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之城:泉州 | 回到10—14世纪的中国海,聆听刺桐古港记忆深处的往事
转自:泉州发布
近日,福建人民出版社发文推荐《“世遗之城:泉州”丛书》,这套丛书再现泉州古城向海而兴的文化脉动,与你一起探索宋元泉州在中国海洋贸易史、海上交通史和对外交往史上留下的深刻烙印,打动每一位想要用脚丈量、用心了解它的人。
北宋初年,坐标东南,一片静寂的海域响起了变奏。有一座向大海敞开怀抱的城市,在翻涌的波涛中立稳脚跟,从这里扬起的无数张船帆飞扬在世界的眼前,让这座城市走上国际巨港的养成之路。它,就是泉州。
泉州,古称“刺桐”,因绕城遍植的刺桐树而得名。泉地枕山襟海、地势起伏,水道纵横密布,形成了温润宜人的气候,因而又有“温陵”的别称。漫长曲折的海岸线,造就了这里数目众多的深水良港,为海洋贸易的成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宋时,泉州获得官方支持,成为海洋贸易事务管理机构市舶司的所在地,为避战乱而南移的皇族宗室也有一部分人抵达这里,为官为商,参与海洋贸易。作为意大利商人雅各·德安科纳盛赞的“光明之城”,它曾吸引外商云集于此,多种文化与信仰交流融合,是中外商贸往来的重要见证。泉州人则瞄准海外市场需求,生产各色陶瓷铜铁,装船出港,梯航万国,返航时也带回了世界各地的奇货珍宝。
经济腾飞的泉州还一度掀起了航标塔、港口码头、桥梁工程建造热潮,这些宝塔、码头、桥梁组合而成的海洋商贸交通运输网络跨越山海,使泉州人对外部世界的浪漫畅想逐渐变为现实,泉州也终于在元代稳稳坐上“东方第一大港”的宝座,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顶峰相见。
时光似乎特别偏爱泉州,这一宋元时期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虽历经千年,仍然幸运地保存了以22处世界遗产点为代表的与繁盛海洋贸易相关的遗址遗迹。2021年7月,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建福州举行。“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遗之城:泉州”丛书,再现泉州古城向海而兴的文化脉动,与你一起探索宋元泉州在中国海洋贸易史、海上交通史和对外交往史上留下的深刻烙印,打动每一位想要用脚丈量、用心了解它的人。
回望宋元泉州问计于海、拓展商贸的历史选择;
观察宋元泉州对话世界文明的宏阔襟怀;
解读宋元泉州海洋贸易蓬勃发展背后的多重因素,细说泉州系列遗产点的突出普遍价值;
立体呈现这片多元文化荟萃、海洋意识活跃、商业精神成熟的土地所滋养的深厚内涵。
精彩插图
市舶司遗址(陈英杰/摄影)
听了无数涛声的市舶司,是海洋贸易事务井井有条的坚实保障,将泉州推向了海洋贸易的“C位”。
“老子天下第一”石刻(刘宝生/摄影)
清净寺与关岳庙比邻而居,道教名山清源山下遗存佛教与伊斯兰教史迹,多元文化交相辉映,时代因为包容而精彩。
1974年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现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供图)
底尖上阔的福船口碑爆棚,水密隔舱被广泛应用,吃水深与抗沉性的双重加持,给足了泉州人征服海洋的信心。
宋磁灶窑“陈家工夫”款绿釉龙纹军持,印度尼西亚回流,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藏(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供图)
用于净手或贮水的龙纹军持红遍了东南亚,成为当地人闭眼抢购的不二之选。
洛阳桥桥墩上生长着密密麻麻的海蛎(陈英杰/摄影)
采用养蛎固基法的洛阳桥,首次融生物学于桥梁工程,成为它稳固千百年而不倒的秘诀。
妈祖巡香民俗活动现场,万千人中的回眸一笑(陈英杰/摄影)
蟳埔女头戴簪花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静岁月里,绽放的素馨花是她们用心生活的仪式感。
分册简介
特约撰稿:丁毓玲 段燕飞
翻译:[加]MeiLanWang 洪 梅
《世遗之城——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以泉州22处世界文化遗产点为主线,在贯通古代泉州城市发展脉络的同时,重点关注宋元时期泉州如何把握好走向海洋的历史机遇,透过外国商人与旅行家的视角,再现宋元泉州帆樯林立的海贸盛景,凸显这一港口城市海洋文明的厚重积淀,以及在交融与冲突并存的今天,泉州系列文化遗产之于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对话互鉴的启迪意义。
特约撰稿:黄明珍
翻译:钱秀金 林风
《刺桐花开——宋元泉州的制度保障》自泉州城的营建历史出发,追溯了宋元泉州海洋贸易获得的官方支持,系统分析宋元泉州高效规范商贸环境的形成原因,详写反映城市向南拓展史迹的德济门遗址、为海洋贸易发展提供行政机构保障的市舶司、记录国家祭典的九日山祈风石刻,及体现官方层面支持民间海神信仰的真武庙、天后宫,细腻还原了宋元政府一系列政令措施对宋元泉州成为重要贸易口岸的积极推动。
特约撰稿:林 瀚
翻译:李广伟胡大伟李宝虎钟薇石侦霖
《美美与共——宋元泉州的多元社群》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在泉州的相遇起笔,勾勒宋元泉州包容开放的社会风貌,探讨广泛参与社会事务与海洋贸易的南外宗人、儒学滋养中的泉州精英群体、“泉南佛国”哺育的佛教僧侣、本土文化蓬勃生长而日益壮大的道教信众队伍、来自阿拉伯与波斯地区的穆斯林、在交流中逐渐融入当地的摩尼教教众等如何凭借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拉动海洋贸易的发展。
特约撰稿:吴金鹏
翻译:苏炎奎
《丝路扬帆——宋元泉州的商品制造》着眼海上泉州时代产品的商品化带动对外贸易的繁荣与产业能力的提升,再现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三处有代表性的外销商品产地的昔日荣光,充分剖析“手工业、商业为主体,外贸为核心”的港口经济结构,讲述伴随着千年窑火与多彩釉色的泉州制造走向世界的历程,以及沉船货品见证的波澜壮阔的中外商贸往来。
特约撰稿:李国宏
翻译:倪秀华
《向海而歌——宋元泉州的交通网络》书写宋元泉州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重现浩渺烟波中万寿塔、六胜塔作为重要航标护佑的万国帆影,石湖码头、江口码头等港口设施见证的繁荣海贸,以及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等桥梁工程承载的通达四海的豪迈追求。
左滑查看更多页面
特约撰稿:谢万智 姚伟
翻译:黄娟娟
《流风遗韵——宋元泉州非遗的承与传》集结宋元以来泉州多彩斑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它们创建了唯美的艺术档案,解读泉州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有力支撑,详述泉州匠人从未褪色的初心以及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结情感、沟通世界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