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孝安:把设计转化成新质生产力,最根本还是要围绕人的需求

2024-09-26 21:03:39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汪孝安:把设计转化成新质生产力,最根本还是要围绕人的需求

历史文化的挖掘、城市烟火气的延续、生活便利性的提高,都是实现“设计让城市更美好”的重要环节,也是助力上海打造城市名片的有效因素。

2024世界设计之都大会(WDCC2024)将于9月27日至9月30日在上海举办。大会前夕,大会组委会特别专访了产业界和学术界一批业内大咖,围绕“设计无界,新质生长”主题,畅谈设计如何赋能城市、产业以及市民生活,并对上海打造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建言献策。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原上海市政府参事汪孝安认为,想把设计转化成新质生产力,根本还是要围绕不同群体在生活中的真实需求。而要把上海打造成世界一流的“设计之都”,让中国设计走向世界,最重要的是立足于我们自身,坚持对自己文化的理解和自信,并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体系。

汪孝安:把设计转化成新质生产力,最根本还是要围绕人的需求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原上海市政府参事汪孝安

坚持以人为本

问:近年来上海致力于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建设,您心中的“设计之都”是什么样的?

汪孝安:未来城市何去何从?无论是设计领域的进步,还是城市其他各方面的发展,总的来说,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对此,世界大城市均从经济、社会、环境作出多维度的规划。纽约提出,在城市未来的长期发展中,保持经济繁荣的同时建构更公平公正的社会,更加关注全体市民的健康和幸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更具有抵抗各种灾害和风险的弹性。伦敦也提出要成为领先的全球城市,为所有的居民和企业提供更多的机遇,以达到更高的环境标准和生活质量为目标。

上海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的城市发展愿景中,提出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要求,这贯穿于总规编制的各个方面。经济维度的目标是成为更具活力的创新之城;社会维度的目标是成为更富魅力的人文之城;环境维度的目标是成为更可持续的生态之城。总体而言,城市未来发展目标的共同特点就是“以人为本”,在社会公平正义、环境友好和经济繁荣这三个主要方面多维度地关注人的需求。积极推进城市发展的有机更新模式,促进城市社会空间在不同尺度、不同地域、不同功能类型的环境中良性互动,为人们提供充满生机的日常生活场所。

问:设计可以怎样赋能新质生产力?怎样通过设计促进上海城市品牌的塑造?

汪孝安:想把设计转化成新质生产力,最根本还是要围绕人的需求,但我们现在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在产品设计方面非常深入地了解各种年龄层次的需求。比如创意产品很多是针对年轻人,但适合老年人的产品还是比较单一,包括适老化体系建设,除了养老院,更为大量需求的居家养老的服务设施就较为缺乏,我觉得老年人比较好的状态应该是居家养老,才不会与社会脱节,可以让生活更多样化。现在的社区食堂或者老年人活动室,尚不能解决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的根本需求。是否能像月子会所一样,在每个街道配备老年人服务中心,设立相对应的保姆培训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从钟点工直至住家保姆的全天候服务保障?此外年轻人接送孩子也是一大难题,这样的服务中心也可以兼顾这样的需求。另外,现在的社区中老少皆宜的活动场所也是相对缺乏的。这些社会需求如果搞得好,解决老年人和他们下一代的后顾之忧的同时,也应当会对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转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城市烟火气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实际上老百姓的要求并不高,家门口能有一些吃早点的便利设施,大家就会很有幸福感。像现在黄浦江两岸贯通了,但真正在里面休息游玩的人并不是特别多,因为不方便,没地方停车,也没地方吃饭。只关注是否适合“打卡”的话并不长久,提高休闲活动的丰富性和便利性还是更重要的。

之前我作为参事时也提出过讨论,怎么样能使浦江游览和市区纵深的各大景点连成多条特色线路,让本地和外地游客的一日游、二日游和深度游、特色游等都有所导引,这些都能够再进行开拓,从而充分拓展现有城市的文化资源,通过旅游带动世界对上海的了解,打造更好的城市名片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带动上海经济的发展。

让创意设计更繁荣

问:在您心中,上海有哪些“能体现时代感的”建筑及区域?中国设计、上海设计怎样走向世界、打动世界乃至影响世界?

汪孝安:现在的“时代记忆”在建筑上的体现就是“多元化”,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各种层出不穷的功能业态,人们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加之建造技术、建筑材料等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等等各方面的变化都很大,似乎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是占主导地位的。所以我认为,能够充分体现当下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趋势的建筑,应当都能体现本时代的特色和其持续的生命力。

而想要使得中国设计走向世界,最根本的还是要立足于我们自身,坚持对自己文化的理解和自信,通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在设计理念、设计技术、建造手段等方面,我国和世界已不存在特别明显的障碍。我们的设计产品要走向世界,除了需要更为紧密地与世界接轨以外,在设计领域的制度和体系建设方面还需要通过由上至下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整体的设计创意领域更加健康与繁荣。

另一方面是需要给所有设计相关的行业提供很好的机制保障,比如知识产权问题,尤其是在工业产品的设计,比如很有创意的一个台灯设计,马上就有人仿造了,那就没有办法靠设计创意去生存,这样还怎么能建立起个性化的品牌呢?建筑设计方面也有这个问题,现在有的招投标是无偿带方案的,无视方案的知识产权,这样一些制度性的问题,导致了很多项目的设计无法达到它应有的高度。

问:今年设计之都大会也在主推国潮和新锐设计师品牌,您对近几年国潮的发展有哪些了解和看法吗?

