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好客亦奋进,向创新要活力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本报记者 | 刘 政
从济南到东营,过潍坊至青岛,跟随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组织的中央媒体青年编辑记者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的步伐,深入到山东企业一线,一切都变得“具象化”“易感知”——从向创新要活力的科创“独角兽”,到向改革要动力的老国企,抑或是地区间的产业联动“握指成拳”,好客山东亦是奋进山东,百川东到处,万物正蓬勃生辉。
积聚:硬科技“萌发”
“腿骨折了需要拍核磁共振,进入检查舱的那几步总是很艰难。我们的设备将极大改善这种情况,提供更加舒适、精准的检查体验。患者只需要坐在那里,就能单独对患肢进行检测。”奥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新医疗”)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李培勇讲起产品来深入浅出,“当前的磁共振设备以全身扫描为主,骨折拍片,而我们自主研发的‘3.0T四肢关节磁共振成像系统’体积更小,四肢、手指都可以单独成像,越是小关节越清晰,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该系统已获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正在加速落地。”
记者了解到,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位于山东潍坊的奥新医疗拥有各类知识产权69项,从事科研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30%以上,在超导技术领域和医用磁共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突破了液氦零挥发、磁共振整机成像技术等一批“卡脖子”问题。目前,奥新医疗正在进行1.5T大孔径介入磁共振、3.0T新生儿磁共振、1.5T放疗定位磁共振等前沿精准医学影像装备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工作。
精心孕育的硕果固然可喜,正在绘就的蓝图同样令人期待。
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一项以“地热能”替代化石燃料能源供热系统的“焕新工程”正加力实施。到2025年,全区将实现1480万平方米地热能供暖全覆盖。不仅每年可减少财政补贴资金约1亿元,预计每年还可减少标煤消耗2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5万吨。
东营明汇新能源有限公司为该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该公司总经理李吉武表示,东营地区地热能源丰富,但以砂岩地质为主,有回灌困难的问题,“我们自主研发的砂岩地质100%负压回灌技术能实现‘同层等量回灌,取热不耗水’。不仅能将地热水的热量‘吃干榨净’,还可以减轻大量开采地热田带来的热储寿命缩短、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
破冰:老国企“焕新”
不仅新兴科技企业蓬勃发展,老国企也通过改革重新出发。
2020年7月,山东省委、省政府联合重组原兖矿集团、原山东能源集团两家省属骨干企业,成立全新的山东能源集团,从业人员达20.9万。
4年来,山东能源集团投资100亿元建成1650万吨煤炭储备能力,圆满完成历年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煤炭增储保供任务,累计保供电煤1.3亿吨,向社会让利约302亿元。4年累计上缴税费1897.45亿元,实现社会贡献总额5766.64亿元。
“改革有阵痛,但不改革就是长痛。”山东能源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张若祥介绍,集团以产业重组实现“横向联通”,以区域整合打通“纵向关节”,打破产业、区域和原二级公司管理架构,完成营销贸易、物资供应、电力、化工、新材料、地勘资源和装备制修及矿用材料等产业板块整合,真正实现“握指成拳”的发展合力。
远眺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无人驾驶车精准地运送着集装箱,成片的巨大桥吊穿梭其间,重达数十吨的集装箱被轻巧地抓起、精准堆码。
同样的画面,每天也在日照港、烟台港、潍坊港等港口“上演”。山东半岛26个大小不一的港口,随着山东省港口集团的设立,从独自发光的“珍珠”凝结为坚固稳定的“光环”。
从“一群港”到“港口群”,5年来,山东海洋港口群实现蝶变跃升,已成为我国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重要交通枢纽。如今,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进位争先,分别位列全球沿海港口第四、第七、第十。渤海湾港货物吞吐量由港口组建之初的1600多万吨跃升至5000多万吨,1/3箱量来自融合助力。新兴业务对山东港口的利润贡献度达32.5%,营业收入占比达79.5%,改革从“物理整合”走向“化学融合”。
国企改革关键在人,成果也在人。“人是第一位的。”张若祥介绍,山东能源集团通过对总部机关机构实行“全体起立、竞争坐下”,实现机构减少45%,机关中层干部平均年龄降低5岁。同时,推行宽带薪酬体系,提升绩效工资占比至60%,采取股票期权、超额利润提成、限制性股票等方式,累计对23家企业实施中长期激励,从根本上解决人员能上不能下、员工能进不能出、收入能增不能减问题。
青岛港QQCTU固机队又被称为“吊具医院”,在青岛港内往来的巨大桥吊就需要他们来进行维修。固机队队长王树元告诉记者,“桥吊操作过程中,吊具需要抓取集装箱,每天都需进行检查和维修,是我们工作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我们也专注研发,去进一步提升桥吊操作和维修的效率。这里面有兴趣爱好,也有单位的激励。”
