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研究“换导师”的小说式论文,离网文太近离田野调查太远
□蒋璟璟
最近,一名博主在网上分享的一篇硕士研究生论文《她为什么换了导师》获得过万点赞,引发热议。论文小节标题中包括“遭遇‘下马威’”“苍白蜜月期”“实习风波‘劫’”“相识的尴尬:‘我当时真的特别傻’”等,博主称其为“学术圈自己的小说”。查询可知,这篇名为《她为什么换了导师——一项导生关系的案例研究》的论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相关专业2014级的学生。该论文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于2017年完成。(澎湃新闻)
“神作”被挖,众声喧哗。一篇被网友戏称为“学术圈自己的小说”的论文,毕竟也是论文。以小说的标准审视,该文可算是细节满满、情节抓人;而以“论文”的范式而评价,则又未免显得特立独行、离经叛道。相较于一般人所理解的标准意义上的论文,本篇作品,更多还是偏叙事性、故事性,尽管后部分也有类似学术思考的“升华”,但整个结构的重心失衡,终究无法掩盖。这种“异质性”,构成了该文的独特魅力,也注定了其被投掷于争议旋涡的命运。
作为一篇缺陷和亮点都很明显的硕士论文,本文最终能顺利“过关”,还是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校方的包容以及对学术的多元化理解。而这,或许也与写作者特殊的专业背景有关。据悉,该名学生是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这是一个实践性、应用型专业,相应的对于学术性、研究性能力要求并没那么高,就学生学位论文而言,或许尺度也相对放得更宽一点。与其走形式完成一篇中规中矩的“论文”,这名学生索性不装了、干脆放飞自我,也算勇猛。
《她为什么换了导师——一项导生关系的案例研究》一文,网文感十足,也许是一篇好看的文章,却很难说是一篇很好的论文。其文本结构和行文方式,如果非要说是论文,那么也只能勉强视作是“田野调查”式的传统。这一传统,诉诸通过亲身体验、直接观察来得出结论。“她为什么换了导师”,表面上确实合乎样本观察的方法论。但相较于正统的“田野调查”,本文还是存在着两个硬伤:其一,样本严重不足;其二,归纳有失浅薄。
本文主体部分“一项导生关系的案例研究”,几乎全部聚焦于一对师生在一段时间内的“爱恨情仇”。这是一种纯粹描述性的情景还原,甚至不乏“吃瓜式”的看戏之感。说是虐文、爽文也许都不为过,事实上其中诸如“苍白蜜月期”“实习风波‘劫’”“相识的尴尬:‘我当时真的特别傻’”“导生情感淡漠:‘对对对’”等措辞多少有些类似的影子,若非要说是“论文”属实有些牵强了。
研究“换导师”,当然也可以写出好论文。这样一篇被翻出的陈年旧文,未必是好论文,却提供了剖析当下高校师生关系的鲜活素材,其个性化、感性化的文本表达,同样自带情绪感染力。高校曾经认可了这样一份“论文”,我们却不能无限追捧!当神文以一种出其不意的方式,掏空了论文的实质,这显然构成了对学位论文的存在意义的深层次诘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