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守护“净土”?这场会议为土壤修复“把脉”

2023-11-07 22:30:24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土壤环境质量事关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安全。11月6日,第三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在南京召开。1000多位行业专家、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话“绿色低碳修复”,围绕我国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领域的新进展、新认识和新成果进行交流,为土壤修复“把脉”。

如何守护“净土”?这场会议为土壤修复“把脉”

自主研发,新产品纷纷亮相

近年来,随着对土壤污染防治的越发重视,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大会期间,最新的土壤治理技术和装备纷纷亮相。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土壤修复的企业之一。公司副总经理李书鹏介绍,10年前,他们就在南京燕子矶完成了“小南化”地块修复项目。当时“小南化”地块土壤污染严重,公司采用化学氧化、微生物修复等工艺进行了整体修复,如今已经变成了安全健康的绿地,为燕子矶滨江新生奠定了基础。

“这一次,基于绿色低碳的背景,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技术与装备。”李书鹏介绍,以新一代污染土壤淋洗技术为例,该技术通过物理分离和增效淋洗手段,可以把绝大部分污染物集中到泥饼中,而其余洗干净的土壤可以回收再利用,这样就实现了污染土壤减量化和资源化。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很多的项目上得到了很好应用,目标就是能够实现土壤资源再利用。

“地下水是解决土壤污染问题最为关键和本质的核心。简言之,如果地下水没有治理干净,随着地下水水位和流向等一些因素的变化,原来治理过的土壤可能又会重新被污染。”森特士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渊表示,国家针对地下水治理也下了大功夫,在各地设置了很多深浅不同的监测地下水的监测井,“这些井目前的数据不是实时反映到政府主管部门,而是需要在一定周期后进行人工取样,再送到实验室检测后发布。”

“公司联合国内科研机构自主研发数字化在线感知终端,已取得一些成果。这个大概两个话筒大小的终端,我们命名为‘悉井’,可以实现对地下水10-15个指标的实时感知,这种动态监测更有利于我们掌握地下水状况。”叶渊介绍,“悉井”所展现的是非常精准的动态过程,而不是过去固定时间点上的情况,这有助于推动了地下水监测井数字化能力的提升,将会为地下水治理和防控带来积极影响。

持续攻关,技术从“跟跑”到“并跑”

和其他污染物不同,土壤一旦被污染是很难被“看到”的,而且修复难度较大,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治理。

“我们要对土壤污染进行源头控制,从源头控制好后,就防止了污染新增;对存量的污染,通过政策引领,我们要进行土壤污染修复的一系列专项行动,进行整体的土壤修复。总体上来看,目前污染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军表示,做好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和合作。接下来,实验室将加强协同,围绕关键科学问题、技术推广等开展深入合作,推进盐碱地治理、重金属污染治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地保护土壤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

2018年,记者在采访首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时,业内专家当时曾表示,我国土壤修复技术的成熟度、系统性以及技术在场地的实用性等,与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现在情况如何?

“近年来,我国的土壤修复技术取得明显的进步。过去,我们跟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存在一些差距,但是近年来经过我国科学家的持续努力,一项项土壤修复的难题被逐步攻克,我们从最初的‘跟跑’,到现阶段其实已经实现了和国外‘并跑’,甚至部分技术我们已经达到‘领跑’。”王玉军表示。但他也坦言,在装备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在技术进步的加持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在装备上也会赶上来。

根据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到2030年,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为此,全国各地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都在加大污染地块防治力度。土壤污染修复工作难度大,资金要求高。

“‘十四五’期间,中央土壤污染防治资金起超130亿元,其中江苏累计获得中央资金支持超4亿元,但这远不能满足土壤污染治理的现实需求。”江苏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斌斌表示,为有效解决污染土壤修复资金来源问题,江苏省环保集团于2021年会同省政府投资基金共同成立总规模10亿元的疌泉金环土壤污染防治基金,该基金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土壤污染防治投资基金。

基金成立以来,江苏省环保集团结合江苏土壤修复治理需求,不断创新投资理念与投资模式,采用股权投资、“股债”结合等市场化方式,引入银行、民营企业等社会资本,通过多元化渠道解决土地污染防治筹资困难的问题。现已投资1.5亿元推动滨海工业园区土壤污染治理,还联合“省-市-区”三级国资助力无锡梁溪“十四五”国家级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

前景“光明”,但仍面临不少挑战

近年来,我国土壤污染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迈入一个新的阶段。会场内外,不少企业纷纷表示,对土壤修复行业未来“看好”。

“国家现在对土壤污染防治越来越重视,土壤修复产业前景可观,我们很有信心。”无锡生量环境工程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郜铭表示,通过这次会议,公司会和一些科研院所、高校以及专业团队多接触,争取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合作。各大研究机构在土壤修复方面进行了大量研发,一旦这些科研成果投放市场,作为应用技术型企业,会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来综合考量进行使用。

行业发展前景“光明”,但也仍然面临不少挑战。

“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土壤污染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少技术存在成本高、周期长、二次污染等瓶颈问题,亟待解决。”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中国土壤学会名誉理事长沈仁芳认为,广大科研工作者、企业代表一定要抓住当前国家土壤污染防治的迫切需求、以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技术有效攻克土壤修复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效推广土壤修复技术,培育健康土壤,为保障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与国民健康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不少企业表示,现在不少污染修复技术已经能够安全投用,但是成本较高依然是个难点。长期、绿色、高效的修复技术,应该是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

“人才一直是土壤修复行业的短板,尤其是缺少能够解决修复项目上实际问题的人才。”李书鹏表示,“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我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环境领域职业资格建设的提案》,提出尽快启动环保工程师执业资格注册工作,提升环保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到中国的环保事业中来。目前该提案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回复,环保工程师执业资格注册工作有望排上日程。”

守护土壤安全,需要大家携手并进。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土地与水资源官员佟玉欣说:“中国有不同的作物系统,有不同的生态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农业生态系统,可以为全球很多国家提供好的措施,所以我们希望未来能够加强与中国、江苏省、南京以及相关的科研单位合作来促进全球的土壤污染治理,实现粮食安全,减缓气候变化。”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许海燕姚政宇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