从1999年就开始从事大型设备维修管理工作的葛长清师傅,谈起工作的获得感:“我虽然没有领导职务,但是有职称,一样能拿高工资,这很公平。”
畅流:风光“一盘棋”
海风吹过,带起风力发电机片片雪白的扇叶;阳光遍洒,海面上的光伏板映照着粼粼海波……在山东,自然禀赋得以充分利用,化为生产生活的宝贵能源。
在山东能源集团济南总部的总调度室内,火电、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各发电类型生产情况在大屏幕上实时呈现,总调度室主任助理吴绍辉指着一块分屏介绍:“来自东营海风的电力正以最快速度输送临沂。”
东营广利港码头,正是为满足风电大型装备出海组装需求而设的。东营市广利临港产业园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生伟告诉记者,随着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的全面起势,广利港区通用码头二期工程建设已然开工。
“项目计划总投资7亿元,建成后年设计吞吐量为65万吨,风电机组150套,配备大件专用起重机,为海上风电装备装船下水服务,满足渤中海上风电基地建设需要。”李生伟说。
几个巨大的红色门机和履带吊高耸矗立,与不远处堆场上一排排巨型白色风电机组叶片、塔筒等交相辉映。这些风电装备组件来自位于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的山东金雷新能源重装有限公司。
忙碌的车间内,大型数控机床轰鸣运转,工人正在对风力发电机零部件进行细致的检测。
“我们主要生产主轴、轮毂、底座、连体轴承座等5兆瓦~30兆瓦高端风电核心部件。”山东金雷新能源重装有限公司综合部负责人刘凤伟介绍说,公司客户覆盖西门子、美国GE、金风科技、维斯塔斯、远景能源、上海电气、中国海装等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主导产品风电主轴全球市场占有率达35%以上,位列全球第一。
同样在广利港码头出海的,还有国家能源集团国华HG14海上光伏项目1000兆瓦项目的巨大太阳能硅板。
今年7月,该项目完成首个光伏平台海上吊装,是国内首个开始实施的兆瓦级海上光伏项目,也是国内首个采用大型海上钢桁架平台式固定桩基式光伏项目。
“平台基础结构采用钢管桩,结构强度高,能够有效抗击冰荷载及浮冰的影响。”该项目负责人张泽成介绍,通过实行海域立体分层开发策略,可以实现渔业养殖和光伏发电互融互补,有效提升工程海域的空间利用率和整体开发收益。
从煤电装机占比曾达80%的煤炭大省,到新能源装机超1亿千瓦的绿电大省,山东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推动煤电行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胶东半岛核电、海上风电、鲁北风光储输一体化等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建设。预计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年内将历史性超过煤电。
澎湃:“刮目”看山东
微风吹拂,麦浪簌簌。稻穗或青或黄,高矮各异。成片的“补丁田”,构成了眼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以下简称“东营基地”)的亮眼风景。
田野中,耐盐碱的水稻、大豆、小麦、花生、藜麦、马铃薯、苜蓿等粮食、绿肥作物正在蓬勃生长,而其背后不乏数字化、数智化的支撑——通过试验场内的数据记录仪,可以即时收集监测点附近的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等数据信息。精准的数字化模式,助力盐碱荒滩化为了“中原粮仓”。
记者了解到,东营基地占地2200亩,试验示范农作物48种940个品种,取得新技术成果23项,是黄河三角洲首个关于盐碱地种植制度的长期定位试验场,探索着盐碱地不同轮作、间作、套作等种植制度在未来农业发展中的可行性。
目前,我国种植范围最广的大豆品种“齐黄34”正是由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在此育成。
“‘齐黄34’具有高产稳产、高蛋白高油、高豆腐得率、抗病、耐逆、广适等特性,是一个很全面的‘优等生’。”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贾曦告诉记者,新近育成的旱地小麦新品种“济麦60”在今年的测产验收中实现了亩产511.88公斤,再次刷新中度盐碱地小麦单产纪录。
“盐碱地是一柄‘双刃剑’,会赋予作物更多的特性。”贾曦告诉记者,盐碱地里的作物口味往往更好,放在冰箱里也会更耐储存。
从“以地适种”到“以种适地”,再到“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对盐碱地的研究,正不断走向深入。贾曦建议,进一步提升盐碱地科研创新的组织化程度,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技术集成示范等合理分工,强化上下游创新联动和横向协同,构建充满活力的全国性盐碱地科研创新网络体系。
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东方影都,《流浪地球》《万里归途》等电影均在此拍摄。据统计,在青岛东方影都拍摄的影片累计票房超300亿元。
“这套影眸科技自主研发的穹顶光场,是亚洲唯一的超高速微米级面部扫描系统,能够全流程自动化输出高精度可驱动的超写实数字人脸模型。”东方影都技术服务部三维扫描工程师朱红昌说,过去想要生成“毛孔级别”的16K清晰度,整个流程可能要3~6个月。但通过穹顶光场,几天就能完成。影视产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从大海到田野,从制造到育种,从能源、医疗到影视,山东就像一名“全能型”选手,在改革与发展、守正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懈奋进。
如今,这条奋进路正越走越宽阔,不仅惠及山东,更辐射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