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宝鸡转型发展之路:开放、包容与区位优势

2024-09-26 15:01:52 - 第一财经

(本文作者李永宁,天津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教授)

2024年山城宝鸡市渭滨区遭遇到前所未有百年不遇特大暴雨,引发山洪。暑假回老家看了一下,灾情影响不大,而感触最深的是第一次“意识”到“西府宝鸡话”居然如此动听!“发现”满大街男女老幼都讲“宝鸡话”。我出生在中国八大名酒之一西凤酒故乡—凤翔(2021年成为宝鸡市第四个区),小时满嘴“凤翔宝鸡话”,小学四年级转学到父亲工作城市宝鸡市上学。记得第一天去学校,我印象最深的一是同学们都说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我同桌一个特别漂亮的女生普通话讲得婉转动听),二是宝鸡街头巷尾很多人也说“河南话”。国营饭店、公共汽车等“公众场合”工作语言是清一色“普通话”。此后,到华北上大学工作,也不经常回老家,不知何时宝鸡街头“官方语言”全部变为“西府宝鸡话”。

文化多元。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关中西府”的核心在西凤酒产地渭北平原凤翔。1938年国民党炸开了黄河花园口段,一部分河南受灾百姓沿着陇海线来到渭河沿岸宝鸡,古秦魏文化第一次深度交融。抗战时期,江南一些工厂如荣毅仁家族企业也有搬迁到宝鸡,宝鸡经济迅速繁荣起来,文化多元,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很长一段时间在宝鸡演出,走红。刚到宝鸡,说着“凤翔土话”,不过父亲单位外省人似乎很多,一个田阿姨叫我“大头娃娃”。

交通枢纽。小学时作为少先队员每年清明节都要去祭扫烈士陵园,我们西街小学常去纪念修筑“宝成线”牺牲的解放军战士。宝成线是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第一个五年计划重要项目之一,1952年7月动工修建,1958年1月1日正式运营。小学和中学同班同学中,似乎铁路子弟特别多,有时去他们父母单位玩看小人书,感觉单位设施齐全,同学家里都挺气派。宝成线通车使得宝鸡成为大西南连通大西北的重要枢纽城市,四川重庆人民出川很多需要到宝鸡中转,宝成铁路更为宝鸡经济起飞打下基础。

产业转移。1964年国家“三线”建设启动,新中国一些重要工厂搬迁到秦岭和黄土高原之间山城宝鸡,较大的工厂有宝鸡桥梁厂、陕西宝成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汽车制造厂等。从小学到中学很多同学朋友父母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宝鸡桥南工厂子弟。小学五年级同桌,姓杜的一个女生(全名忘记了),有时候会从家里拿来父母单位生产的稍微有点瑕疵的“钢尺”送给我们,我们男生会摘一些父母单位的“葡萄”给她。国家战略布局调整使得宝鸡逐渐成为重要欣欣向荣的工业城市。

本地企业崛起。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宝鸡也不例外。东岭集团、宝鸡育才玻璃集团有限公司、宝鸡聚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快速崛起,成为宝鸡新一轮经济增长点,也加速了宝鸡城镇化进程。

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宝鸡贯彻新发展理念。改革开放深入启动了新一轮产业调整,1985年宝鸡重要企业陕汽总部迁至西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国企改革深入和市场竞争加剧,宝鸡桥南一带军工企业压力较大,纷纷转产。2017年西安到成都高铁通车,宝成线作用下降,宝鸡作为交通枢纽地位迅速丧失。一些大型民营企业如东岭集团产业调整不力,涉足房地产业,2024年8月申请破产。随着企业外迁,宝鸡“外地人”越来越少,“宝鸡”逐渐成为“宝鸡人的宝鸡”。

宝鸡是大秦发源地,西部“蛮国”秦国能一统六国,不仅得益于“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的虎狼精神,更得益与“楚才魏才秦用”的开放包容文化。过去,宝鸡成为陕西第二大城市,也得益于桥南等各处来自五湖四海的上海人、江苏人、河北人等全国人才。新发展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宝鸡人应该发扬过去开放、包容的宝鸡文化,积极吸纳全国全世界优秀人才,把宝鸡建成“五湖四海”的包容性城市。

2024年8月相关部门通过了《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宝鸡在国防战略、区位优势等逐渐丧失的背景下应抓紧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即老秦人虎狼精神和“开放包容”文化,以诸葛亮六出祁山不屈不挠和韩信“暗度陈仓”之智慧建设新宝鸡。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