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亭|开闭源之争,到底在争什么?
转自:上观新闻
“4000亿参数狙击GPT-4”“训练数据集比Llama2大了7倍”......近日,Meta官宣了Llama3,把开源模型的实力又往上提了一截。Llama3的发布如同一枚深水炸弹,不仅在AI圈内激起巨大波澜,也因其坚定的开源立场,挑动了关于开闭源模式的敏感神经。
所谓开源,即开放源代码。以前的软件大多是闭源的,只有软件的编写者或者系统开发商掌握着修改源代码的权力。开源,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获得并修改软件的源代码。
大模型的开闭源之争实质上是对于技术进步与安全保障、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之间平衡点的探索与博弈。
开源大模型不仅仅是代码的集合,也是推动AI领域持续突破和广泛应用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它如同一座桥梁,横跨在地理的鸿沟、文化的差异与组织的壁障之上,将全球范围内对技术充满热情的开发者、深入探索的研究者以及热爱创新的爱好者紧密连接在一起。而这种跨国界、跨领域的合作模式,极大地拓宽了AI技术的创新边界,让不同思维碰撞出新的火花,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随着像Llama3这样重量级开源模型的发布,开源阵营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未来将形成一个围绕核心模型的繁荣生态系统。
开源是技术层面上的开放与共享,更是对人类社会协作模式的一种重塑。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智能的发展就是从个体的独立思考和知识积累,逐渐转变为集体智慧共享、技术与文化高度发展的社会进程。人类通过创造并使用文字符号等工具,打破了封闭于人脑中的智能,并使智能踏上了开源性、通用性、社会性不断提升的进程。AI开源,作为这一历史进程的最新篇章,不仅继承了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知识共享和集体创新的传统,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重新定义了技术进步与社会协作的边界,推动着人工智能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融入社会的各个角落。
然而,开源也并非十全十美。如何确保技术的安全性、保护知识产权、维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开源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此,闭源大模型通过保护核心技术和商业模式,确保企业能直接从技术成果中获得经济回报,激励私人投资和持续的研发投入。在涉及敏感信息和高安全要求的领域,闭源策略也显得尤为关键。尽管从技术上说,开源代码可以加入保护措施和责任条款,以打击滥用和歧视,可一旦有人生成了代码副本,这些保护措施都可以被轻松修改和绕过。比如Meta发布的Llama2,开源几天后就有人发布了无需审核的副本,它可以随意回答“核弹是如何制造的”等危险问题。
开源与闭源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如何在共享与保护、创新与控制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的智慧考验。Llama3的发布及其引发的讨论,正是这一平衡探索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让我们重新审视开闭源的边界与价值。无论选择何种路径,促进技术健康发展的核心应始终围绕着创造价值、保障安全、激发创新。在AI快速演进的当下,如何智慧地融合开闭源的优势,将是未来科技界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胡羽)