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笛子大师俞逊发,他曾说:艺术是不能教的
转自:上观新闻
笛子大师俞逊发已辞世18年,但他和他的音乐未曾被人们遗忘。
1月6日晚,《一笛千古知音在》俞逊发纪念音乐会在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上演,上海民族乐团笛子声部的演奏家们同台演绎俞逊发创作、演奏的经典作品,在笛声中缅怀他。
俞逊发
俞逊发小学毕业,用两毛钱的笛子开始练习自己的笛艺,一天苦练十几小时。他的演奏既传承和发展了饱满圆润、柔婉清丽的南派风格,又领悟了粗犷豪放、高亢热烈的北派风格。他还在笛子作品创作、器乐改良和人才培育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俞老师的一生是一代典范,一种追求道艺一体的品格与风范。”乐团笛子声部首席金锴说,“今天我们在这里缅怀俞老师,发现整理其生命轨迹与艺术生涯。”
乐团笛子声部首席金锴
音乐会上,开篇《远方的思念》,乐团演奏家赵韵梦与高雅演绎排箫,诉说对俞逊发先生的怀念。三首笛子独奏《喜相逢》《三五七》《姑苏行》由赵韵梦、高雅、王泽接力呈现,都是俞逊发演奏的版本,融合了戏曲与江南丝竹等音乐风格,展现俞逊发对经典作品独到的理解。
根据古曲《塞上曲》改编的《妆台秋思》,展现了俞逊发对传统文人音乐的探寻,由乐团笛箫演奏家邓华春和箜篌演奏家刘宣邑共同演绎。俞逊发演奏的古曲,温厚圆融,用笛音传递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妆台秋思》
俞逊发生前挚友、文化评论人林谷芳曾写道:“俞逊发笛子最能穿透人心的也就在它所表现出来的深刻人文气息。俞式的艺术在平和悠远的根基上,所表现的意境、实是糅合了文人的感怀与道家的浪漫。”
除了中国传统的民乐作品,俞逊发在充分展现中国竹笛特性的基础上,也诠释过不同风格的东西方曲目。他还开创了近20种演奏技术,并研发出“口笛”,在音乐会上演奏。乐团演奏家顾剑用口笛演绎了俞逊发改编的罗马尼亚民间乐曲《云雀》,用丰富的技巧模拟云雀热烈欢乐的鸣叫,展现蓬勃的自然生机。
《远方的思念》
俞逊发曾说:“艺术是不能教的。”生活的历练与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领悟,使其展开全新的人文思考,创作并演奏了一系列具有个人风格特色的优秀曲目。其中,《琅琊神韵》和《秋湖月夜》堪称双壁,此次由俞逊发的学生、乐团演奏家钱军和乐团笛子声部首席金锴合作。
《牡丹亭组曲》是俞逊发与其笛乐好友吴华的呕心之作,作品糅合竹笛声音特质与昆曲韵味,虚实相间的效果带来许多想象,为竹笛的表现力与创作形式开辟新路。
演出最后,钱军携乐团演奏家带来笛子协奏曲《汇流》,该曲由俞逊发以水的各种形象为灵感创作,展现“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意境。《汇流》中的涓涓细流从庐山“仙人洞”写起。为了知道水滴的音乐性,俞逊发在仙人洞听水四小时,发觉水滴之声不是单个音,而是由两个音叠成的。他将此发现用于笛曲,让人们在笛音中听到了水滴。
作品尾声,乐团特邀俞逊发的学生和不同艺术高校的30多名青年学子在观众席共同吹奏,他们其中有的还特意从外地赶来上海。
台上台下同奏
“转眼,俞老师已经离开18年了,国乐传承,如今看到乐团年轻演奏家们从筹备到呈现这台音乐会所付出的努力,非常感动。”作为俞逊发生活中的伴侣、艺术中的知音,上海民族乐团阮声部首席刘波说。
上海民族乐团阮声部首席刘波
栏目主编:李君娜图片来源:上海民族乐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