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成都,像苏轼一样逛“十二月市”

2024-03-07 13:13:41 - 新周刊

去成都,像苏轼一样逛“十二月市”

去成都,像苏轼一样逛“十二月市”

成都“十二月市”也许不是中国最早的市集,但肯定是中国延续时间最长的市集。它延续千年的烟火气和人情味,塑造了成都的品格。

题图 |视觉中国

中国人过日子讲究节气与物候,不时不食,顺时而为。而一城一地有多适合过日子,地理气候与四时物产固然是基础,更重要的还是人们的生活态度。

四川人苏轼可能是古代中国最会生活的人。他20岁离开眉州,故乡故土基本上养成了他的口味与生活方式。1061年的除夕,24岁的苏轼刚到陕西凤翔任判官,弟弟苏辙寄来一首诗,与兄长分享了当年的年夜饭——“庖人馔鸡兔,家味宛如昔”。兔肉,是他们难以忘怀的四川年味。

过了两年,又是一个春节,苏辙写信给苏轼追忆家乡过年时的“蚕市”。苏轼在凤翔府收到信后,也回了一首诗,想起了更多蚕市盛景。每年三月是当地的蚕市,顾名思义,是以蚕丝制品为主的贸易集市。每逢此时,“一年辛苦一春闲”的四川乡民都会去赶集,“共忘辛苦逐欣欢”。而市场上各式各样的缫丝用具、精美的丝织品,货如连山,琳琅满目。苏轼与苏辙在其中流连忘返,“年年废书走市观”,连书也没心情看了。

去成都,像苏轼一样逛“十二月市”

能让儿童逛个不停的,当然不会是缫丝工具和丝织品。四川在唐宋时就已成为织锦产业大省,蚕市是当时最热闹的市集活动,几乎人人都会去。这样的人流量,没有生意会错过。沿街卖什么的都有,花木、果品、药品、酒品、花灯、小吃等,无所不有。正是春暖花开时节,除了逛蚕市,四川人也会去踏青赏花,把酒祝东风。

眉州城的蚕市已然如此热闹,省会成都的景象可想而知。苏轼的朋友、来自湖北安陆的僧人仲殊曾到成都一游,见识过成都蚕市期间的全民狂欢节,写下一曲小令:“成都好,蚕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溢瀛洲。”夜市上的燕舞笙歌,在很远的郊外都能听到。

如此热闹的蚕市,只是成都诸多市集活动之一种。今天成都人以踏青、赏花、进香、喝茶等休闲爱好著称,而这些生活方式在北宋时已经深入到这个城市的基因里,形成全国独一无二的“十二月市”:

“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

去成都,像苏轼一样逛“十二月市”

“要想知道成都何以能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始终是人们向往的“生活之都”,得去“十二月市”逛一逛。成都古称益州:“益,古大都会也。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其文化和物产最精华的部分,在“十二月市”都可寻见。

去成都,像苏轼一样逛“十二月市”

汉唐的成都市集,延续至今

“十二月市”的完整记载见于北宋赵抃的《成都古今集记》,但毫无疑问的是,在更早之前,成都人就有定期市集了。

锦市可能是成都第一个大规模的主题市集。最早在西汉成都人扬雄的《蜀都赋》中就提到了蜀锦和蜀绣:“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转代无穷。”既然四川锦绣如此繁盛,自然要有一个交易场所,那就是今天的锦里。

去成都,像苏轼一样逛“十二月市”

创意)

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是东晋时候的成都人常璩所著,他在里面记载了成都锦里的来源:“锦江,织锦濯其中则鲜明,濯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在晋代的成都,锦里附近想必有相当多的织户在江边濯锦晾晒,蔚为大观,才能被学者留意而记入史册。

可以推想,锦里不但是织造业基地,还是服装贸易市场,与华丽锦绣搭配的金银饰品商店也一应俱全,而织锦需要的蚕桑与各类工具当然也得在附近进行交易。每逢春蚕吐丝时节,这里会吸引大量的士农工商各色人等,得有旅馆、饭店、小吃摊等必要的服务业来接住这“泼天的流量”。锦里大概就是当时最大的锦市,也是成都最早的中央商务区。

去成都,像苏轼一样逛“十二月市”

到唐代时,成都的灯市火了。有一种说法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离长安,驻跸成都,把元宵灯会习俗带到了蓉城,每年上元节前后连办三夜,声势浩大。实际上,元宵灯会在成都由来已久,最热闹的地方就在锦里。

在初唐诗人卢照邻的五绝《十五夜观灯》中,这位成都少年记录了锦里灯会的盛况:“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花灯映在锦江里,如同璀璨银河,而九枝灯前有千金一笑,可见灯会也是很多青年男女偶遇与约会的地方。

更浪漫的是花市。成都以“花重锦官城”名垂至今,花市自唐代开始就很有名。唐人崇尚道教,崇拜花神,很多地方会在农历二月十五日(太上老君的诞辰)举办花朝节,宫廷里有花卉盛宴,民间有花市花街,到处是花萼相辉,流光溢彩。成都作为道教的发源地,又是百花之都,花朝节更为隆重。

