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生态环境保护防线
日前,在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大屏幕上挥发性有机物的异常监测数值引起大气室值班工作人员的注意。工作人员随即进行溯源,并针对问题开展环境执法。
通过先进的监测技术可实时掌握环境变化,严格执法则确保相关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监测与执法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两大核心环节,共同构筑起生态环境保护防线。
监测网络体系基本建立
根据最新数据,四川已累计建成各类监测点位2.6万余个,其中环境质量监测点位2万余个、生态质量监测点位800余个、污染源监测点位近5000个,基本建立要素齐全、布局合理的监测网络体系。
“与2021年相比,四川新增化工园区空气站、温室气体自动监测站、生态观测站等5种类型站点,并积极探索创新温室气体、新污染物、电磁环境等新领域监测工作。”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负责人介绍。
但要把污染监测转化为防治成果,仍面临诸多挑战。“监测到位是管理到位的基本前提,但与建设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生态环境厅核安全总工程师罗秀兵坦言,监测能力建设不仅包含完善的监测网络,还需要先进的监测技术、系统的监测业务、严格的质量控制、高效的监测管理等协调配合。
对此,四川生态环境系统将在网络建设、业务支撑、监测监管、数据质量、人员素质五大领域持续发力,实施一体化网络建设、数智化监测创新应用等措施。同时,我省也提出具体提升目标,比如持续升级常规监测能力,15个重点城市驻市站要逐步具备VOCs、PM2.5组分手工分析能力;抓好监测数据的准确分析和精准预测,确保未来72小时污染天气市(州)级别准确率达90%以上等。
中枢指挥系统分类管控
环境执法工作多头多线,如何提高效率?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通过打造省级生态环境智慧执法监管与服务平台,整合执法相关的业务与数据,实现一个信息平台展现所有执法业务。“该平台已对20万个监管对象建立精准‘画像’,对14万家单位实行‘红、黄、绿’三色环保码分类管控。”
该平台设置行政管理、行政执法、队伍管理三大板块11个子系统,对工作调度、人员准备管理、稽查考核等实施集中线上通办;制定9类数据治理规则和6项管理规范,集成31类环境监管数据进行二次整合使用,全方位打通数据“横向+纵向”共享通道。
除了打造智慧执法监管与服务平台,四川还创新建立执法人员专业特长信息台账,实施执法装备启用、保养、报废全生命周期管理,已入库人员2000余名、装备1.9万余台。
此外,在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机制建设方面,四川不断推陈出新。目前,全省设立1个省级值勤备勤中心和21个市级分中心,从队伍管理、任务管理、执法监管、行政处罚等方面推进执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