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第一辆公交 敞篷卡车

2023-02-07 03:35:15 - 上游新闻

重庆第一辆公交 敞篷卡车

重庆第一辆公交 敞篷卡车

重庆第一辆公交 敞篷卡车

重庆第一辆公交 敞篷卡车

□陶灵

1929年4月,重庆母城修的七星岗到曾家岩的第一条公路还没完工,一名巨商就从上海买回一辆美国轿车,这也是重庆城第一辆汽车。一个月后,重庆的第一条公路上出现了第一辆公交车。名字虽叫公交车,其实就是一辆敞篷卡车,车厢放长板凳当座位,开起来颠簸不平,乘客坐着比站着还难受。

最早公交线路

只有3.5公里

民国时期重庆有一个巨商叫黄云陔,是重庆城最大的买办,抗战期间蒋介石官邸所在的著名南岸黄山,就是他卖给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1929年4月,重庆城七星岗至曾家岩第一条公路还没完全竣工,黄云陔就从上海买回一辆美国“雪佛兰”牌轿车自用。据说,轿车用船运到朝天门时,因码头上没有公路,只得由力夫抬到了公路上,这是重庆城第一辆汽车。

一个月后,重庆城第一条公路上开始有公交汽车营运。7个月后,出租汽车也开始出现。

照常理,公交车有运行线路,出租车按区域营运,可老重庆城只有这一条公路时,线路和区域全在这3.5公里公路上,公交车与出租车的性质不好区分,只能是大车叫公交车,小车为出租车。

重庆的第一辆公交车是敞篷卡车,车辆货厢里安放着长板凳当座位,从七星岗到曾家岩往返一次,每票大洋一角。这种由卡车代替的客车,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重庆边远区县时常出现,笔者幼年时曾坐过。卡车的减震性差,又是行驶在坑坑洼洼的碎石公路上,坐着硬板凳,颠簸起来震得晕头晕脑的,还不如站着舒服。

当年12月上旬,重庆“三飞”车行购回帆布篷的小轿车投入营运,算是老重庆第一辆出租车。它不仅是小车,而且按趟收费,从通远门至曾家岩,来回接送一趟,收银元1.2至2元。

重庆人很容易就接受了出租车这种新生活方式。当年底,短短的3.5公里公路上,已有出租车20多辆。到第二年7月,重庆的汽车行已有32家,并成立了自己的同业公会。

汽车在重庆城出现,让王伯忠看到商机,他刚从上海汽车学校毕业归来,当年便在领事巷创办重庆第一个驾校——重庆汽车驾驶传习所。

车票价格

相当于十多碗小面

为改善市内交通条件,发展城区公共交通,1933年,当时的重庆市政府公布了《公共汽车招商承办条例》。卢作孚、何北衡等9人筹资,组建了重庆市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这是重庆第一家专营城市公交线路的汽车运输企业。9月20日,该公司第一辆柴油客车开始经营曾家岩至七星岗线路,12月5日延伸至旧城区小什字为终点。紧接着又添置5辆汽车,分曾家岩至两路口、至七星岗、至较场口、至小什字四段行驶,每段票价银元5分,车票有临时和长期两种。

这个票价按当时的购买力计算,可买10多碗小面,普通市民消费不起,再加上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内部经营管理不善,两年之内,曾两度停业。1936年,重庆市政府拨款资助,增购汽车16辆,才恢复营业。

重庆公交车开行之初,没建候车站棚,在沿线的路边电杆上涂上红色标记,乘客根据这种标记候车。

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迁至重庆,大量人口拥入,是发展城市公交的好时机,但该公司因资金不足,不能添购新车。为解决市民出行难的问题,由四家国家银行组成的“四联总处”注入资金100万元作为官股,增购汽车76辆,将商办的公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改为官商合办。1941年4月,重庆市政府又决定,该公司改由政府独资经营,成立重庆公共汽车管理处,原商股一概退出,政府拨款退还原商股本金,并加还利润。此时,公共汽车管理处共有汽车135辆、职工1437人。