据研究,唐代时“成都花市主要集中在青羊宫一带,到花市赏花的人们也到青羊宫中拜祭老子,进香祈福;而到青羊宫参加法事活动的善男信女们也游于花市,故‘庙会’‘花会’合一,成为成都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春日盛会。”

去成都,像苏轼一样逛“十二月市”

成都2024年“二月花市年宵花会”。(图/视觉中国)

多个市集逐渐融合,使得成都的十二月市越来越好逛。在正月的灯市,成都早春的鲜花早已摆上街头,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寺庙进香,路上除了买香之外,也会买鲜花敬神礼佛,回去时也许会到药市捎上些常用药,打包点酒食回家,很多人都被街上卖艺的、摆摊的勾留住了脚步。灯市、花市、香市、药市、酒市等,各有特色,又彼此交织,不可分离,共同组成了一个成都。

去成都,像苏轼一样逛“十二月市”

最好逛的是烟火气和人情味

“十二月市”也许不是中国最早的市集,但肯定是中国延续时间最长的市集。

苏轼爱逛的蚕市一直延续到近代。19世纪的一首竹枝词中,蚕市依旧是成都的城中盛事:“成都蚕市正春光,妇女嬉游器具场。买得鸦锄勤拂拭,夕阳桥畔种新桑。”

赏花活动和花市则从未停歇,甚至越来越流行。1936年的春天,来自湖南岳阳的文史学家刘大杰在成都花市看到了人比花多的一幕:“成都人倾城而出,买花的,卖花的,看人的,被人看的,摩肩接蹱,真是拥挤不堪。高跟鞋,花裤,桃色的衣裳,卷卷的头发,五光十色,无奇不有,与其说是花会,不如说是成都人展览会。”

稍晚几年,翻译家罗念生也在成都花市逛了一圈:“你高兴可以到处游玩,有何首乌,有灵芝草,江安的竹器,精巧玲珑,峨山的‘嵋尖’,清甜适口。倦了,你踏进酒家酌饮几杯,别忘了当垆的美人。”四川人纪旬说,那时的花市就相当于四川全省的“出产展览会”,上面会有各县的特产,诸如顺庆绸子、江油石器、江安竹黄等,到三月最热闹的时候,“左边摆擂,右边唱戏,诸般杂耍一齐集合”。

今天的成都,鲜花无疑已经成了一种日常生活,每日皆是花市。据百度地图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成都拥有大型花卉市场26个,中小型花店数量超过5200家,而另一超大城市上海的花店数量为4900余家。今年4月,成都还将以“公园城市美好人居”为主题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成都的底气不仅仅来自于“花重锦官城”的自然条件,更重要的或许是,成都人在与山川湖海、草木虫鱼的相处过程中,不自觉地养成了万物平等的观念,更喜欢自然,也更懂得欣赏人间烟火。

去成都,像苏轼一样逛“十二月市”

创意)

中国古代大体上并不鼓励女性在外抛头露面,但成都“十二月市”在唐宋间已经基本成为一个全民参与的盛会。在北宋年间担任益州知州的张咏,曾这样记录成都二月花市期间,女子三两出游踏青的情景:“春游千万家,美女颜如花。三三两两映花立,飘飘似欲乘烟霞。”在香市期间,成都更是倾城出游,不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在这一天都会一同前往寺庙宫观烧香祈福、游赏踏青。

很多竹枝词都记录了19世纪成都女性在蚕市、花市、香市、药市等公共场合的活动。有的女性会与姐妹一同出游,盛装打扮:“浓妆淡抹费安排,姊妹相邀步履偕。珍重街头须缓缓,恐他泥污踏青鞋。”男女也常常一同出游:“男人妇女沿街走,遇庙烧香礼拜虔。”还有的女性会在市集上开店摆摊:“卓女家临锦水滨,酒旗斜挂树头新。当垆不独烧春美,便汲寒浆也醉人。”

在成都作家李劼人的回忆中,20世纪初成都的庙会,最有人情味的不是热闹的买卖和香火,而是街上男女的相互张望:“就是官宦人家、世家大族的太太、奶奶、小姐、姑娘们,平日只许与家中男子见面的,在赶青羊宫时节,也可以露出脸来,不但允许陌生的男子赶着看她们,而她们也会偷偷地下死眼来看男子们。”一个欢迎女性的城市,才是真正有人情味的城市,而成都自古如此。

今天成都街头以时尚和新潮见称。人们说在成都不管是穿汉服、旗袍、cosplay动漫装、洛丽塔还是其他各式时装,路人都不会觉得奇怪,将多元视为这个城市的日常生活。这样的城市文化,不是随网红街拍而来的潮流,而是延续千年的“十二月市”,缓慢地将烟火气与人情味,植入了成都的文化基因里。

去成都,像苏轼一样逛“十二月市”

创意)

去成都,像苏轼一样逛“十二月市”

如何激活“十二月市”?

