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大学:让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2024-11-07 16:44:16 - 中国教育新闻网

一个大型圆柱体,长4米、直径1米,模型体量居世界首位;工作温度可达425摄氏度,压力可达35兆帕;最大地层倾角可达45度;可模拟任意井网井型的重稠油开采环境……在重庆科技大学实验室内,这个被称为“大三维”的实验装置,由该校历时4年自主研发,也是该校系列优质科技成果走向生产线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重庆科技大学认真落实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战略部署,着力探索油气开采重难点问题,让高校科研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

探索一:提高稠油采收率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也持续增长。”重庆科技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院长戚志林介绍,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很高,先后在2017年和201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天然气进口国。

虽然我国海上稠油资源量非常丰富,但常规稠油热采技术存在热量利用率低、蒸汽制备成本高等诸多难题。

“产业需求在哪儿,科研方向就在哪儿!学校很多科研成果,就是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难题中产生的。”重庆科技大学校长赵明阶说,重庆科技大学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主动走出去,联合石油企业,优化实验室配置。

室内实验测试数据显示,超临界多源多元热流体驱油效率比常规蒸汽高出近15%,预计可提高稠油采收率近10个百分点。但从室内试验走向规模化应用,并不容易。

“超临界多源多元热流体注入后究竟效果怎么样?”在戚志林看来,这是应用过程中首要需要回答的问题。随着超临界多源多元热流体的不断注入,热流体在地层中的加热范围不断扩大,超临界区域不断扩展,可能有其特殊的规律。

能否研发一套设备,在室内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地下注入过程和特征?翻文献、询专家、走访国内外高校和研究院所……戚志林与团队反复修改设计方案,一次次计算、桌演、优化,攻克稠油注超临界多源多元热流体室内物理模拟系统技术难关。

对稠油注超临界多源多元热流体过程的物理模拟,除了高温密封,温度压力监测也是关键,怎么在模型箱内安装“眼睛”?戚志林通过广泛调研,优化设计,实现了在几米长的本体模型上设置几十个到上千个温度和压力测点,在不影响渗流场的前提下实现对温度、压力分布和时变特征的实时监控。

探索二:气田水侵规律及防控

让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戚志林的实践是重庆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一个缩影。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气田储层性质多变,气水关系复杂导致水侵机理及侵入规律认识不清,防水控水难度很大。

水是从哪里侵入到储层内的?一个下雨天,戚志林独自走在校园里,看着地下的雨水沿着固定的路径流到下水道,“地层水侵入储层也一定有特定路径,这些路径符合一定的规律。”

在随后的日子里,水侵路径、水侵动态储量变化、气井见水时间、水封气再动用等方面的实验、理论与技术渐渐地都有了答案。非均质多重介质有水气田水侵实验评价、千万级网格精细数值模拟、非均质多重介质有水气田水侵动态评价及防控等多项关键技术得以创新。

该项成果《四川盆地碳酸盐岩气田水侵规律及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获评为2021年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支撑普光和安岳2个特大型有水气田累产超1700亿方,并在塔里木盆地和土库曼斯坦阿姆河气田等国内外有水气藏开发中推广应用,在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的同时,促进了川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探索三:连续管安全高效作业

提高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效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需要奋力攻克“卡脖子”的技术瓶颈。

油气开采对复杂非常规油气井工程提出了重大需求。在非常规油气开发过程中,老井、死井、深井等复杂油气井问题越来越多,采用连续管技术,虽可实现非常规深井老井侧钻、死井复活等安全高效钻井与增产作业,但连续管作业流阻大、携岩难,摩阻大、易疲劳,易引发井漏、井喷、卡钻及疲劳失效等井下复杂事故。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教授侯学军带领团队每天驻守在钻井现场,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历经多次失败后终获突破,目前,该项成果《复杂工况井下连续管安全高效作业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已获评为2023年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在川庆、江汉等地油气田获推广应用。

原标题:重庆科技大学:让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