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出原油47.04万吨
转自:大庆网
原标题:国内最大二氧化碳非混相驱现场试验区近9年碳埋存量大于排放量,实现碳中和
“碳”出原油47.04万吨
聚焦“双碳”,碳入油出!榆树林公司已建成国内最大的二氧化碳非混相驱现场试验区——树101二氧化碳非混相驱现场试验区,开展了二氧化碳非混相驱工业化试验。截至今年9月底,该试验区累计注气137.5万吨、产油47.04万吨,碳埋存130.2万吨,近9年总埋存量大于排放量,实现碳中和。
早早“碳”路
榆树林油田属于典型的“三低”油藏,90%的储量分布在特低渗透扶杨油层。开发过程中注水压力高、吸水能力差,油水井间难以建立有效驱替,因此,破解特低渗透油藏开发难题成为事关发展的关键。
“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实现了难采储量的有效开发,把储量变成产量,是外围油田三次采油的重要途径和战略拓展,更是碳排放到碳中和的一个有效途径。”榆树林公司第三作业区经理王金峰说。
承接油田二氧化碳驱油先导性试验项目,榆树林公司起步较早。二氧化碳液化站建站之前,树101注采班员工轮流前往制冷学校进行培训,取得相关操作证书。建站时,他们及时跟踪施工情况,掌握现场工艺流程,为液化站投产运行夯实基础。两套装置投产初期,他们“白+黑”紧盯参数,确保装置平稳启动,为早日实现二氧化碳液化奠定基础。
从最初的外购液态二氧化碳注入,到如今的完全自给自足,他们已完成130.2万吨二氧化碳的有效注入,并为油田非常规油气开发提供可使用的液态二氧化碳,为油田规模化实施气驱采油试验提供了可靠保障。
建规立制
在“碳”索前进的路上,榆树林公司不断攻克“流程关”,努力实现二氧化碳驱油的管理提升。
技术人员翻阅大量资料,与液化站实际生产运行情况相结合,摸索建立了标准化工作流程和液化相关规定,并持续深化形成了班组级操作规程、规范、应急预案等30余项,总结形成了《二氧化碳液化、注入驱油生产分析案例手册》。
为提高注入及机采设备管理效率,技术人员总结出“357巡检点”;针对注气开发的特殊性,总结形成了“456工作法”;为确保全过程本质安全,他们盯紧液化、注入、采出等主体单元,总结出清单式安全管理法。该试验区设备完好率始终维持在90%以上,油井时率保持在96%以上。
“碳”索提升
随着二氧化碳驱油注气量的逐年提升,开发优势逐渐明显,但仍存在成本高、驱油效率有待提高等问题。榆树林公司以创新驱动发展,从设备管理、参数控制等方面“碳”索提升。
他们做好设备维护保养,定期倒运备用设备,坚持能小修的不大修、能利旧的不买新,努力延长设备的生命周期,实现了屏蔽泵连续13个月无维修。
他们大胆创新,将二氧化碳来气压力从2兆帕提高至2.1-2.2兆帕,产品温度由零下20摄氏度提高至零下18摄氏度,降低制冷设备负荷,并随时根据供气量和气温调整压缩机能级,减少液化不完全和产品过冷,实现能耗与液化经济匹配,实现日节电0.2万千瓦时。
他们根据各油井的出油特点制定间抽制度,结合产液量情况,不断调整高架储油罐的加热时间,摸索最佳加热时长,并为加热器安装远程控制器,做好拉油制度与井口出液量的匹配,预计年可节电43万千瓦时。
大庆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朱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