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运动对肿瘤患者有益

2024-11-07 06:05:28 - 南宁晚报

一、运动对肿瘤患者有什么益处?

癌因性疲乏广泛存在肿瘤患者之中,它包括身体、情绪和认知方面的疲乏,与恶性肿瘤或其治疗有关,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存在深刻的、持久的影响。

大量研究证明,适度运动可改善肿瘤患者的癌因性疲乏,以及抑郁、焦虑情绪,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免疫系统,提高抗病能力。因此,肿瘤患者的运动不以增肌、减脂为目的,而是协助改善身体和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治疗和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以往,大家对这一点并不了解,加上患肿瘤后,一些人对运动产生恐惧、抵触心理,认为自己应该以“休息”为主,而放弃运动。殊不知,对于不同的肿瘤,应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并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且事实也证明,选择与患者自身相适应的运动,不仅能改善患者的精神面貌,还能促进疾病的预后。

二、肿瘤患者要设立怎样的运动目标?

有些患者要求自己每天走1小时,甚至有些还用计步器计算,要达5万步。这种运动目标合理吗?

其实,在肿瘤康复或者治疗过程中,患者需根据自己每天的体力状态适度运动,做到身体微微出汗,消耗掉六七成体力就可以了。无需硬性规定一个具体的量,更不要让体力透支,甚至运动到精疲力竭。

运动的方式有很多,不局限于跑步、做器械,慢走、太极拳、八段锦等都适合肿瘤患者,即使与家人一起去买菜,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同样能够达到运动的目的。关键在于,和家人在一起,通过适度运动达到身心愉悦,有助于肿瘤疾病康复。

总之,运动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地建立一个常态的运动习惯。

三、肿瘤患者采取什么样的运动频率最为合适?

总的来说,肿瘤患者应以缓和运动为主,针对不同肿瘤,需充分考虑疾病与治疗影响。例如: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要加强胸部的运动锻炼,来改善呼吸功能;乳腺癌根治术后要加强上肢的活动;对于局部截肢或伴有脑血管病的患者,还应配合相应的局部运动和功能锻炼等。

肿瘤患者的运动应循序渐进,开始时运动量要小,随着患者机体功能的改善,运动量可逐渐加大。达到一定强度后,可以维持在此水平上坚持锻炼。运动过程中,切忌突然加大或无限加大运动量,以免发生副作用。在感到非常疲劳或疲倦时应及时休息,不要做超出体力耐受之外的运动。适当保存体力才能更好地进行抗癌治疗。虽然运动对肿瘤患者的康复有一定帮助,但并非一日之功,只有长期坚持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运动频率的选择因人而异,可咨询医生后再做选择。总体来说:

1.运动频率:每次连续运动20~30分钟,体力不佳者中间可休息3~5分钟;每周3~5次。

2.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辅助以耐力及力量训练。

3.运动强度:低强度和中强度为宜。

4.推荐运动:快走、慢跑、瑜伽、太极拳、健美操、游泳等。

四、肿瘤患者运动前的安全须知

1.运动环境:选择平坦开阔、空气流通及有安全设施的场所,例如公园、健身房等,注意避免下雨、路面不平整等危险因素,防止跌倒的发生。二是若患者有免疫力下降的情况,应避免在人群密集场所锻炼,外出时请戴好口罩,做好自身防护。

2.不同患者运动注意事项不同:应注意咨询医生,避免不安全情况发生。

(1)有骨折高危风险以及骨肿瘤或骨转移、血小板降低的患者应避免有肢体碰触的运动。

(2)有心肺功能疾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应避免过度运动。

(3)有共济失调、头晕和外周神经感觉障碍的患者,要避免需要共济平衡的运动及自由重量级的抗阻运动。

(4)有造口、妇科肿瘤以及腹部、腹股沟或下肢有炎症的患者,参加举重运动前必须得到专业医生的许可。

(5)有PICC导管、造口的患者,要避免做手臂拉伸和腹部核心的运动项目。

(6)有严重贫血的患者运动前必须咨询医生,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才可锻炼。

最后,出现任何不适,都应停止锻炼,并及时就医,比如体温异常升高、皮下瘀斑等出血倾向、白细胞低于正常值、病情复发等。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