当年的汽车虽说是稀罕物,但并没因其贵重而松懈监管。公交和出租汽车开始发展后,重庆市政府颁发了系列管理办法,对驾驶员、载客量、牌照等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和处罚规则。特别是针对非法从事营运的自用车,即现在所谓的“黑车”,打击力度非常大,不仅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出面,还有驻军配合。1933年10月,重庆市长潘文华和四川省公路总局局长、重庆警备司令联名颁布取缔自用汽车营业办法,规定自用汽车不准搭客营业,如愿营业,必须遵守市政府核准的一切营业办法。1939年5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海棠溪、两路口分别设置交通管理站,维持行车秩序,取缔、查处无证经营和违章车辆。

抗战时的汽车曾经烧木炭

但是,老重庆的公交车和出租车并没发展壮大起来,牵制原因除道路、车票价格外,最主要的是燃油问题。

20世纪40年代前,汽油几乎全部依靠进口,油价十分昂贵。著名实业家、湖南建设厅技师向德说:“外国油行好比插进人体内的吸血管,把中国人的血吸走了。”1932年,他研发了一种“木炭车”,利用木炭燃烧时产生的煤气,作为汽车引擎的原动力。抗战期间,重庆成为国内运输枢纽,汽油不仅昂贵,还异常匮乏,“木炭车”为完成抗战物资运输任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7年1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公布《统制汽油消费办法》,以保证抗战物资的运输。

重庆有一个学化工出身的实业家叫任宗德,抗战期间为寻找油源,曾带人到金沙江一带考察,未获成功。后来,他通过所学和掌握的化工知识,在四川广安、内江和重庆江津陆续建起酒精厂,用白酒蒸馏提炼高纯度酒精代替汽油,作为汽车动力燃料。任宗德也因此获得丰厚利润,还为中共南方局和《新华日报》提供资助了大量的周转资金。抗战胜利后,他用酒精赚得的钱,投资拍摄了一部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

1944年3月,设在重庆的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又研制出桐油发动机,安装在汽车上。194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运输管理局禁止汽车使用液体燃料,令将使用的汽油旧车,改装为“木炭车”。可见当局为解决汽车燃油问题的确大感头痛,想尽了办法。

抗战时,重庆城的私营出租车没有汽油供应,基本上停运了。城内公交车分三类:一是特别快车,只停几个大站,不管在哪站上下,票价一律25元;二是专车,来往于政府机关集中区上清寺与商业区都邮街之间,也只停大站,每票25元;三是公共汽车,停靠站点多,比较慢,一律15元。城郊公交客运线主要开行石桥铺、九龙坡、磁器口、歌乐山、青木关、北碚等地。因内迁的工厂、学校、科研单位、政府机关等大多分布在城郊,城内的居民为躲避日机的轰炸,也向这些地区疏散,公共交通必不可缺。

当时的重庆公共汽车管理处为缓解出行难问题,把校车也编入公交线路营运。1941年,校址在沙坪坝的重庆大学、南开中学等9所学校的校车,由城内苍坪街开行沙坪坝、磁器口一线,每天往返3班次。抗战期间,共有复旦大学、陆军大学、璧山中学、铜梁中学等26所院校的校车,也参与了公交营运。而早在1939年5月,四川公路局每天从城内开往北碚、歌乐山、青木关等迁建区的公务班车,也利用回城的返空机会,作为公交车载客营业,缓解一些出行难的问题。

抗战胜利后,重庆经济萧条,公交车和出租车并没交上好运。1949年底,破旧的公交车仅有20辆,勉强能行驶的11辆维持着城郊6条客运线路。出租车行有两家,10多辆车,是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时一些机关处理的旧车,有办法的老板买来整修后当出租车用。但乘坐的人很少,无奈之下,这些车辆1947年先后转到上海、南京去了。

1952年6月30日,崭新的35辆公交汽车在解放碑举行出车典礼。1977年1月,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投资700万元筹建出租汽车公司,重庆公交汽车、出租汽车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图片由作者提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