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滩有位80后“表哥”,用统计特长制作“区域阳性风险地图”
在上海疫情期间,80后俞叔刚有了一个新外号:“表哥”。听到这个外号,这位技术男乐了:“excel或wps只是制作表格的工具,但在疫情防控中,这些工具确实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他是虹口北外滩街道海宁居民区浦西公寓小区的一位青年党员,平时从事信息数据方面的工作。然而,浦西封控前夕,他刚做完腿部手术,在术后恢复阶段还无法下楼。到社区“双报到”之后,他找到海宁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黎:“我现在没法像其他志愿者一样当‘大白’,但我是不是可以运用自己在统计分析方面的特长,发挥一些作用?”
在得到居民区书记的赞同后,这位浦西公寓的80后“表哥”正式上线。
不同色块的地图为志愿者降低风险
俞叔刚先分析了浦西公寓小区的总体情况:这里是历史保护建筑,属于售后公房,居民有400多人。房屋结构比较复杂,回字形、有天井,6层楼,每层住着几十户居民,防疫难度较高。
海宁居民区书记3月初刚到岗,居委干部9人,管辖近10个小区,除了浦西公寓,他们还要负责很多别的小区,非常忙碌。之前有年长的志愿者不辞辛苦为居民服务,但发生了不慎中招的情况。
“关键是小区地方小,人员密度大,光靠投入人力也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在给予人员充分保障的基础上,有充分的信息支持。能否建立一套基于信息基础之上的感知、预警机制?”俞叔刚说,“比如阳性病例的传播链到底是怎样的?是否可以进行风险建模?”
一开始,他的手里只有公寓中每户居民及阳性人员的人数、室号等基础信息,要将大量信息梳理成一张让人一目了然且具有“功能性”的表格,很有讲究。
俞叔刚大约花费了两天左右的时间去摸索。他告诉记者,自己将从居委以及各方收集到的住宅、人员分布、抗原提交、核酸阳性、转运、消杀、返回、返阴等分散的数据汇聚融合,面向物资保障、抗原风险、核酸风险、综合风险等分析主题,动态生成了用于进一步分析的日累积/日增量数据。
比如,通过阳性人员的确诊时间、室号人数、所住区域等基础数据,辐射出一张涵盖密接判定、人员转运、封闭管理、治愈出院等全方位的数据网,再结合楼层分布情况,就衍生制作出一张“区域阳性风险地图”。
记者注意到,这张表格上,针对不同的楼层不同的区域,采用了紫色、红色、橙色、绿色等不同颜色的色块。俞叔刚介绍说,紫色风险等级最高,表示该区域存在新增阳性病例或阳性病例未转运等情况;红色风险等级较高,表示该区域存在阳性病例已转运但未消杀或有返阴观察期人员;橙色风险等级次之,表示该区域有人家从未公开抗原照片或中断公开抗原照片2轮以上等;黄色风险等级一般,表示该区域有人家中断了公开抗原照片等;绿色风险等级较低,表示该区域抗原全阴且提交无异常等。
这样基于区域阳性风险地图,就能规划出楼内物资互助安全路线:不能穿越红色边界(红色边界隔离两块区域,相互间没有直达通道),尽量避开紫色危险区域。以此为居民送药、送快递的志愿者提前做好规划,降低志愿者的感染风险,也为居委会后续的管理和保障措施带来了许多的便利。
甄别抗原检测结果重复上传现象
随着抗原检测工作的常态化开展,俞叔刚又制作了一张表格汇总居民的抗原检测结果。
几次之后,他发现了问题:有个别居民会将同一张抗原检测结果的照片重复上传,于是他便在优化流程方面动起了脑筋——抗原检测试剂上有一串编号,在统计居民上传的抗原检测结果时,他会将这一串编号一并记录,随后筛选出编号与之前重复以及上传结果有缺失、遗漏的住户,并及时提醒居委联系居民上传。
开发日志
俞叔刚也开始对小区居民抗原提交的异常情况进行统计,自动过滤核酸阳性、核酸转运、返阴观察期人员后,他甄别出抗原阳性、从未参与提交、近期缺席、提交数量持续减少、提交数量和人数有差异、照片/抗原利用旧有的、照片模糊与无标记占比长期过高的异常情况,过滤已掌握的特殊情况后,敦促居民自觉、有效开展抗原检测,使得浦西公寓的抗原检测精准地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同时,以核酸阳性作为样本,他还回顾评估抗原异常预警的覆盖率与准确性,对抗原异常预警的可靠性进行整体把控。
王黎表示,从一份人员名单到一张智能数据网,俞叔刚利用自己的特长,通过更信息化、更智慧的手段将居委会各项职能串联起来,大大提升了居委的工作效率。现在做核酸之前,居委干部会把相关表格先打印出来,以此对照,制定居民下楼的路线图。志愿者在送货前,也会对照相关表格,选择合适的路线并采取相应的防护。可以说,为浦西公寓的防疫工作装上了“智慧大脑”。
当看到小区近日的数据越来越好,已经连续一周无新增阳性病例,这位“表哥”也表示自己的努力非常值得。“其实在疫情防控中,居委会就是要善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在我们小区,还有医生为大家提供问询,有电商资源的人为大家团购……人尽其才,最后一定可以战胜疫情。”
本文作者: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