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话题 应分层分年龄说

2021-04-07 00:45:13 - 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死亡话题应分层分年龄说

周世恩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无法躲开的生命规律;聚舍断离,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死亡教育,同样也是教育中无法规避的一环。

笔者认为,进行“死亡教育”,一定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不规避原则,不回避死亡,才能和孩子谈清楚死亡;二、分层教育原则,年龄不同,死亡教育方式不同;三、客观原则,和孩子谈论“死亡”,科学谈论生死,情感公允中立,不要让他们对死亡产生过度恐惧感。这三点原则,均是进行“死亡教育”的关键,而其中的“分层教育原则”,则是“死亡教育”实施的具体策略,也是“死亡教育”的重难点。

和幼儿(0~4岁)谈论死亡,且需“犹抱琵琶半遮面”。可以和孩子理性、科学谈论死亡,但无须深谈、直接,让孩子初步形成“死亡”的认识即可。家长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让他们形成一些认识:心爱的玩具坏了,修不好了,告诉孩子“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这是玩具的“死亡”;树木枯萎了,第二年也不会再长出绿叶了,这是植物的“死亡”。如此,引导孩子通过观察日常生活,形成对“死亡”的初步认识,知道“死亡”是一件正常的事,无须惧怕、担心。

和儿童(4~7岁)谈论死亡,要明“生命如花花易凋”。本阶段的孩子,有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但认知不足,喜欢模仿、探索,难免遭遇一些危及生命的危险。“死亡教育”的侧重点,应让孩子明了死亡正常,但生命美丽;生命宝贵,但也脆弱无常。对孩子的死亡教育,应以“保护生命”为主线,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交通安全、用水用电安全、防溺水安全、防自杀安全等“安全教育”。

和少年(7~13岁)谈论死亡,必定“吹尽黄沙始见金”。这一阶段的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对世界,也有自己的认知、思考、看法。对生活中孩子提出的有关“死亡”的看法、问题,家长应不偏不倚,不遮不挡,不带迷信色彩,科学地和孩子讨论、交流、矫正。若嫌语言表达不够直观,家长大可以把孩子带到自然博物馆、科技馆,在图片、音频、标本中,了解人的出生、长大、老去,了解死亡的真相。科学、公正地解释死亡,这个年龄的孩子就不会惧怕死亡,也会珍惜自己的生命。

绘本,是整个幼儿、儿童、少年阶段进行“死亡”教育的优秀媒介。像《长大做个好爷爷》《爷爷变成了幽灵》《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等,都是幼儿、儿童认识死亡的最好素材。家长可以选择这些绘本,陪伴孩子阅读,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一举多得。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培英实验学校小学部)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