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万元GDP用水量下降21.4%,确保湟水一江清水向东流
“九曲黄河万里沙”。作为黄河一级支流,横贯青海省西宁市的湟水河曾经两岸荒滩遍布,河水中泥沙混杂。而如今,河岸两侧林深草密、湿地连片,溪流清澈见底,步道曲径通幽。
在11月7日召开的“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西宁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当被问及湟水河(西宁段)治理的相关举措时,西宁市副市长韩兴斌从四个方面展开介绍了取得如今这份成绩的具体措施。
在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近年来,湟水河(西宁段)水质清了、水面净了、景观也越来越美丽,想问一下是采取了哪些重点具体举措,才改善这么明显?”对此,韩兴斌表示,去年以来,西宁全力开展湟水流域水质综合整治攻坚行动,逐一补齐短板弱项,湟水河小峡桥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小峡桥断面水质2024年一季度为Ⅱ类,上半年在生态环境部公布的3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变化城市排名中位列第六,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成色更足。
据韩兴斌介绍,取得如今的成绩,西宁主要作了四个方面努力。
一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利用。坚持“四水四定”,系统谋划“一城两环四网”高原生态水城布局,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刚性约束(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全市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实现全覆盖,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十三五”末分别下降21.4%和42.7%,在青藏高原率先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并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
二是推动水生态保护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深入开展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等专项行动,积极探索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十四五”以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7.13平方公里。深入推进水生物多样性保护,投放花斑裸鲤鱼苗16万余尾,成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构建了“分布均衡、功能完备、结构稳定”的林草湿地生态系统。深度谋划实施湟水重点水系水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工程和北川河、火烧沟等水生态系统修复治理工程,北川河治理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三是深化水污染综合防治。2017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以来,先后开展河湖“清四乱”、村庄清洁行动等专项整治,清除河道垃圾及固体废弃物16万吨。持续推进农业生产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农用残膜和农药兽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90%以上,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6%以上,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89%以上。连续6年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年使用有机肥面积达56万亩,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结合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面完成了涉及西宁市的47座小水电退出或整改任务。深入开展湟水河枯水期专项检查和常态化涉水企业驻场督导、突击夜查,联合海东、海北共同签署湟水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上下游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在全省率先推广水环境应急“南阳实践”,做到严在平常、管在日常。
四是全面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在全省率先建成市政排水管网地理信息“一张图”,完成主城区2142公里排水管线探测。深入实施道路排水管网优化和排水箱涵改造,整治管网混错接点位806处、缺陷375处,目前这项工作还在持续推进,能够有效提升城市排水基础设施承载力。创新湟水流域入河排口“一图一表一账”精细化治理模式,生态环境部交办的1689个入河排口完成整治1665个,完成率98.6%。相继实施第三污水处理厂扩能改造、第六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项目,新建湟乐污水处理厂、多巴污水处理厂、北川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从2022年的41.75万吨/日提升至目前的62.75万吨/日。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累计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327个,城乡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显著提升。
韩兴斌表示,西宁未来将把湟水河流域(西宁段)治理作为治水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坚决守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大后方,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