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满脑袋都是“?”,但什么才是“好的问题”?这个手册给出最强“提问攻略”!

2023-10-07 21:00:46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目前人类对于虫洞技术的研究仅存在于理论阶段,虫洞技术真的可以实现吗?”

“主观和客观的人生价值有什么不同呢?”

“如果以后有专门研究虫洞技术的专家,他们实现人生价值了吗?”

今年6月底,“天问杯”好问题征集活动鸣锣开赛,激发孩子们问“问题”的热潮。

不过,什么才是“好的问题”?在日前举行的“好问题征集活动”推广会上,上海市教育学会宝山实验学校的孩子们组成了“太空漫步”小组与“鸿鹄”小组,分别以“虫洞如何简化太空旅行”和“怎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为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而后,两个小组分别就对方的问题展开追问,孩子们的辩论字字珠玑、精彩绝伦,引得现场掌声连连,将气氛推至高潮。

孩子满脑袋都是“?”,但什么才是“好的问题”?这个手册给出最强“提问攻略”!

“昨天、今天、明天,哪一天最有价值?”评委老师的提问再一次让全场陷入思考。孩子们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立场出发,回答提问,同时也是在对自己人生做一次回顾、沉思与展望。

孩子满脑袋都是“?”,但什么才是“好的问题”?这个手册给出最强“提问攻略”!

这正是“天问杯”好问题征集活动的初衷。

一个好的问题,一定是不简单的问题。

上海市宝山区问题化学习研究所组织专家,总结提出好问题的方法——“最强提问攻略”,带着孩子一起来学提问吧!

6月28日,“天问杯”好问题征集活动于上海市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正式启动。截至12月,每半月将开展专题沙龙“你的问题我来答”活动和校园好问题节活动,制作发布“好问题”微课程和问题化学习系列培训,活动主体进程采取线上开展,并将在今年10月进行复评,11月进行决选。

据介绍,“天问”取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名作《天问》,不仅是对屈原爱国主义情怀的传承,更希望孩子们以此受到感召与激励,学会问问题、善于问问题,从问与答之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从而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孩子满脑袋都是“?”,但什么才是“好的问题”?这个手册给出最强“提问攻略”!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学习创造的原动力。

一个好的问题,必须是学生真好奇、真困扰的真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

“为什么苹果会掉在地上?”在成年人看来,这样的问题或许有些稚嫩,但如果能够引发孩子们的深思,挑战其已有假设和观念,从而推动孩子们的学习,那这样的问题就是好问题。

“伤心的泪和幸福的泪味道是一样的吗?”孩子们就这个问题展开辩论,有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是好问题,因为完全可以试一试伤心的泪和幸福的泪是否一样”,也有学生反对“它太过于模糊,它泛指一个味道,没有说它到底是成分不一样还是尝起来的味道不一样。”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向世清老师总结道:“好问题的本质就是把生活化的问题科学化,从无知走向已知,再进一步走向新的未知。”

“可以通过阅读书籍、观察自然等方式发现好的问题。”“好问题的提出需要我们对身边的事物一直保持一颗好奇心。”孩子们就如何提出好问题,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那我们可以提哪些类型的问题呢?

上海市宝山区问题化学习研究所的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总结出15种类型的提问方法,并举例解析,给出“提问攻略”。

一起学起来!

孩子满脑袋都是“?”,但什么才是“好的问题”?这个手册给出最强“提问攻略”!

比如:“郑和和哥伦布两个都是航海家,谁更伟大?”

对于这样的问题,可以进一步展开提问:“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从而研究两人出航的原因与作用;研究出航的航线,比较航程、出访国家;研究两个航行对到访国家与地区的影响……从历史、地理、经济学、国际关系等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比如:四年级语文课文《天窗》一课中,有同学围绕课文中“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这句话,提出问题“为什么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针对此类比较难的大问题,可以将其拆分成几个小问题,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加深自己的思考,如“天窗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慰藉?”“为什么天窗是唯一的慰藉?”“小小的天窗是怎样带来慰藉的?”等。

比如:在数学课《分数的认识》中,老师首先提问“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多少?”,而后继续追问“这里的四分之一表示什么意思”“你能用这张长方形的纸表示出四分之一吗?”三个问题由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层层推进,就是“递进的问题”。

提问递进问题要不断问自己:“接下去应该思考什么问题?”,善于利用“不但……而且、不仅……而且、不但……反而、尚且……何况、别说……连”等关键词帮助自己提问。

比如,数学课上要解决“周长长的图形,面积就越大吗?”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举例来验证。

因此,关于求证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如何知道”“怎么证明”“怎么看出”来引导提问,如“从哪里可以找到依据?”“有了这些依据,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特别之处?”

