用卡才诞生。当时,在美国纽约,“大莱俱乐部”创立,即大莱信用卡公司的前身。大莱俱乐部为会员提供一种能够证明身份和支付能力的卡片,会员凭卡片到指定餐厅就可以记账消费,不必付现金。

9从人机混合体到义肢

1972年,小说作家马丁·凯丁的小说《赛博格》完成。书中描绘了一位前宇航员出身的飞行员在一次飞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只留下了一只眼睛和一条胳膊。科学家为他装上了两条新腿,一只可移动的装有摄像头的眼睛和一条假胳膊,这使得他成为赛博格,也就是人和机械的混合体。

如今,部分因疾病、交通事故、工伤事故、运动创伤等原因的截肢者,医学上能够专门为他们设计、制作和装配人工假体,也被称为“义肢”。它能够代替失去肢体的部分功能,使截肢者恢复一定的生活自理和工作能力。

10从人造蛋到人造蛋白质

在中国科幻小说历史上,也有影响深远的作品。1978年,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作者叶永烈是浙江温州人,也是一名科普及传记作家。《小灵通漫游未来》是通过一个名叫小灵通的小记者漫游未来城市的所见所闻,对未来科技展开无限畅想。

书中集合了不少叶永烈对未来城市的“预言”,不少已经实现。例如,小灵通在未来城市吃到了一种五香酱蛋,这种蛋吃起来很像鸡蛋,但是没有蛋黄,味道比普通鸡蛋还要鲜。后来才知道,这种蛋是人造蛋,为未来城市的人类提供每日所需蛋白质。

现在,人造蛋白质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主要分为三类:植物蛋白食品、微生物蛋白食品、动物细胞培养肉。第一类以大豆、豌豆、小麦等植物蛋白为原料开发,制成肉、蛋、奶等制品。第二类通过酵母菌等微生物发酵合成蛋白,效率是传统养殖业的上千倍。第三类通过干细胞技术,采用牛、鸡等动物的细胞培养,获得细胞培养肉。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