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汛期前,北京重建农村街坊路155万平方米
9月26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十二次会议听取市人民政府关于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情况的报告。北京市副市长穆鹏向常委会会议作报告。报告显示,全市93%的行政村、96%的农村居民实现清洁取暖。
报告特别提到了灾后重建方面的工作。报告显示,在今年汛前(5月31日前),北京如期完成了农村街坊路、路灯、公厕恢复重建任务,其中农村街坊路重建155万平方米,路灯修复和重建1.79万盏,公厕修复和重建761座。
全市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9%以上
报告介绍了近年来北京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的工作。报告显示,北京坚持“真金白银投入”。2018年以来,市财政累计安排美丽乡村建设引导资金200多亿元,支持农村街坊路、公厕、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市发展改革委分批次支持全市877个村庄污水收集骨干网建设。
北京按季度向各区政府通报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整改进展情况,清出了村庄肌理,为美丽乡村建设扫清了障碍。
同时,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增加农民就业岗位的重要渠道,鼓励村集体组织村民直接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推广以工代赈,带动约6万农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获得稳定收入。
北京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查漏补缺”。全市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9%以上,农村公厕基本达到三级以上标准,做到“建管并重”。如大兴区李家场村采用真空排导技术开展厕所粪污和生活污水治理;朝阳区东窑村改造提升22处公厕。
全市96%的农村居民实现清洁取暖
农村生活污水方面,采取“单村、联村、城带村”等方式建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因地制宜推进污水治理,累计解决2598个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
同时,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组织开展“清管行动”“清河行动”等专项行动,实施农村小微水体网格化管理,保障农村小微水体整治成效,农村水生态进一步改善。在大兴、通州、昌平等区,试点推进小型一体化粪污处理设施1万户,以生态方法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了有益探索。如丰台区庄户村实施污水治理工程,昔日污水横流的“百家毯”变成了宽敞整洁的街道。
农村垃圾方面,北京推动农村垃圾治理精细化发展,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运行体系,行政村生活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9%以上。如昌平区辛庄村实施“两桶两箱”垃圾分类,厨余垃圾堆肥利用,垃圾减量5000余吨,减量率达到60%。同时,市级推进厨余垃圾和农林废弃物协同利用,有力推动了垃圾分类工作深入开展。
农村清洁用能和农业面源污染方面,全市93%的行政村、96%的农村居民实现清洁取暖,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分别达到93%、88%,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如通州区陈桁村每家每户都安装了空气源热泵,全村过上了“零煤”生活,环境更干净,生活更方便;顺义区高丽营一村,建立秸秆、尾菜和果树枝条等农业废弃物协同处理机制,实现村域4600吨农业废弃物全量化利用。
村庄照明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村村通公交全面实现
村容村貌方面,北京制定印发《美丽乡村建设导则》《微改造·巧更新·精提升导则》,指导各区持续提升村容村貌。累计完成抗震节能农宅建设75万余户,新建修缮农村街坊路6700余万平米,创建美丽乡村示范路1066公里,创建首都森林村庄100个,建成村头片林587处,村庄照明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村村通公交全面实现。
报告介绍,房山区王家磨村,美丽乡村建设让昔日的垃圾河滩变成了鲜花岛,完善的休闲设施、整洁的村容环境,吸引了大量游客,民俗旅游开展起来;怀柔区口头村实施了“三精一美”(精品村、精品路、精品街道、美丽庭院)工程,美丽乡村更添文化底蕴,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典型。
灾后重建方面,北京组织编制房山、门头沟灾后重建规划,完成村庄异地选址安置工作。先后出台优化灾后恢复重建相关房建类和市政交通类项目审批程序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报告介绍,在今年汛前(5月31日前)如期完成了农村街坊路、路灯、公厕恢复重建任务,其中农村街坊路重建155万平方米,路灯修复和重建1.79万盏,公厕修复和重建761座。如门头沟区水峪嘴村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目前正在以灾后恢复重建和“百千工程”示范村创建为契机,打造“诗画乡村”。
新京报记者吴为
编辑白爽校对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