孔子曾言:“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提出“举一反三”的问题,可以从这个事例总结出来的道理,想一想能不能再举一些例子?还可以想想把这个道理运用到其他地方去,能提什么新的问题?

“审辨”就是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有依据地做出谨慎的辨别。它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独立的思考和创造。

“审辨问题”的提问方法,可以利用“假如……是否……难道……到底……究竟……”等关键词,先从相反的角度思考原来的想法,紧接着想:现在,我又该如何思考?通过这些想法,我有哪些新的认识?可以从哪些方面帮助我得出结论?等等。

辩证问题的关键,在于抓住矛盾之处来提问,试着思考“能从A到B,可不可能从B到A?”,那从反面看结果又是什么呢?现在是,未来还是吗?在这里是,到了那里还是吗?

要提出“引申的问题”,要避开问题本身,在问题之外找到新的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拓展新的问题。问问自己:“还可以关注什么?”“有什么不一样的视角?”“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以《耳朵》为题,要写一篇关于耳朵“听”这个功能的文章,我们可以从“听什么”的角度思考:是呼唤和平聆听世界,还是以史为鉴聆听历史?是发现自己聆听自我,还是关注弱者聆听别人?我们也可以从“怎么听”的角度思考:是广开言路、择善从之的“兼听”,还是站在前辈和巨人肩膀上的“善听”?是增强自我底蕴、选择最好的“广听”,还是能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用心聆听”?

“听什么”还是“怎么听”所提的问题,就是扩展的问题。

“扩展问题”的提出,可以围绕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也可以寻找与之相关的方面思考。

孩子满脑袋都是“?”,但什么才是“好的问题”?这个手册给出最强“提问攻略”!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我们从“鸡两条腿,兔四条腿”转化成假设“所有的兔子把脚缩回去两只”,就是“转化”思考的过程。

要提出“转化的问题”,可以从一头寻找答案,在一定的点暂时停顿,再从另一头找答案,也在这点上停顿,两头交叉汇合沟通思路,找出正确的答案。

还可以根据需要加一加已有的条件,将不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思路。“我可以把这个新问题转化为怎样的老问题来解决?”“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两头,它们之间有关系吗?”

“为什么大腿比小腿粗呢?”这个问题看似是粗浅的常识,实际包含了很多潜在的探究价值:为什么动物的四肢通常是靠近躯体的要粗一些,然后越来越细?植物的根茎粗细有什么特点?建筑一定是下粗上细的吗?等等。

提出“潜在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追问“为什么”,追问“为什么不是那样”。

要提出“聚焦的问题“,就要把握事物的全貌,抓住牛鼻子,只关注重点不关心任何杂乱无章的东西,抓关键问题。例如,“这些问题中,我觉得最重要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最有价值探讨的问题是什么?”

“归纳”在于要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找出它们的共同规律。可以和伙伴头脑风暴,说说自己的问题,再把各自的问题进行梳理、合并,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可以用一个大问题来归纳,把几个小问题合成一个大的问题。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蔡龙浩同学在第一届中学学生好问题大赛中提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如何产生疑问的?”这就是一个反思的问题。

提出“反思的问题”,我们要学会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这个问题的?检查一下自己的计划是否明确。我接下来做什么?我怎样最好地来处理下一步、下个挑战?当我达到这一步时,我做过什么?什么是做对的,什么行不通?别人做过哪些尝试?可能对我有什么帮助?我需要怎样来改变我的研究计划?我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方法与步骤,与别人比是否合理?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当能这样去思考的时候,就是在“反思”。

有时候,我们的思想会天马行空;有时候,会有忽然之间冒出的念头;有时候看着这个事物,想到的却是别的人或事……这些都是奇妙的问题。

想要提出奇妙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想“假如你是……?如果你在……?为什么不是……?”

孩子满脑袋都是“?”,但什么才是“好的问题”?这个手册给出最强“提问攻略”!

“天真好奇、敏锐捕捉、大胆想象、深度追踪、合理推理、谨慎求证”,专家们总结这24个字可以概括提出“好问题”的基本方法策略,拓展眼光和视野,跳出当前和已有学习局限,学会提出好问题吧!

照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