“十二月市”是农耕社会和古代商业文明的产物,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月令习俗也在退出城市生活,蚕市、扇市、桃符市等都已消失了。不过,千百年都在过“十二月市”的成都人,从来善于寻找新的生活方式。

从2024年春节开始,成都重新定义“十二月市”的月令活动,设置了新的名称与主题——

正月灯市“万家灯火贺岁月”;

二月花市“花重锦官迎春月”;

三月蚕市“全球良品体验月”;

四月锦市“锦绣时尚潮购月”;

五月扇市“欢歌畅饮消夏月”;

六月香市“玉貌花容爱美月”;

七月宝市“金玉良缘浪漫月”;

八月桂市“和美乡村丰收月”;

九月药市“道地本草康养月”;

十月酒市“佳酿珍馐寻味月”;

十一月梅市“踏雪寻梅赏玩月”;

十二月福市“辞旧迎新团圆月”。

去成都,像苏轼一样逛“十二月市”

可以看出,新“十二月市”纳入了成都的新产业、新消费和新的生活美学:既有天府文化特色——传承千年的灯市、花市、锦市更为盛大,彰显了“春夏秋冬都是赏花踏青月”的公园城市特质,也是成都消费生活质量跻身第一梯队的体现——锦绣文化与全球良品都可以在成都体验。

“十二月市”已经开始形成波浪式的消费热潮,助推成都成为引领国际时尚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今年春节前后,成都举办了“万家灯火贺岁月”和“花重锦官迎春月”,锦江的游船连夜不断,芙蓉园的熊猫灯会拉满了氛围感,交子大道上演飞花令和汉服秀,武侯祠庙会既有传统花灯也有硬核机甲人来贺岁,游园踏青者络绎不绝。据腾讯位置大数据,春节期间迁入人口最多的城市就是成都,其后分别是广州与重庆。

去年,成都跻身“万亿消费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了10%,同时成为了全国首店经济第三城,居上海与北京之后。这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指标。2024年,成都还将推出十大消费场景来继续提高消费水平,包括川酿佳肴、余音绕蓉、今夜无眠、熊猫家园、天府文旅、和美乡村、会展博览、运动赛事、公园绿道和教育医疗。新“十二月市”将作为其中一条线索,把这些消费场景串联起来。

去成都,像苏轼一样逛“十二月市”

成都青羊区,人们在咖啡店里喝咖啡,猫咪在屋顶上行走。(图/kev1nZonUnsplash)

重新打造“十二月市”,还需穿过唐宋市集的烟火气,寻找成都成为“天府之国”的原因。成都平原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农耕条件,自李冰修建都江堰算起,两千多年里都是“田肥美、民殷富”的理想国。这样的富庶地区在古代足以供养半个国家,被经济学家称为“基本经济区”,如唐宋时的东南地区。但古代四川对外交通不便,宋廷给予的赋税压力较少,制度弹性更大,使得四川能够将更多收入用于内部经济发展,一些颠覆性的经济创新也能够得到空间进行实践。

在宋代,四川的茶、盐、酒没有全面实行官办专卖制度,允许市场经济行为的存在,普通人想销售茶叶、经营盐井、酿酒卖酒,取得许可或缴纳课税后,便可自由买卖。正是在这样宽松的经济环境下,成都的部分富商决定发行一种叫“交子”的纸质交易凭据,以降低贸易成本,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地方政府接受了这种旷古未有的经济创新,甚至在公元1024年正式发行官营交子,允许大额交易和长途贸易用官营交子,日常的小额支付则用铁钱。

有了这样便利的金融工具和支付手段,四川的市集便开始遍地开花。除了盛大的“十二月市”,各州县的城内都设有大小市集,一个小小的崇庆县(今四川成都崇州市)也是“商贾云集,百货列肆”,有茧市、米市、木材市、小春市、炭草市、麻布市、烟市、麻市、杂货市、白布市、甘蔗市等,城郊和乡间也出现了草市,凡是生民所用,无一不成闹市。在官营交子发行1000年后的今天,回看成都“十二月市”的发展,制度与经济的创新或许是最宝贵的历史经验。

去成都,像苏轼一样逛“十二月市”

2024年的春天,人们在成都交子大道上度过了新“十二月市”最热闹的灯市与花市。今天穿梭在成都街头,依稀能看到唐宋时候灯火如昼、花影横斜的月市景象,那种生活方式依然在这个城市存续着,人们像少年苏轼、苏辙一样,进入一场场新的“十二月市”,进入天府之国的流动盛宴。

去成都,像苏轼一样逛“十二月市”

2.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大学宋代文化研究中心编《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九辑)》

3.包伟民、吴铮强《宋朝简史》

4.李劼人等《老成都:天府印象》

5.王笛《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社会史实证研究的方法转向》

6.王申、王喆伟《交子:世界金融史的中国贡献》)

去成都,像苏轼一样逛“十二月市”

作者:萧奉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