汪孝安:现在不少创意品牌的着眼点都是青年群体,像我在周末喜欢去逛大型的商场,看他们一些创新的设计、举行的很年轻化的活动,我觉得都挺好,要鼓励这种符合年轻人的兴趣爱好、能将他们聚集起来的文化产品,包括最近很火的《黑神话·悟空》。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一个项目,首先要研究的就是其业态的定位,需要去开拓一些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所谓的“国潮和新锐品牌”的业态,这些业态的繁荣发展也能带动整个创意产品的设计创新。

问:建筑与其他几大设计领域可以产生哪些跨界的融合,以达到1+1>2的效果?

汪孝安:建筑学是培养宏观观察与思考的学科,它也是一个涵盖文化艺术、社会经济等多专业的综合学科,做建筑不仅是盖一个房子,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地域环境、历史风貌和使用需求,要综合考虑很多问题和相关的建造手段。最古老的建筑师不是单纯的设计者,而是社会生活的组织者,我觉得当下的建筑师其实可以重新回归这个角色。我有些曾经的同事现在就正在从事社区营造的工作,组织社区各个年龄段人群的文化活动,也会利用自己建筑设计的特长对居住环境进行综合改造和有效运营,持续激发社区的活力,这就是很好的一种跨界方式。

建筑师应该是一个多面手,各方面与“美”相关的内容都会关注到,包括室内设计、环境设计乃至产品设计,这些都是相通的。哪怕去开咖啡店,店里的环境氛围肯定和别人不一样。所谓的“跨界”原本就是成立的,只是以前因为条件所限,在很多需要落地的项目中没有办法去考虑其他因素。这就又回到我前面说的问题,需要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社会的大环境,鼓励大家去创新,做一些个性化的产品和品牌,同时有知识产权和其他制度体系的支持,就会使这个社会通过不断的设计创新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创造更幸福的生活

问:近几年人工智能、ChatGPT等领域时常有新的发展和突破,这些新技术给设计行业带来了哪些影响和改变?怎样平衡其中的利与弊?

汪孝安:AI肯定会引起革命性的改变,就像90年代初,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开始出现,要让设计师“在十年内扔掉图板”,实际上过了五六年,大家就把图板都扔掉了。人工智能的进步所带来的变革可能会更加迅猛,应当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过去需要人工从事的一些工作,但从我的理解来看,AI是通过海量数据的学习而生成结果,但建筑不是这么单纯地分为“对”或“错”,或者“好”或“不好”,建筑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融入了人的思想、文化和空间感受等等,所以设计师在其中的介入、抉择与判断还是不可或缺的。此外,尽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建筑依然有很多需要手工去完成的部分,我们应该弘扬工匠精神,重视人在其中不可或缺的贡献。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更为先进的工具所带来的负面问题,按理说先进的工具能够减轻人的劳动强度,增加思考的时间,从而把设计做得更好。但是有了这样的技术手段后,有时反而失去了设计应有的节奏感,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在设计中思考所需要投入的时间和人工介入的价值,如果社会体系对这个弊端没有清醒的认识,将会产生社会性的影响,先进的技术原本应该给人们带来更幸福的生活,但如果技术的高度垄断和不受控地发展,导致很多人的失业,并使得人的创造性受到抑制等等不良后果,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机器还是要为人服务,随着技术的进步,能够为人民创造更幸福的生活,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问:耀雪冰雪世界成为上海的一个新地标,在正式营业前就已经引起广泛讨论,这个项目从立项到落地的过程中有哪些背后故事可以分享吗?这种新地标会给上海带来哪些影响?

汪孝安:耀雪的业态也是现在上海稀缺的一个业态,大家希望在大热天能够到冰天雪地中体验一下,这里也有很多吸引青年人和儿童的游玩项目,它是一个综合体,除了滑雪场还有酒店和其他活动设施,现在的业态就是越综合越有相互带动的生命力。耀雪也是比较难复制的一个项目,它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建造费用也不菲,像这样一些有个性化的文化娱乐业态,包括上海迪士尼,都是非常受到人们欢迎的。随着设计创意水平的提高,像《黑神话·悟空》这样带有中国文化特色地标性的娱乐休闲项目也是未来可期的。

问:您提到过“从网红地点稍微往外走一段就能发现更多宁静而富有生活气息的街道”,您可以举一些例子吗?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如何既能延续城市烟火气,又能满足大家对现代生活的需求?

汪孝安:上海这样的街道太多了,像武康路、兴国路、泰安路一带;巨鹿路、富民路、长乐路一带;衡山路、余庆路、高安路一带;汾阳路、太原路、永嘉路、岳阳路一带;思南路、南昌路、香山路一带等等,都很出片。不过似乎有一些街区风貌正在消失,比如金陵路、北京路、老城厢地区等等,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街区的业态随着功能的变化需要更新,但需要有更好的前期策划和新业态引入,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性扶持,保持街区的活力和烟火气。

其实网红拍照打卡还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想要更好地进行城市街区的更新,还是要从街道文化的发掘入手,研究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把一条街变成一个小型的历史博物馆,能够让人在街区徜徉时恍若与历史对话,引起更深层次的兴趣。

问: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已成功举办两届,您对大会有哪些期许?

汪孝安:我期待设计之都大会能像上海电影节、旅游节或者上海书展那样,把与设计相关的各种内容全部放进来,真正成为更多创意设计和创意品牌的展示盛会和大集市。同时,设计与艺术是分不开的,如果能够将建筑师、设计家、艺术家借这样的活动更好地聚集在一起,共襄盛会,就能使得世界设计之都大会成为一个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影响力的活动。

栏目主编:王娜文字编辑:俞宏浩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