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线穿起少数民族乐器,上海民族乐团“国乐咏中华”
“我们沿中华文明长河溯流而上,希望用多元包容的民族音乐,奏响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自信和期许。”说起《国乐咏中华》的创作初衷,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如是说。
10月6日-8日,《国乐咏中华》在上海大剧院国庆档连续奏响。音乐会由特邀指挥汤沐海、驻团指挥姚申申分别执棒,用《大春秋》《醉山水》《纳百川》《天行健》《咏中华》五个章节,咏叹中国精彩。
相较于去年首演的版本,今年,《国乐咏中华》的多个篇章都有了升级。作曲家王云飞介绍:第二章《醉山水》,去除了乐队的陪衬,改为七位演奏家的室内乐版本,突显了古代文人雅士的“雅”,也与其他乐队演出的篇章形成强烈对比;调整幅度更大的是第五章《咏中华》,这是全新创作的一部民族管弦乐,立意在点题。
第三章《纳百川》同时出现了十余种少数民族乐器,仿佛让人置身欢快的“摇滚现场”。作曲家用唢呐、打击乐代表汉族,和筚篥、芦笙、弦子、长鼓、手鼓、伽倻琴、冬不拉、四弦琴、萨塔尔、马头琴等少数民族乐器对话,彰显民族大团结。
这些色彩纷呈的乐器,将中国人浪漫、豪放、粗犷的天性淋漓尽现。但如何将这些个性不一的乐器融在一部作品里,对作曲家、对演奏家来说都是挑战,“我既要保留它们各自的特点,又要像用了粘合剂一样,用一根线把它们穿起来。”王云飞说。
此番,民乐团特邀彝族四弦琴演奏家杨瑜、朝鲜族伽倻琴演奏家张玮玲、哈萨克族冬不拉演奏家塔兰提·木拉提加盟,共同呈现少数民族风情。民乐团的多位演奏家更是首次登台,演绎少数民族乐器。
“作为新疆十二木卡姆的伴奏乐器,萨塔尔的演奏法与胡琴家族的乐器完全不同。”胡琴演奏家张佳伟担任维吾尔族萨塔尔的独奏,多年前初见萨塔尔,他就被那浑厚又沙哑的音色吸引。
弦子是一种传统拉弦乐器,对习惯演奏二胡的凌檬来说,担任藏族弦子的独奏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弦子看似小巧,实则琴筒要比二胡大,声音也比二胡低沉沙哑,但恰恰是这样的音色,才能一出声就将人带入藏区欢乐歌舞的氛围之中。”
胡琴演奏家王晓犇联手蒙古族马头琴演奏家阿古达木,以双马头琴展现草原万马奔腾的场景,“马头琴在夹琴、按弦、演奏姿势上都颇具挑战,但回归情感,马头琴和其他胡琴乐器的音乐表达是相通的,无形中更强化了我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
“芦笙和汉笙是同类乐器,但吹汉笙的不一定吹得好芦笙。”对笙声部首席赵臻来说,演奏苗族芦笙也是一段奇妙的经历,“第一天练完芦笙,我感觉小指快断了。舞蹈和芦笙密不可分,又吹又跳,真没想象中容易,不是手不听使唤,就是腿不听使唤,嘴也经常在舞蹈时被笙嘴磕破。”
今年是上海民族乐团建团70周年。《国乐咏中华》之外,接下来,民乐团还将推出一系列主题各异的民族音乐会,如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民族交响史诗《英雄》、多媒体音乐现场《栀子花开了》,展现当代国乐的历史底蕴与时尚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